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论语28 - 泰伯 - 曾子的话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幸免啊!弟子们!

其实没看懂“吾知免夫”这句。勉强接受这个解释:孝道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曾子虽然生病,但是手脚还是好的,感叹自己侥幸幸免于难?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不知道曾子是不是生的还是刚刚那场病,孟敬子来问候他。曾子说:快要死的人,说的话也是好话。接下来说的这些,就是曾子对于孟敬子最后的告诫了:

君子所看重的道有三点:严肃自己的容貌,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轻慢;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容易让人信服;说话文雅,这样能够避免粗鲁和错误。至于其他礼仪的细枝末节,则会有别的礼仪官来管理。

曾子所说的“道”,是为君之道。在曾子看来,作为一个领导,从外到内都得得体,有修养,这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在曾子临死的时候,礼崩乐坏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连个人的修养都已经被放弃,曾子所追求的、所希望的,恰恰符合孔子的倡导——从自身做起。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请教没有能力的人;作为一个懂得很多的人,请教一个懂得很少的人;肚子里有东西,也像没东西一样;知识丰富也保持谦卑。即便是受到了冒犯,也不计较。曾子曾经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

杨逢彬老师觉得大概是颜回吧,我觉得也是。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知道的东西总是少的,要学的东西总是还有很多。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欤)?君子人也。”

曾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的具体,可以把自己的婴孩交付与他,可以把年近百岁的父母交付与他,抽象来看这里说的一方面是信任,另一方面是仁德。信任在于可以托付,仁德在于他愿意被托付。

然后是面临大是大非的问题,能够坚守原则。可以被抽象为君子的「勇」。

这三条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条逻辑,那就是超越自身的关怀。仁是什么?信是什么?勇是什么?不好说,但是他们一定不是「自私自利自我」。

经济学告诉我们自私带来经济的繁荣,从一个社会整体的视角来说或许如此,但是我们不能把用来研究社会的经济学理论拿来为自己的人性之恶背书。经济学不背这个锅。我认为在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上,儒家提出了非常值得我们努力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作为士人,不能不宽宏大量且果决能断,因为任重而道远。士人之任,是仁;士人之道,是坚守仁德直至终身。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出,曾子告诉我们要想终身坚守仁德,就必须要做到“弘毅”,弘是宽大,毅是强而能断。所谓宽宏大量,应当指的是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不为小人所惑;所谓强而能断,指的是不被众多选择所侵扰,能够依照自己的原则做出决断和割舍。

所以我觉得,弘毅,说的既是坚持也是放弃,只有在放弃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弘毅。有时是放弃一种纠结,有时是放弃一种高潮。

论语27 - 泰伯 - 评价古人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可以说是品德高尚到顶了。多次把天下让给他弟弟季歷(周文王的父亲),但是老百姓却没有称赞他。

泰伯,也就是太伯。他老爸古公是周朝的先祖,看上了姬昌,想要把君位传给小儿子季歷,然后再传给他的儿子姬昌。但是嫡长子继承才符合规矩,所以还是应该传给泰伯。泰伯品德高尚,知道他老爸想的是什么,于是就推让,带着弟弟仲雍(季歷的哥哥)去了吴国,成了吴国的始祖。

这样做,满足了对于死去的父亲的「孝」,没有违背他生前的意志,而且把弟弟带走也是为了解除隐患,实在是好大哥。

可是为什么老百姓不称颂他呢?首先,这句话的翻译就有争议,有的说是“不知道该如何称赞”,但是我觉得不称赞他也说得通。杨逢彬老师在翻译的时候补了一个条件“因不知道这件事”。想来泰伯至德之人禅让君位,也不会逢人就说,啊我禅让的,我多道德啊!所以老百姓不知道这件事情也很正常。

可是孔子知道,就得拿出来好好夸一番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这里孔子指出一个君子做人的底线,不能「骄」和「吝」,否则就算是有周公的才华和美貌也不行。

反过来说,也就是应该做到谦逊和慷慨。谦逊是把自己看得渺小,把周遭的世界和他人看得更大;慷慨是为他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这句话杨逢彬老师的解释是:崇高哇!舜和禹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卻常年爲百姓操勞,]一點也不爲自己。我对此没有多余的感想。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句话基本和上一章的内容相似,都是在称赞尧为君的伟大崇高,想来是孔子读《尚书》读嗨了吧~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孔子这里想要说明的道理应该是人材贵精不贵多,并且仁德有自己的辐射效应。

这里比较扰动我神经的是“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怎么就这么看不起女性呢?昔日的孔子自不必苛责,但今日的我们当引以为戒。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夸大禹。自己可以吃得不好,但是敬畏鬼神。自己平时穿着普通,但是祭祀的时候毫不含糊。自己的宫室很简单,但是在治水的时候却尽心尽力。大禹真的是道德标杆。

但是,我们可以自我约束,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做这样的道德标杆。一种行为要能够得到社会相应的褒奖和认可,该得多少应得多少就拿多少,这是坦诚。表面上表演廉洁,背后捞钱,这才是可耻的行为。甚至于都不必拿道德来评判,法律这一关就过不去。

同时,不要求别人做道德标杆,也不代表我们就不认可这种道德,我们当然愿意选择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来作为我们的领袖和代表。但是不能把这种奉献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社会更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理所当然。

论语26 - 泰伯 - 管理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应当不用过多解释。在当下的语境下,一种相对政治正确的说法应该恰恰相反: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

应该如何看待孔子的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当然不能脱离当时封建背景。此处的封建不是贬义的封建,而是客观的描述。这种封建的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可以“知之”的条件非常高,民或许没有办法“使知之”,他们只能跟随。

那么应该怎么办?作为执政者,作为君王,那就必须要从自己出发,让自己的仁德,通过“礼”,一层一层地传递出去,民众“由之”的方式,就在遵守这些礼法之中体现。它强调了一种贯穿儒家的从内到外影响他人的逻辑。

后世有很多人都在“曲解”这句话,觉得这句话出自圣人之口实在是大为不妥,这倒是一个好现象,恰恰是这种不适感证明了个体理性的觉醒。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在这里批评了两种人。一种是“好勇疾贫”,这里的勇可能不是什么好意思,而指的是比较好斗,戾气重,疾贫也就是厌恶贫穷。孔子的对话对象是一个个将要成为“君子”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不能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疾苦,乃至于厌恶贫困;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好勇斗狠。

另一种人是过于讨厌不仁的人的人。面对不仁的人,作为君子,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度来回应呢?不应该过度讨厌。

这两种人或者行为,都是“乱”的根源。反观现在,就是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疾苦,不关注比我们生活更差的那一群人,而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并且为此不惜与人拼命争斗。同时也不应该挥舞着某种高价值的大旗,去把另外一群人认作社会毒瘤,想方设法地去清除。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一种怪人,他表面猖狂,但并不直爽,看起来幼稚,却并不老实,貌似诚恳,却并不值得信赖,这种人孔子实在是看不透——简称:“伪君子”。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第一句,礼礼礼礼。恭敬,也要知礼,否则就会劳倦;谨慎,也要知礼,否则就会懦弱;勇敢,也要知礼,否则就会作乱;直率,也要知礼,否则就会急躁。

所以这里的“礼”是什么?是一个约束。儒家讲究“中庸”,这个中庸的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由礼来确定。那么礼从哪里来?祖宗那传来的呗,所以要恢复往日的好时光,首先得恢复往日尊卑有序讲“礼”的制度。

这句话就得分开看了,一方面要看到礼本身的阶级压迫属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良好的品质也需要得到约束,而不是肆意发挥。就像很多“直爽”其实是不懂得尊重。

第二句。君子厚待亲戚,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不离开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冷淡无情。

首先,可以看出“君子”和“民”的阶级区别,这里说的君子,属于统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要做到「仁」,那么老百姓就会效仿。这个假设非常符合礼法的前提,可是礼崩乐坏之后,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道德影响和感召是否还有作用呢?

其次,“笃于亲”会不会造成“亲小人,远贤臣”呢?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指摘别人多管闲事,也用来说服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但是我们还是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其位,什么是其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对于那些社会中发生的事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也也有义务这么做。发表看法不是选边站队,而是提供看待问题更加多元的视角,把自己的视角投放到思想的自由市场之中,让这个市场更加活跃。

这就是我们的位,也是我们的政。抱持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那才是真正的“懒政不作为”。

论语25 - 泰伯 - 学习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总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这说明自己的好奇心还非常充盈,学习生活里充满了目标;同时,学过了的东西又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够,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焦虑感我想很多热爱学习的人都会有吧,我觉得是一种良性的焦虑。

冥冥之中我们知道自己以生之有涯,随学海之无涯,但是依然感念每一刻的风景。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一心向学,而没有功利心,是非常难的。那自不必说“三年谷”的人了,如果他们还能坚守一份初心,就更不易得了。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守、学习、死守君子的道。君子是不屑于在危邦和乱邦之中谋事的,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态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是否反映了一种消极的观念呢?或许有一点。我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孔子的什么时期,是不是在他有些失意的时候所说的。但是结合到后面一句,我想这里的重点是在于告诫君子要善用自己的能力。

君子即便有能力可以在无道之邦做到富且贵,也不应该这么做,他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这里是能力和原则之间的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在有道之邦,君子也不能不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善政添砖加瓦。

这里是不是说君子不应该火中送碳,而应该锦上添花呢?我不知道,我个人的态度是否定的。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越简单的句子越不过度解读。兴,起。从《诗》开始学习,然后掌握《礼》作为立身之本,最后因为《乐》而形成性格。

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为《诗》是当时政治精英们沟通所使用的语言,但同时《诗》应该也是贵族王官学的入门教材,它讲授的就是一种正式的表达和四方的风土民情,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而《礼》是当时的一套行事规范,只有学会了礼,才能正确有序地加入社会体系之中,而不会出错,所以一个人掌握了礼,就可以立足于世。

最后的《乐》该如何理解,我有所犹豫。当时的《乐》应当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而属于一种礼之大成,是在祭祀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的礼节。我认为,理解了《乐》,才算走完了王官学的整套大纲,将礼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感慨音乐之美妙——更多的应该不是美学体验里的美,而是礼之美和其背后的理想之美吧。

罗马观后感

2020年以前我大概没有看过电影。我看的那些都叫……片儿。

拜看理想上的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所赐,我从去年开始照着阿郎老师讲解的片单一路刷下来,排去以前看过的电影,现在也已经看过了大约30部。尤其是以前从来不会看的所谓“文艺片”或者“作者电影”,也从去年开始慢慢了解。

自己在这个方面还非常小白,自然更是谈不上能够写什么影评,最多只是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观影体验。

《罗马》让我想到了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因为贾科长的电影我也只看过这一部。最相似的部分是布景的细致和对于生活细节的深刻呈现,其次就是电影的节奏总体来说非常舒缓,对于生活场景的描绘完全不吝啬镜头,第三就是电影声音的处理,采用了大量采集的人声,配乐都非常克制。简单说,就是有一种纪录片感——但是貌似纪录片也都不是这么拍的,所以权且称为“记录感”吧。

电影一开始,就明显能感受到这里叙述的是两个阶级的故事,确实电影的情节也是在这两个阶级里平行展开,在最后交集达成了一种统一。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应该说非常政治正确,女权,民族融合,阶级融合等等。

印象最深刻的大约有三点:

## 狗屎

狗和狗屎一定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并不能完全Get到它的象征意义。有两种猜测:首先,生活就是有铲不完的狗屎。其次,狗屎意味着一种白人殖民者视角下的北美原住民文化。

福特车在晚上碾过狗屎的那段画面,用了很多镜头来拍男主人公认真细致开车,防止自己的车撞到墙上的画面,所有的镜头都怼在对于方向盘的操作上,开车是非常象征「男性掌控感」的意向,同时福特车也暗含者美国文化和阶级优势。这么一对比,那坨屎……

不过,第二天早上,男主人离开的时候也被狗屎悄没声地还击了一下。

第二个场景是圣诞节的时候,美国白人们白天对着树林射击玩,房间里摆满了狗头和猎物标本,这给我很强的殖民文化暗示。

不过,转眼就是晚上那片林子的一场大火。

直到最后,更是直接地展现了1971年发生的那场暴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这几种对立,而狗屎,就是象征着在美白心中最不堪的原住民文化。

以上纯属是我的过度解读。

## 对比与暗示

电影里很多次呈现了对比和暗示,用高考语文的答题套路来说,就是「用乐景写哀情」,这个桥段在各种阅读理解中很常见。在这个电影中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女主人向孩子们坦白丈夫出轨离开的时候,周围在举办婚礼,而他们从餐桌转移到了街边吃冰淇淋,这一股凄凉……像极了高考阅读的那3分送分题。

比如为了庆祝新年碎掉的杯子,比如在产房时目睹的地震和因此在产房中意外死去的婴孩,都在预示着女主孩子的结局。

## 海浪

虽然电影整体节奏舒缓,但是最后海边的那一幕还是把我的情绪拉到了顶点,那是一种压抑的释放,压抑就像那条一直出不去家门的狗。

在看那一幕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会出现一两个孩子被海浪卷走淹死的狗血镜头,但是我心里想的是,别啊,算了吧……

于是心头随着浪头起伏,目光也不停地在浪花之间寻找那两个孩子的身影。

这时那股压抑感到了极点,女佣和女主人都像置身于海浪之中,汹涌的海水沒几乎就要过了她们的头,水压让她们喘息困难,海浪又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她们仍然往那浪的深处行去,为的是孩子,孩子或许象征着一种生活里的希望。

最后的释放是这个家庭的相拥。


我大概没有什么资格说这个电影俗套,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俗套不俗套。但是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丰富细节,完成了导演对于自己童年的想象,也把这份想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认为非常优秀。

同时,贾科长的《三峡好人》也非常优秀,这是我三个月之前看的电影了,当时说实话觉得有点沉闷也有点“没看懂”,但是很神奇,这三个月间,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却时常在我的脑中闪回,它一定是触动了一些我并不能意识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