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02 - 学而 - 关系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习篇我们分析了第一小句,后两小句我归类在了关系篇。“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想想当年的交通条件,不知道多远算远,如果能从远方来看望自己,当然应该感到快乐!然而,为什么朋友从远方来呢?路过吗?还是专程而来?如果是专程而来,又是为了什么呢?至少说明了自己在朋友心目中很有分量,值得从“远方”来拜访,得到了这样的认可,怎么能不快乐!我又有多少会“从远方来”的朋友呢?我又愿意到“远方”的哪位朋友那做客呢?
我们来看最后这一小句:“人不知而不愠”。法语里有一个词叫s’entrendre,这里的动词entendre的意思是“听”,前面的s‘意味着互相,连在一起的字面意思是“互相倾听”,在实际的用法里讲的是两个人的关系,on s’entend bien表示我们关系很好。这告诉我们维护两个人的关系在于两个人的表达和倾听。这一小句里我认为最关键的词不是“不愠”,“不愠”只是一个结果,关键的词是“不知”,“不知”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要知道对方可能对自己产生误解,尽量做好自己的表达,让别人理解,而不是用愠怒来拒绝沟通。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与(欤)!”
孝——犯上——作乱。这三个词恐怕要反过来看。孔子看到了“礼崩乐坏”,看到的是处处有人在“作乱”,而“作乱”的最明显形式,莫过于“犯上”,也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而在他看来,维护这个等级秩序的最小单元就是“孝”。
我感觉在儒家的伦理里,“父母家长”、“君王”和“天”总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
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我们要打破这种至上而下的秩序,追求个体的自由,可能也得从改变“孝”的观念开始。分得清什么是真的“孝”,什么是“愚孝”,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事。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反面不是“直性子”,而是真诚。而什么是真诚,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自认为大体是个真诚的人,恐怕别人却觉得我不会做人……怎么办呢?到底是做讨别人喜欢的人还是讨自己喜欢的人呢?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总是时常反省自己,可是仔细一看,心里装得全是别人。“与人谋”、“与朋友交”,“传”也是省略了主语“老师”。可是话说回来,“忠”、“信”、“习”,到底是求对方的认可,还是问心无愧呢?就拿“忠”说,“愚忠”也可以问心无愧,但这是忠吗?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和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极为相似。“己知”和“知人”都十分重要。为什么更害怕不知人呢?不知人,就会对别人产生误解,基于偏见和误解进行的攻击除了发泄情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喷子。所以要不断追问,对方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对方想要说明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什么?这就是沟通里的“倾听”啊,倾听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断地追问和理解。
那为什么“不患人之不己知呢”?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刚讲两句话就说到自己的身上。试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为中心,不断深入讨论,该有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