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25 - 泰伯 - 学习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总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这说明自己的好奇心还非常充盈,学习生活里充满了目标;同时,学过了的东西又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够,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焦虑感我想很多热爱学习的人都会有吧,我觉得是一种良性的焦虑。

冥冥之中我们知道自己以生之有涯,随学海之无涯,但是依然感念每一刻的风景。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一心向学,而没有功利心,是非常难的。那自不必说“三年谷”的人了,如果他们还能坚守一份初心,就更不易得了。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守、学习、死守君子的道。君子是不屑于在危邦和乱邦之中谋事的,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态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是否反映了一种消极的观念呢?或许有一点。我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孔子的什么时期,是不是在他有些失意的时候所说的。但是结合到后面一句,我想这里的重点是在于告诫君子要善用自己的能力。

君子即便有能力可以在无道之邦做到富且贵,也不应该这么做,他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这里是能力和原则之间的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在有道之邦,君子也不能不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善政添砖加瓦。

这里是不是说君子不应该火中送碳,而应该锦上添花呢?我不知道,我个人的态度是否定的。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越简单的句子越不过度解读。兴,起。从《诗》开始学习,然后掌握《礼》作为立身之本,最后因为《乐》而形成性格。

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为《诗》是当时政治精英们沟通所使用的语言,但同时《诗》应该也是贵族王官学的入门教材,它讲授的就是一种正式的表达和四方的风土民情,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而《礼》是当时的一套行事规范,只有学会了礼,才能正确有序地加入社会体系之中,而不会出错,所以一个人掌握了礼,就可以立足于世。

最后的《乐》该如何理解,我有所犹豫。当时的《乐》应当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而属于一种礼之大成,是在祭祀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的礼节。我认为,理解了《乐》,才算走完了王官学的整套大纲,将礼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感慨音乐之美妙——更多的应该不是美学体验里的美,而是礼之美和其背后的理想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