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05 - 为政 - 管理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这句话我来过度解读一下。什么是“北辰”?一般的解释是“为政者”,也就是说为政者本人要有很好的德性,这样能够用个人魅力来吸引手下的效仿。这是儒家所说的“人治”,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而我多想了一步,倘若像“北辰”的不是“为政者”,而是“德政”呢?这里把具体的管理者抛开不看,大家不要以“我”为榜样,看“我”在做什么,学习“我”的思想,而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观为指引,也就是“德政”。所有人像德政看齐,而不是向人看齐,这样是不是一种更「善」的治理方式呢?

2.3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和刑也就是规则,而规则是不通人情的。依照规则来治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利用规则和钻空子。就像有些人认为一些事情既然不违法,做了也就做了,然后抱有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内心也能自洽。而德和礼诉诸的是人的内心,尤其是同理心,还有多年以来积累出来的公序良俗。这种诉诸内心的规训方式,能使得人有廉耻心,并且让人心归顺(这里的“格”采取的是杨逢彬老师的译法。)。

恰恰是这个“格”字让我警惕。规则在框定边界的同时,给人以自由;而公序良俗无处不在,它的边界是模糊的。恰恰是对德和礼的强调,让我们常常以动机来揣度人、批判人,以“传统”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试图让别人“有耻且格”,这太可怕了。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这里提出了管理中选人用人的重要性。应该选择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的人之上,而不是反过来。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服”。建立一种规则,这种规则能够鼓励人向着正直的方向走,正直能够得到相应的赞许,这样民众就能服从。否则,只有动用歪门邪道才能上位,那么人人都会想着钻营,也就没有人尊重规则了。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如何判断这个人是“直”还是“枉”,该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人用人,这是几百年来未解之难题,似乎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另一个是怎样保证制度的纯洁,这就需要一个有力的第三方监督体系,避免其中滋生腐败。

为什么“举直错诸枉”,民就服了?因为真的很难做到啊!要是能做到了,我也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哀公问「服」,这一章是季康子发问了。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季康子权倾朝野,这是有违孔子的观念的,所以他如何回答呢?

不去做过多的揣测的话,我认为孔子还是回答的很认真的。人民如何才能尊敬?那就要表现出自己的认真;怎么才能忠?那就要自己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小辈;如何让人民勤勉呢,那就得推举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

这里再一次反映出孔子观念里的涟漪效应,也就是一层一层的扩散,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家庭秩序,良好的家庭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内心秩序。

儒家里面这种从自己出发,做好自己,善待身边的人,把价值不断传递出去的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它不主张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这是保守主义的行事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问题的,它过于被动,而且面对阻力很难坚持下去,面对的挫折多了,很可能退到甩手不管的道家思想中,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常见操作。孔子到处推行仁政,孟子也到处推行仁政,可是最终也没有老板真的长期采纳他们的意见。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老师您这么牛逼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的回答格局很高,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将「孝悌」推行到礼崩乐坏的政治风气上。这当然也是为政,甚至于这才是孔子心目中的「为政」,所以他才反问道:“那你说说什么是为政呢?”

这一章有一个隐形的靶子,那就是「为政」,在当时的普遍观念里“为政”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呢?我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一定不是推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这种文化,否则孔子就不会四处奔走相告了。

放开他所推广的理念不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坚定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