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06 - 为政 - 学习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没读懂。不过没关系,《诗经》是我接下来要慢慢读的,到时候再说吧~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如愚”但“不愚”,颜回会学习,也会做人。老师讲课,学生是什么样呢?最多的是听课,听完就忘了的;其次还有一些人是刺头,专找老师的毛病怼回去;还有这第三种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颜回的优秀在于他的“如愚”,代入我自己的视角,恰恰是因为颜回不断地在消化和思考老师所说的东西,所以才会“不违”。回去之后,自己慢慢想通了,然后发个贴……不,发扬老师的理论。

我以前是个刺头,做刺头的心理很简单,就是想搞个大新闻,其实一肚子坏水早憋好了,就在那等着老师呢!这样的态度,能学到什么知识?这就是来捣乱来的。

做学生,更高的境界是像颜回这样“如愚但不愚”吧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打破常规的解读。这一句话有三个词:“温故”、“知新”、“为师”。温习旧的知识,一般来说就是把之前忘了的东西再重新记起来,同时旧的知识,当然也就是老师讲的知识了,这没有什么。但是通过“温故”却知了「新」,这就有意思了,这里的“新”一定是超越老师所讲的内容的,也就是上一条里面颜回的“发”,在这个时候,孔子说:“可以为师矣!”快把你的「新」想法分享出来,教教我们吧!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呀。

回过头来看,孔子一直劝告自己的弟子要“好学”,“好学”也得遇到“好教”的人,如果“好学”有“好教”,这么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教学相长啊!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杨逢彬老师在这里把“殆”解释为“怠”的通假字,打开了我重新理解这句话的大门。这里的“罔”也不是“迷惘”,而是上当受骗的意思。那么总体来看就是:学习但不思考就容易受骗,思考但不学习就容易疲惫。

学习就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习酒桌文化也是“学”,学习欺上瞒下也是“学”,这些都不是人先天就会的东西。光故着学习和模仿,而不去思考和怀疑,就容易被带上歪门邪道。即便是碰巧遇到一个好老师,如果不会思考,也无法“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我们现在总是在强调“终身学习”,却越來越少强调“终身思考”,怕不是也容易被带到沟里去。

光是思考,但不学习,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非常可怕,他们只接受自己想要接受的思想,总是能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这个逻辑闭环在他们看来是无懈可击的。乃至于他们压根不承认有他们无法解释的事情。我认为这是思而不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越无知越觉得自己懂得多,越不知道谦虚。而思而不学的疲惫,在于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之后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了。

学习,是和知识的博弈,需要攻守兼备。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警告:可不能学坏啊!这一个思想我是不能接受的,换一个人也可以指着儒家说同样的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凭什么你就是正统?凭什么人家是异端?咱们得讲道理不是吗。

或许大家会说,讲道理啊,肯定是讲道理的,这里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你怎么知道孔子前面或后面没讲道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无论是孔子本人,或是编著《论语》的弟子,并没有罗列出孔子的道理,没有说出谁是“异端”,“害”又在何处。他试图借由这句话传递出来的就是立一面大旗,我是正统,来学我,学别的都是有害的。这是一种“反智”的行为,只彰显态度,而不讲道理。

可是孔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这也太可恶了吧?我们是不是理解错了?所以历代以来对这句话的种种解释都很多,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说明大家不认同我刚刚解读的那种思想。

2.17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觉得这是孔子在教训子路。他先拿他的名字开头,可见语重心长,子路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可以脑补是子路之前不懂装懂了,孔子在教训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真的智慧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装」懂,而是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懂就问就学,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这和孔子之前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后会说到的他“入太庙每事问”是一以贯之的。很难想象孔子会是一个思想闭塞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完全不“中年油腻”,而是满含着赤子之心的热忱形象。很多人把孔子当作“圣人”,觉得只能膜拜,这真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读,他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老爷爷啊,也会发发脾气的~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一章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当年的我刚要开始实习,所以也想学学“干禄”,孔老师给子张的建议恰巧可以用到自己身上。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看结论,“禄”从何而来?“言寡尤,行寡悔”,简言之,少犯错!前两句是对“少犯错”做的注解,多听多看,对于把不准的地方,暂时保留,对于其他的地方,也要谨慎地说和做。

我就是这样的,到了公司,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干什么都怕自己搞不清状况,问吧又不好意思问,因为都是一些自己看来特别愚蠢的问题……

孔子说“多闻”,可是也得有人说,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认为要在“多闻”的前面加上一个“多问”。“慎言”不能理解为泛泛地少说话,而是不要夸夸其谈。“多见”,的前面也是多问,让别人帮忙带个路,演示一下;“慎行”是要知道规则制度。

我们都知道要在“少犯错”和“多犯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问,把可能犯的错都提前问好了,再谨慎行事,就可以少犯不必要的错误。这是我从自己的反面教材里提炼出的经验教训。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这么问显然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疑惑,他的前提条件应该是「礼崩乐坏了」,为来会怎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具有安慰效应的,殷继承了夏的礼,有所增删;周又继承了殷的礼,有所增删,那么以后的王朝也会继承周的礼仪制度,再有所增删,所以不会有什么大变化的,放心吧。

往歪了解释,这里透露着一种保守主义色彩以及对于社会保守主义本质的判断,也就是孔子认为,社会不会发生剧变,即便现在是乱纷纷,但是礼仪制度的本质还是终究会恢复的,因为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奋斗的目标。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有很多东西必然会传承下来,尤其是思想文化。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剧变”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诞生的,其中的思想变化一定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积聚,只在等一个爆发。

十世可知也?去年谁也不能预知今年的新冠疫情的发生,但是有一些大的趋势,只会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