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政治学通识》15 - 第八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政治学通识》笔记15#
#第八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为什么有些国家启动了民主转型而有的国家没有?
为什么启动民主转型的国家有的得到了民主巩固而另一些没有?
为什么有的国家民主崩溃了?
亨廷顿关于第三波民主化的5点原因:
- 威权政体合法化的削弱
- 长期经济增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教育水平和中产阶级成长的推动
- 天主教政治立场的转变
- 美苏外部政策的变化
- 滚雪球或示范效应
下面详细分析
一、经济
关于经济发展和民主的相关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富裕带来民主;另一种是富裕并不带来民主,但是民主在富裕的国家更容易存活。
二、阶级与社会结构
巴林顿·摩尔,民主发展的5个条件:
- 建立某种均势,避免王权或土地贵族畸轻畸重的局面出现
- 向形式适宜的农业商品经济过渡
- 削弱土地贵族
- 防止建立针对工农的地主资产阶级联盟
- 以革命的方法粉碎过去
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虚伪的?
支持:如果资产阶级民主不虚伪,那么无产阶级会联合起来剥削瓜分资产阶级。按照这个逻辑,资产阶级支持的是宪政和有限政府,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他们赚钱,但是对民主并没有过多的偏好。
反对:可是,非民主国家也很难恪守宪政,没有了宪政的保障,资产阶级赚钱还是不踏实。
所以(理论上说)资产阶级既不支持民主,又警惕威权,属于夹于两者之间。
工人阶级在早期民主化争取普选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开始说的“中产阶级”力量,近年来也受到青睐(亨廷顿)。
三、政治文化和宗教因素
比如,托克维尔提出的美国“乡镇精神”——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民众关心公共事务的政治文化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良好的公民文化和“社会资本”有利于民主转型和巩固。
疑问:
- 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何为因何为果?
- 政治文化是否真的有很强的政治效应?
- 政治文化是否是一成不变的?
四、国际因素
殖民统治、外国干预、文化扩散和国外示范效应
问题:结果很不确定,帮倒忙的也不少
五、转型过程中的政治行动者的行为(英雄造时势)
前四种解释都是偏决定论的,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着一种解释比较偏个体能动性。民主转型不能忽略人的作为。
丹尼沃克·拉斯托关于民主产生的背景条件和三个阶段:
- 背景:民族统一
- 准备阶段:存在长期的和难以解决的政治斗争,民主常常不是事先的设计,而是作为一种解决政治冲突的程序和制度而兴起的
- 决策阶段:一系列政治力量进行互动,作出政治选择和达成妥协。政治家、军人和社会精英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 适应阶段:政治家和全体选民要习惯和适应民主的政治规则,不仅把民主作为一种竞争公职的制度,也作为解决冲突的制度。
亨廷顿也很重视政治精英的力量,他最关心以下三项关键的政治互动:“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互动,执政联盟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互动以及反对派阵营中的温和派和极端主义者之间的互动。”
问题:过于精英主义,忽略大众力量;过于经验主义,把少数研究普遍化;唯意志论忽略客观条件;短期化倾向……等等
这一节学完,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分析民主转型问题的复杂性,绝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不同的解释理论有不同的侧重,也有不同的指导方案。所有的分析都是事后的分析,没有一种理论能保证民主转型的成功和民主得到巩固。即便我们接受决定论的解释,也不要忽视观念改变能够带来的变化。面对「民主」,不哂笑,不觉得如临大敌,而是冷静分析,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