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学琴记

我还记得是在Bacalar的Airbnb,早上,蹲坑的时候看Youtube给我推的这个视频:https://youtu.be/5F9kTunEKt4?si=zdv4L-bl3Kupkyny

看完了之后我当时就决定要学钢琴!这是我的Declic。


我觉得事实上钢琴是一个非常入门友好的乐器:

首先,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就可以制造出乐器本身可以制造出的所有声音。这和吉他就不一样,完全没有技巧的时候,一个人只能弹出6个音。

其次,入门演奏不对身体造成任何损伤。长时间练琴或许会造成各种损伤,但是至少初期弹钢琴不会像弹吉他那样手疼。以及肌肉的疼痛和皮肤的疼痛完全不是同一种疼痛。肌肉的疼痛需要练习挺久才能产生,而且消散比较快。但是皮肤的疼痛是累积性的,今天练疼了明天会更疼。

这种靠磨出茧才能熟练掌握的乐器,一旦茧子退去,真的是让人很难鼓起勇气再次拿起来……

第三,(电)钢琴可以调节音量,甚至可以戴上耳机独享。半夜三点弹琴完全不会吵到邻居——但是疯狂敲击琴键还是会吵到室友!(亲身经历,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看到我写的这些的hhh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最适合学习乐理的,因为它把你需要用到的音符富有规律地一字排开,任你取用。

我之前对钢琴的敬畏情绪完全是被某种考级为导向的传统音乐教学系统所型塑的,但如果拿学吉他的目标用来学钢琴——刷几把扫弦给流行歌弹个伴奏——钢琴比吉他简单多了!

要是学吉他一开始就是『致爱丽丝』,那估计也没有什么人会学吉他了。


最近一个星期在学钢琴的时候产生了非常多奇妙的感受:

对和弦变敏感了,对音高也变敏感了。因为声音和琴键的位置以及琴谱上的位置三者结合,非常直观,所以感觉越来越熟悉,我觉得我再过几个星期可能就可以唱谱了。这和吉他就不一样,吉他学几年也就只认得六线谱,给一个五线谱还是完全抓瞎。

另外,也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想我高中的时候,周末常常跑到南图,抱着好基本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的书读,虽然现在差不多忘完了,但是脑子里还有两个留下来的画面——

一本书是写爵士音乐的历史,我记得是橙色的书皮,挺厚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我认识的人Louis Armstrong (谁不认识呢!)但是是在这本书里知道的Ragtime。

另一本书是傅聪的访谈录,他说他毫无天赋,全靠努力,七十岁了每天还练琴8小时。

这两本书,以及南图的种种场景慢慢浮现在我的眼前,完全让自己baigner在美好的回忆中。完全忘记去图书馆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写作业……(或者并不是在写作业


题外话。我一直喜欢逛书店或图书馆多过看书;喜欢看一大堆书名多过看一本书的内容。好像翁伯托艾柯写过关于书架和图书馆的东西,不太记得了。道长也几次在他的节目里提到过。

我觉得有一句话挺有意思的:一个人没有读过的书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

世界上书千千万,我就读过那么几本,没读过的书这么多,怎么定义我呢?这里需要强调的当然是:我知道但是没读过的书

细想想确实颇有意味,为什么一本书,我没读过但却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从我眼帘前划过的书,我唯独记下了这一些?

没读过但记住了的书名,相比于读过但忘掉的书的内容,是不是更能够代表一个人?


回到练琴。我在练琴的时候找到了某种平静,某种执念。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东西符合“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原则的,那就应该是乐器演奏,尤其是钢琴。

就看有多么大把大把的小时候钢琴N级,长大之后完全和音乐没有任何瓜葛就知道这玩意没有热爱也能硬上,只要手起鞭落,赶鸭上架也能“学有所成”。

这些在当事人都是辛酸的故事,但是于有心学习者而言却是特别的鼓励。没有考级的压力,没有高考加分的时间线,成年人学琴完全可以放轻松,享受音乐。

虽然这不意味着学习没有技巧,没有规律。


说到学习的方法,我在Pianote上注册了会员。Lisa Witt真实太有感染力了,她的热情完全刺穿屏幕,感染到我。如果这是演的,那我也买账,演的真好。

另外一个冷知识(其实是常识)今天让我开了脑洞,说是练到错的地方要停下来,不能继续练。

我以前的观念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所以总是会马虎过去,然后尽量把整首曲子弹完。

但是练到错处停下来的道理也是很清楚的:重复加深记忆——重复错误就会加深错误的记忆。应该重复做正确的事情,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重复做错误的事情。因为肌肉记忆不分对错,它只记得重复最多的那个行为。

这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观念冲突吗?其实也不冲突。如果把“正确地演奏完一首曲子”定义为完成,而“优美地富有感染力地演奏一首曲子”定义为完美,那这两条原则确实可以不相冲突的存在。

就好像,代码不一定非得写的完美无暇,但是至少得通过编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