Vinchent的博客

: 荀子

荀子议兵(下)

《荀子》的《议兵》篇前一半是荀子和临武君还有赵孝成王的对话。下面一半集结了另外两则对话,一则比较短,另一则比较长,都是荀子回应非常尖锐的提问,不妨来看看荀子答得如何。

# 满口仁义怎么还舞刀弄棍?

第一个对手是自己的学生陈嚣,可是这个学生一点不是省油得灯,他的问题直接触及了儒家理想主义得实质!他说,老师啊,您讨论兵法,总是以仁义为根本,但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那还要打仗干嘛呢?打仗都是为了争夺啊?这不是违背了仁义吗?这个自相矛盾的局怎么解呢?

荀子答道:仁者爱人,恰恰是因为爱人,所以厌恶别人加害于人;义者循理,恰恰是因为讲道理,所以才厌恶别人不讲道理乱来。而用兵打仗,就是为了紧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

仁人用兵,如天降甘霖,大家都求之不得,比如尧舜禹商汤文王,他们都是仁义之师。所以周边的国家青睐它们的善政,远方的国家仰慕它们的仁德,兵不血刃,就可以征服天下。

荀子这是在说,为了达到最终善的目的,恶的手段是可以采用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采取恶的手段真的可以走向善的目标吗?

首先的问题就是,恶行本身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罪恶就像滑滑梯,一旦走上,就有可能不断地丧失底线,而越走越低,最终可能失去一切的底线。

其次,即便是通过恶行,达到了可以扬善的阶段,但是恶行带来的损伤却是永久性的。

所以荀子之道的真谛在于后面的那一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只要出兵,必是万民归附,兵不血刃。这还是回到了儒家一脉相承的“仁政”。只要政治清明,自然不会有国家敢来挑事。

荀子在儒家的光谱里已经丢掉了所有的清高,妥妥的是一个实用主义,可是和法家观点比起来,还是带有理想主义光环。

# 慢慢来真的比较快吗?

第二个对手也是自己的学生,这个学生后来发迹成了秦国丞相,他就是李斯,他问的问题更加现实主义:秦四代都能打胜仗,军队所向披靡,威慑诸侯,根本不是靠什么仁义,都是怎么高效怎么来!这个问题您怎么解释?

荀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你所说的高效那并不是真的高效,而我所说的仁义,那才是真的有效。仁义是用来治理政事的,政事得到治理,百姓就喜爱君主,百姓喜爱君主,就愿意为他牺牲。秦国四代都能打胜仗,可还是每天忧心是不是会被其他诸侯联合起来打败,这就是末世之兵,没有顾及根本!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或许荀子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秦二世而亡。虽然历史错综复杂,但是在汉代对秦的反思中,儒家的“仁政”确实得以拔高。

荀子于是批评李斯:你舍本逐末,计较这一时胜败,却没有仁义之心,所以才会世道混乱。他接着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礼的重要性。

在论述礼的重要性时,荀子没有采取孔孟那种探寻礼背后的仁义本质的方式,而是直接从礼的好处和作用开始——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循礼用兵治国,可以事半功倍。只要行礼义,民心归附,就不需要搞什么军备竞赛; 只要行礼义,公道自在人心,不需要大量的刑法,只需“刑一人而天下服”。只要以“礼”治国,明晰道义,规定名分,以时使民,真诚爱民,上下同心,实在有不服管的人再实用刑罚,这样的国家对外不需要竖起高墙,对内不需要维稳,岂有不强的道理?

接下来荀子进一步深入,谈及人性。人做事有两种动机,一种出于利益,一种出于道德。如果仅仅以利益驱使,那么人民不可能为国卖命效忠。利益可以有,而且需要善用,仁者的赏罚之道在于顺势而为,“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这样一路下来,政令稳定,风俗统一,实在是有不服从的人,百姓自然会主动要把他去除,这个时候顺势使用刑法,不需多大功夫,天下就可以大治。

一个国家如何兼并另一个国家?有三种方式:以德兼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以德兼人,“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这是收服人心,让对方的民众心服口服,心向光明,采用这种兼并方式的人可以称王;以力兼人,“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那是对我的惧怕,这种时候如果兼并,就必须要用力气,用完了力气,自己的实力就会削弱; 以富兼人,“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依靠收买和诱惑,最终会使国家走向贫穷。

可见,在儒家的体系下,以德兼人,是上上策。也只有真正靠自己的政治清明征服了人心,政权才能稳定长久,不会陷入衰弱和贫穷。

反观当下,也有很多“兼人”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这需要我们反思,到底我们采取的是德、力还是富;同理,当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的时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自信是一种符合仁义道德的自信,还是一种对极权的归附之后的噤声?

这是读完议兵篇值得好好思考的内容。

荀子议兵(上)

# 王道与诡道

《荀子》里有一篇《议兵》,讲的是荀子兵法。

这篇对话发生在赵孝成王、楚国将领临武君和荀子之间。说是对话,其实主要还是荀子自己的大段议论。《荀子》这本书的风格就是这样,不像《论语》的问答,也不像《孟子》的论辩,而是一篇篇申论。《议兵》这一篇反而有一些不同,加入了一些论辩的过程。

临武君是一个将领,他的视角来自于战场上的实战。当赵孝成王问到用兵之道的时候,他说道:得到天时地利,然后观察敌军的变动,再对手之后采取行动,但是却能赶在他之前完成,这就是用兵的要术。

我认为临武君对于兵法的总结相当精要,可是荀子则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回应:凡是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壹民”,也就是统一民心。善于让人民依附的人那就是善于用兵的人。荀子使用了一种属于儒家的万能答案——用兵之要在用兵之外,而在于民心。

临武君一定感受到了这个儒生的陈词滥调,他立刻反驳道:错了!用兵最要看的是,用兵最需要做的则是,虚虚实实让人看不出从哪来要到哪去,这才是孙子吴起这种大将无敌于天下的用兵之法,何必一定要等到人民的依附呢?这最后一句算是对荀子的回应:“岂必待附民哉!”

作为一个将领的视角,他需要立刻在战场上做出制胜决策,“附民”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做出制胜的决策,则在于“诡道”,毕竟兵不厌诈。

我再次认为临武君的总结相当精要,可是荀子又不同意这种说法。他答道:不行!仁人用兵,乃是贯彻王道;而您的兵法,搞权谋算计,那是诸侯级别的用兵之道。权谋算计能够生效,那一定是因为对手上下离心离德,让您有可乘之机。可是如果对手上下一心,如尧舜之师,使诈无非是以卵击石,不讲武德。同理,如果我军上下一心,民心所向,对手使诈也同理无用。倘若民心不附,则军心不稳,而我军乃仁人之师,必是民心归附,这时就算对方将帅使诈,轮不到我们应对,自然有他们的人民来告知我们,戳穿他们的诡计。

所以,只要仁人被使用,国家一定会日渐光明,诸侯先顺服的就安心,后顺服的就会感到危机,想要和它作对则会被削弱,想要造反则一定灭亡!

这里荀子釜底抽薪,说明了为什么“仁者无敌”不惧诡道。那为什么仁者之师不能兵行诡道呢?因为所谓诡道,那就是不光明正大的方式,既然不光明正大,那么就没有办法守住仁,无法守住仁,就丧失了仁的护佑,上下离心离德。所以仁者之师不能行诡道,反而要行正道征服人心。这一点在思辨上行得通,但是真正放到实际中来,则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理想主义。

在国际政治中,一直有理想和现实两条线贯穿其中,临武君走的是现实主义,荀子走的则是理想主义。我们总倾向于理想现实两手抓,可是事实上很多东西的本质就是矛盾的,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

比如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就是典型的“诡道”,它有用却不仁,看似让民心归附,但其实却是通过树敌而不是兼容,我们该不该使用呢?作为一个决策者,常常要面临这样的选择。这样的论辩因时因地而变,是不会有终点的。

奇怪的是,这两个人竟然就这样被说服了,毕竟这是荀子自己的书嘛,肯定要着重宣扬自己的厉害。于是后文临武君认真请教了荀子的设兵之道、为将之道和王者之师的军制。

## 设兵之道

于是孝成王和临武君虚心请教荀子到底使用什么办法来管理军队。荀子说:大王是最重要的,将领所需要做的都是细枝末节。国君贤德则国政昌明,国政昌明国家就强。所以最高级的方法是推崇礼制,奖赏功劳;第二等方法则是提高工资、重视节操;最次的方法则是重视战功但是轻视礼节。

爱惜将士、爱惜民众、政令的施行有信用、民众齐心协力、奖赏够意思、刑罚够厉害、武器厉害、重视用兵、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上……做到这些就能变得强大。

所有这一切集中在一条之上 ,那就是“礼义教化”,这是荀子设兵之道的核心。以礼义来规范人的德行节操,这样就能打造王者之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做法之上,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后面荀子再次说明了为什么推崇“势诈”不如推崇“仁义”,举例子说明那些善行兵诈之术的将领,最终都没有长久——“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这种方式君子是不会使用的。可是仁义之师也有失败的,荀子解释道这些是因为他们虽然触及了皮毛,但还没有登堂入世,所以只能称霸,不能王天下。当然这就开始有点诡辩了。

## 为将之道

接着向荀子询问为将之道。荀子说: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关键是:弃疑无过无悔。他尤其补充一句,一定成功是不可期的,做到无悔就很好了。后面是大段大段的排比说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属于“荀子兵法”的核心要义:

首先是“六术”,也就是为将的六个面向: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简单来说就是走正道,政令要有威望; 赏罚要讲信用; 营寨仓库要坚实; 进则快,安则稳; 观察敌军,要隐蔽深入,参考核实各种消息; 决战的时候,要按照心里有数的方式行动。

其次是“五权”,也就是五个需要做对的关键选择,也是对于将领的提醒:无欲将而恶废,不要对于自己的下场考虑太多而不能顾全大局;无急胜而忘败,不要为了打赢而不顾一切;无威内而轻外,不要对内严苛但是轻视外敌;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要见小利就忘了考虑它的害处;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凡是考虑事情要三思,使用钱财的时候不要吝啬。

再接下来是“三至”,也就是三项最至上的原则: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处于危险的境地; 宁可被杀,也不能打必败的仗; 宁可被杀,也不能欺负百姓。在这三种情况下,将领是可以违反君主的号令的。这里其实也透露出了荀子观念中“礼义”在一些时候可以大于君王的命令。

最后是“五无圹”,也就是五种不懈怠**: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谋划不懈怠,做事不懈怠,对待官吏不懈怠,对待群众不懈怠,对待敌手也不懈怠。认真备战,从开始到最后都谨慎考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 王者军制

最后请教荀子的是军队的制度。从将领到士兵,全部都要各司其职,为自己的责任效忠。做到“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也就是说首先是顺从命令,其次才是想着自己立功。这一点和法家的思想颇有不同,法家比较实用主义,用人头作为绩效,大家拼命为了业绩往前冲,而儒家的这种考核方式,显然属于比较温和,可以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过荀子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第一线的兵卒未必能够看到大局,不知道将帅的用意,如果各行其是,则没了章法,坏了大事,所以“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冒进和逃跑是一样的罪过。

接下来荀子提醒,打仗打的是对方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平民百姓。一定要优待百姓,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民一样对待,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才能施“王道”,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最高的境界是:“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至此,荀子与临武君再赵孝成王面前的对话就告一段落。荀子再后面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自己的”兵法“,但是其本质还是在于”隆礼义“,”施王道“,如果能做到占据意识形态的高点,那么自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攻心为上,何为攻心?那就是用自己清明为民的政治来吸引民心的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