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中医作为疗法

似乎在西方现在的一些医疗哲学的流派里,包容进了诸如中医等替代医疗方式。

关于中医的论争常常出现在三种框架之下:

  1. 中医是否有效?
  2. 中医是否科学?
  3. 中医是传统。

第一个问题的哲学框架是实用主义或效用主义,即我们需要看到即时的疗效,针对病症的疗效。而效用主义这个视角本身就是自带偏见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中医之是否有用的时候,已经将其等同于“西医”的一种。我们拿着西医的指标,对应中医的治疗结果,然后指出这里有效,这里无效。也就是在这个框架下,我们从中药里提取有效成分,从经络穴位中寻找肌肉和筋膜。

第二个问题的哲学框架是科学主义。它直接来自于效用主义,特征在于可测量可证伪。基本上一说到中医,一定会听到的就是“双盲试验”之类,同样,在这个舞台上中医也很难斗过“循证科学”,于是被归为“伪科学”一类。

第三个框架则并不是以一个问题出现,而常常是以一个陈述出现,即,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应该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这则是“国家主义”和“保守主义”。


如此看下来,中医在右派中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它是传统,需要保存;另一方面它又不符合新自由主义里追求效用弱肉强食的逻辑。所以常常能看到各种为中医的辩护十分拧巴。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对于医疗的新看法,试图可以为这场论争找到一个出路。现在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种对于医疗的新认识无疑为“安慰剂”正名,并且给予了“治愈”不同的理解,在客观的标准中,引入了主观的成分。

在这个新框架下,医学和环境学以及公共政治深度嵌合,把目标从“疾病”转向了“健康”,并将“健康”的概念放大,从身体扩展到人际社区和人居环境的级别。在这种视角之下,医学问题从相对纯粹的科学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要求我们用社会和政治的框架和机制来面对医疗。

也正是如此,中医等替代医疗可以以“非科学”的方式作为一种疗法而存在。中医不需要攀上科学的“神坛”,依然可以在医疗系统中合理地存在。


于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中医不仅仅是治疗方式,它背后还有自己的哲学,同样藏医蒙医苗医电磁学心灵感应也一样,这就需要更多的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介入去研究“医学”,并且从这些思想框架之中找到应该扬弃的部分,不再仅仅是“科学”与否的扬弃,而是哲学、社会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扬弃。

对于“中医伪科学”的论争拓展到哲学的论争,岂不是更有意思?

总之,一个新思路正在被打开,我觉得非常有趣。

(Refs : One Health, L’environnement, les maladies et le système de sant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