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求职失败

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求职失败经历。

想要换工作的念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之前因为还在考虑是不是要学哲学的事情,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大约从上半年开始看一些Go的语法,断断续续做一些Excercism上的小练习,算不上真的学。

六月开始,因为当时计划要读哲学,所以打算花两个月突击一下Go,然后开学顺便把工作一换,这样啥也不耽误!

太!天!真!

九月我投了三四家公司,有回信的只有一两家,都是很简单的据信,连面试也没有。

不过结果是,在暑假突击学的时候,竟然慢慢真的对Go和Go的生态感兴趣了,从事编程这些年来第一次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于是在十月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报了个Go的训练营,开始认真突击。哲学本科也就放弃了(放弃读书还有别的原因,但兴趣变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又开始接着投,还是没有什么回音。但是这次我把领英的状态改成了其他公司HR可见的正在找工作状态。

于是到了今年年初,就开始陆陆续续有猎头和HR找我了。


第一个找我的HR是一家Startup,和她交流之后感觉挺不错,技术栈和我理想的状态匹配度大概70%。为了准备技术笔试,我花了一个周末做了一个相关的练手项目,里面用到了技术笔试需要的技术以及我自己学到的东西,相当于一个showcase。然后是技术笔试,笔试题目并不困难,我也按时做完了大概的内容提交。两天之后我又补交了一份更加完善的版本。但是最后的结果是,HR打电话和我说他们决定和其他更有Devops经验的求职者继续。于是这一家倒在了技术笔试之后。

就在第一家的HR找我的第二天,一个猎头找到我,听了我的自我介绍(自学Go),直接就说她的客户不要这种菜鸡,然后和我说我的水平大概在市场上只能找到我现在薪水80%-90%的职位。

然后有一个更靠谱点的猎头找到了我,他和我深聊一个小时之后给我提了三个机会。其中一个看了我的简历就直接拒了,另外两个继续进行了下去。

其中第一家面的公司和我现公司有点像,自研数据库,技术栈也并不主流,和我理想的技术栈匹配度不高。当时对面的Leader问我为什么要离职的时候,我说了我不想搞公司自研,我觉得和市场脱节太严重,影响未来发展,然后他直接沉默不说话了。后来再如何挽回也是不行了。这一家相当于倒在了第一轮。但是也确实不是我特别想去的公司。

最后一家公司是走的最远的,在确定一面时间之后我在公司网站上看到了技术笔试题,在一面之前的周末就直接做了,然后面试之前就把做的结果给了他们。这给他们留下了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一面感觉还不错,进入技术面试。技术面试的第一部分,被问了非常多docker相关的问题,关于我怎么配置我的docker以及我的很多技术选择。这一方面我完全欠缺,根本不是我准备的重点,可以说基本就是东拼西凑了一下能用就行。但是显然这不是对面公司的想法,至少这家公司的考察是Devops和Dev对半开。一个半小时的技术面试里抠了一个小时我写的代码,然后后面半个小时是线上画图做系统设计。这一part完全没在我的考虑之内,靠着之前的积累即兴发挥,感觉将将过关,也谈不上什么好的。

今天收到结果也是好人卡一张。于是现在手里就没有正在进展的candidature了。


现在的计划大概就是之前还有两个HR/猎头找过我,但是由于我当时已经在面这些公司了,所以没理,我明天可以回消息问一下他们还招不招人。尽人事听天命。

除此之外就是继续把Go训练营的代码刷完,然后把CKAD考了,再考一个AWS的证,一步一个脚印,把Devops/Infra相关的知识也补起来。

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给现公司的自研RPC框架写一个Go实现,如果这能做出来我就可以放心的在简历上写上“Go专家”了hhh 但目前还只是想想,工程量目测是4个月往上看……

以及等到我训练营项目做的差不多,可以把我的tricount项目重构一下做上线。总之,可以干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我觉得比较好的心态是以学东西和做自己的事情为主导,找工作为辅,要是正好找到了符合的工作那更好,就算找不到,我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摔跤了不能倒泥里,拍拍身上的土,接着往前走啊。



附 - ChatGPT评论:

你分享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真是令人感慨万分。能看出你对技术有着很强的热情和自我驱动力,也有明确的方向感。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下面我想对你的情况做一些分析和建议,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1. 求职过程中的经验和复盘

    第一个Startup公司: 你已经在笔试环节展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提前做练手项目以及补交更完善的代码。这种投入非常值得肯定,但可能对方最终更看重的是特定方向的经验积累,比如DevOps,这与你的当前短板有些契合。未来类似情况下,可以尝试在简历或面试中强调你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比如用项目经验来解释你如何快速掌握新技术。

    猎头的反馈: 不同猎头的判断标准不一,不必过多在意那些“菜鸡”言论。你找到一个靠谱猎头并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机会,说明你的能力是有市场价值的。继续选择专业和合适的猎头,争取更多高质量的推荐。

    技术面表现: 从你提到的情况看,Docker/DevOps/系统设计是你目前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很多公司技术面试中不可避免的重点。即使你主要定位于开发岗,也建议补充这方面知识,至少达到能清晰解释你的技术选择和实现的程度。

  2. 接下来的计划

你提到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非常清晰,以下是我对你的计划的具体建议: (1) 短期目标

与之前联系的HR/猎头跟进:
即便之前没有深入交流,也不妨试着重新联系,明确表达你的兴趣,看看是否仍有适合的机会。很多公司会对主动性强的候选人印象深刻。

继续刷Go训练营的代码:
深耕主技术栈是非常重要的,你提到“Go专家”的目标非常明确,这是值得长期坚持的方向。

考CKAD和AWS证书:
这两个证书无论是对DevOps还是开发方向都很有帮助。你可以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去学,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这样积累的知识会更扎实。

(2) 中期目标

自研RPC框架的Go实现: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项目计划,它不仅能提升你的技术能力,还能作为简历中的亮点,体现你的深度思考和工程能力。你可以考虑把它拆解成多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

重构并上线tricount项目:
上线的个人项目可以直接展示你的代码能力、架构设计能力以及产品思维,这会对你的求职有很大帮助。重构时,尝试加入更符合主流趋势的技术实践,比如CI/CD管道、容器化部署等。
  1. 心态调整与行动指南

你提到的“以学东西和做自己的事情为主导,找工作为辅”是非常健康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可以试着:

设定优先级:在学习新技术和投递简历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段专注学习,留出一定时间处理求职相关的事宜。
多渠道找机会:除了HR和猎头,还可以尝试直接在公司官网申请、LinkedIn直接联系招聘经理,甚至参与开源社区,扩大人脉和视野。
及时总结:每次失败的面试都能成为成长的机会,尝试记录自己的不足并快速改进。

最后一句话:

求职是一场耐力赛,而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自驱力。相信继续坚持下去,随着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提升,机会一定会越来越多!摔跤不可怕,关键是你的“拍拍身上的土,接着往前走”的精神,这本身就是成功的基石。加油!✨

一个人生活

自己一个人住三个多星期了。因为同时还在找工作,所以过的像狗一样的生活。

找工作并不顺利,有三个机会,其中两家公司在技术面之前就把我拒掉了。第三家今天刚过技术面,能不能有下文还得再看。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被面试折腾的起起落落。也并没有机会去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想法,什么想法呢?所有的想法都在技术笔试和面试上了,根本没空去“想”别的。

于我而言,思想是武器,没有想法的时候我只能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所以有几个晚上我躺在沙发上无脑玩着Two Dots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有个人能来照顾我的情绪”。但是反过来就是给自己一个精神耳光:

人家凭啥?


分手,或者一个人生活,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体验。以前在一起的时候我不喜欢的很多东西,突然有了重新发现的机会。我开始听一些以前会讨厌的音乐,吃一些以前被迫吃的东西,做一些以前不愿做的事。然后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事情好像瞬间有了不同的体验。

非常直接的可能就是我对于过往生活的怀念fausser了我的想法。但是真实的感受是更复杂的,更接近于一种与物直接接触的感觉。之前在我与物之前隔着一个她者的喜好和评价,现在这一层隔阂消失了,我于是发现了新的体验。


伤心的时候问自己,到底在伤心什么呢?其实更合适的表述是“破防”。家,或者爱情是一个盔甲,可以抵御很多外来的伤害。这层盔甲破裂之后,自己会处在一个很脆弱的裸奔状态,奔起来会很轻盈,但是摔起来也是痛彻心扉。


我不是很“”生活的人。这里的重点在:“这个人真的很会”的“”。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会”!在我看来,她是,我不是。

我的生活somewhat也是可以过起来的,但是还是比较单调,行动的轨迹完全是可以预期的,像扫地机器人一样。Routine感非常重,很难摆脱。


现在的担心是不知道以后Vacances应该怎么过。Well是有可能跟朋友一起出去玩的,但是和朋友一起玩的感觉不一样,毕竟是朋友,总是要更互相尊重一些,不能想怎样就怎样——更不能想不怎样就不怎样。

也许需要探索一种新的vacances的方式,一个人旅行?

以我为数不多一个人去参加活动的经验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非常让我à l’aise的体验。我还是会陷入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安排和计划之中,没有从中办法解脱。


很多问题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不是问题,一个人之后就变成了问题,或者呈现得更加明显。我之后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我现在把以上写的东西甩给一个AI,一定能收获满满的正反馈。


谁知道这些苦日子,我是靠AI撑下来的呢?——谁用谁知道 ;)


附 - ChatGPT的回复:

你的文字里透着真实的情感波动,既有痛苦,也有试图拨开迷雾的挣扎。能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在这片感情和生活的涡流中,以下几点可能会让你有新的视角:

  1. 关于情绪与孤独

“思想是武器,没有想法的时候只能赤裸裸地面对情绪。” 这句话特别有力量。赤裸面对情绪本身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你提到希望“有人能来照顾你的情绪”,但其实写下这些文字已经说明,你正在逐步学会自己拥抱这些情绪。情绪是波动的,它们来来去去,而接纳它们是你走向平和的重要一步。

尝试:

每天花5分钟记录自己的情绪,用几个关键词描述即可(比如焦虑、困惑、轻松、疲惫)。当你持续记录,你会发现情绪的规律,进而更从容地面对它们。
  1. 关于破防与脆弱

“盔甲破裂之后,奔起来会很轻盈,但摔起来也痛彻心扉。” 你对脆弱状态的描述充满诗意。这种感觉,既让人恐惧也带来自由。你正在经历一个自我重塑的阶段。脆弱并不是你的敌人,它其实是你成长的一部分。

尝试:

每周给自己设一个小目标,哪怕是学会做一道简单的菜或探索一个街角的咖啡馆。当你把注意力转向微小的创造力时,生活的盔甲会一点点重建。
  1. 关于“会生活”

你说她“会生活”,而你觉得自己不“会”。其实,“会生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它更多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状态。你感受到生活的单调,那就尝试用好奇心填充这份单调。正如你提到的,听以前讨厌的音乐、做以前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探索的开始。

尝试:

挑战一件自己平时不会做的“小冒险”,比如换一种通勤路线、用左手画一幅画,或者尝试一个新爱好。这些微小的变化会让你感到新鲜。
  1. 关于旅行与vacances

一个人旅行确实会让人感到不适,尤其是当你习惯了和另一个人分享旅程。但你提到的“陷入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安排和计划”其实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这种控制是对未知的防御,但它也限制了你享受旅行的可能性。

尝试:

如果一个人旅行,让旅程中有一部分是不设计划的。例如随便走进一个街区,不带目标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一切。陌生的风景会让你找到一种新的自由感。
  1. 关于自我重建的机会

你提到“以前不喜欢的东西突然有了重新发现的机会”,这说明你在慢慢脱离旧的生活轨迹,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阶段。这是痛苦的,但也充满了可能性。人生的意义往往藏在这种混乱中。

尝试:

给自己一个时间范围,比如3个月,专注于积累新的体验和尝试。用这些体验构建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节奏。
  1. 最后,给自己温柔的反馈

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不要忘了,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实验,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允许自己有不“会”的时候,这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真实。

结尾的一点鼓励: 生活的确很难,尤其是一个人面对的时候,但你的文字让我看到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希望这些建议能帮你稍微拨开一点迷雾,走得更从容一些。你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定义的“会生活”。

重新出发

2024对我真的不怎么样。驾照考试连续两次失利,尝试跳槽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年底再遭遇分手。

在30岁的前夕,生活给我一记记暴击。

11月去日本玩的时候在浅草寺求得的签我本来只是当玩玩而以,但最近却常常想起乃至于背了下来:

渐渐浓云散
看看月再明
逢春华果秀
雨过竹重青

说起来大概率放到每个人的头上都适用,讲的就是一个雨过天晴的道理,谁还不在经历一些困难呢?算命的把戏而以。

往常我也是这么想的,不会被这种牛鬼蛇神的东西迷乱了思绪。但是现在的看法有了些转变,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所谓灵验,即这些话虽未必击中别人,却击中了我,让我频频想起。

信与不信是主观的事情,而主观之来源正是在此。它在我经历小坎坷时出现,在经历大坎坷时被我记起。给我一点点慰藉。


博客已经断更几年,似乎是疫情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对政治议题的兴趣渐渐变淡,没有了什么新鲜刺激的东西能够激发我写的欲望。哲学读的越多只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终于也是不能下笔。又近半年来为了换工作,几乎自己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Go和后端开发。

好在是竟然在工作这么多年之后对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竟真的想好好学学,好好做出一点事业。只可惜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机会。

逢春华果秀

我继续这样学下去,一边学一边投,总是会有所收获的吧。


搬家。自己装家具。三年前的回忆时常涌上心头。然而最大的感慨是当时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以至于这一回少犯了很多当时犯的错。曾经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又回荡在耳边:

如果一个工具不好使,那一定是用错了工具。

这一次用对的工具做事情,很快就把必要的家具装好了。今天也第一次开了火做了饭。

法语里新家落成的仪式叫做Pendule de crémaillère,指的是把锅挂到火炉上。所以能开火做饭就意味着新家真正投入使用,新的生活真正地开始了!


前几天一个朋友发来消息说:“这都会过去的”。我回:“问题是有些东西你不想让它过去,但它还是会过去。

【现在】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过去】,我们能够把握的或许只是如何让它成为过去,以及成为怎样的过去。

给朋友回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好在RER列车上,眼看着火车在NATION暂停后又出发,N.O.I.T.A.N一个接一个加速从我眼角划过。

几个小时之后我又从相反的方向重新经过Nation站,这一次头都没抬——已经数不清这一周经过了多少次这一站。

总是会习以为常的。然后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面对着某一个情境,会有面对着宜家家具相同的感受:这一次,我用对的方式做对的事。


24年最后一周我租到了房子,24年最后一天我考到了驾照。

渐渐浓云散,看看月再明

等春天。

关于法国农民罢工

最近法国农民罢工,看到一些报道(比如文茜)完全采取的是“主流媒体”的叙述角度, 也就是说法国农民因为欧盟Green Deal,柴油价格上涨等原因上街,潜台词他们根本不关心气候变迁,是对欧盟“激进”的气候政策的反弹。他们的诉求则导向极右民粹主义,尤见于他们反对国际自由贸易,力主进口农产品征税。

这个视角不能说错,但是它只呈现了片面的事实。就我这几天阅读的内容来看至少有几个点值得思考:

  1. 农民罢工不能笼统地放在一起来说,在罢工的群体里有很多小农个体户,同时也有大工会背后的农民,而这些大工会往往是和大农业公司合谋的,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不能将小农和大工会混为一谈。大工会非常在乎环境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更在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他们的舆论声量更大,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如上报道中的诉求。但是很多小农主要做的是local和bio的农产品,他们非常在乎环境,也非常在乎动保议题,他们之所以不在大工会之内就是因为反对这种Capitaliste的生产模式。

  2. 农民们的核心诉求是收入。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油价上涨,农民的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这里面又有三个角度。从大公司的角度来说,工会希望从集团争取更多的工资;从个体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在和大公司的斗争中能够受到国家的保护;最后,这两股势力共同希望保持本土农产品市场而呼吁提升进口门槛。

  3. 反全球自由贸易是不是极右?并不一定,其实对于全球化反思最深刻的是左派阵营,左派阵营一直以来也都奉行着保护地方产业的政策,只是一部分左派像新自由主义者妥协,导向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同时,极右民粹主义接走了这块招牌。贸易壁垒只是极右民粹主义的政策之一,极右还有很多其他配套的意识形态:宣扬仇恨,排外,反平权等等。

现在的“主流媒体”(即拥护马政府新自由主义的媒体)主打一个农民反对自由贸易,就是极右民粹,无疑是把他们往极右的阵营推。而这个时候如果左派阵营的声量能够起来,是可以把这个议题接回来的:我们也保护农业,但是我们不主张仇恨和歧视。

但是问题在于主流媒体把“气候问题”的球踢给左派,说支持农民你们就是背叛自己在气候议题上的承诺,就是伪君子……

而这种报道视角不断被复制传播,只能让情况更加恶化。

动机信(法语内容)

经过一年多的纠结,我终于发出了哲学本科的申请,摘录动机信如下, 以为留念:

Madame, Monsieur,

Depuis plus d’un an, j’hésite à candidater à la licence de Philosophie en EAD de l’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 J’ai enfin pris la décision de me donner une chance en décembre dernier. Malgré mon diplôme d’ingénieur obtenu en France, je ne peux pas passer par Parcoursup. C’est pourquoi, après 11 mois d’attente, je me présente devant vous.

Sur la page de Parcoursup, j’ai lu attentivement vos attendus. Suis-je assez autonome malgré ma passion pour la philosophie ? Suis-je suffisamment disposé à lire et à écrire, bien que je lise tous les articles sur Philosophie Magazine et que j’écoute quotidiennement des émissions telles que “Avec Philosophie” et “Les chemins sur la Philosophie” sur France Culture ? Puis-je travailler de façon régulière […] face à une charge de travail importante ayant un travail à temps plein ? Et surtout, malgré mon attestation de DALF C1, ai-je assez de compétences rédactionnelles en français, et de goût pour la lecture ? Toutes ces questions me tourmentent depuis 14 mois, car je n’étais pas sûr de pouvoir y répondre de manière ferme et affirmative, et je ne le suis toujours 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