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13 - 里仁 - 修行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节约大约是没有错的。我认为也是这个道理。得搞清楚节约是为了什么。浅层次的节约是为了延迟满足,这种延迟可能也就是一个月半年,攒钱买个啥之类的;再进一步是节约养老,这种节约的视野更加长远,看到的是几十年后自己的生活;终极的节约是不被消费的欲望所裹挟,不是刻意节约,而是没有什么想买,心灵足够富足到不需要用消费来填补。

节约的精神也可以放到投资里来看,浅层次的是假节约,用省下来的钱炒股是为了小赚一把,把投资当赌博;再进一步是长期投资,放弃阿尔法,追求理性稳定相对可预期的长期收益,这种投资还是为了赚钱;终极的投资详见《西虹市首富》,那是真的“千金散尽还复来”hhh

不管怎样,节约的人运气确实不会太差。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一条的话题在2.18 子张学干禄那里讨论过,是“说”和“做”之辨。说到做到是成为君子的要求之一,这一点非常困难,它需要高度的自律,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一句话都不说,默默地把该做的都做了,这应该是最受孔子所青睐的那种。

孔子话不多,不知道是否是记录的原因。但我宁愿相信孔子本人话就是不多,他要是看到孟子这么善辩,应该会劝孟子少说两句吧哈哈哈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4.22相同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前一句讲的是Keep ip real, man。“位”是虚的,“所以立”是实的。我的第一个理解是:要学真本事,而不是钻营关系,把自己的位置搞得高高的,但是能力弱弱的,最后登高跌重。再想一步,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抛弃外在的评价标准,而采取一个内在的标准来做自我评价。我的第二种理解更偏向于“患”字上。“无位”,是一个外在的标准,没有必要去“患”它;而应该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自己的内在标准。

后面一句和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类似。但是这里更加突出的是自己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知”。采取和上一句相同的解法,我把重点放在“患”上,也就是说,不要担心害怕不被人理解,而是应该把标准内化到自己的身上——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求为可知”。

这就是“课题分离”吧。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总是看别人的问题比看自己的问题容易。见贤思齐的道理都懂,关键是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所以看不到“贤”,看到的只有“不贤”,然后慨叹一句,还好我不像他一样!真的吗?

前几天看一个法国的新闻节目,上面的嘉宾说到现在的媒体环境真是痛心疾首啊,说大家不知道如何辨别消息的真伪,说大家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社交媒体还会做相关的推送blabla,可是同样的一帮人,说到和中国相关的议题又立场鲜明了起来,什么事实查证什么个例不能说明问题都抛到了脑后……well,我想这是我们的原罪吧,所有的智识教育不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吗?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看着就很暖,我偶尔看到微博下面的留言常常觉得,真的吗?社会已经这样了吗?然后想到这句话,信心还是会回来一点,“德不孤,必有邻!”

讲实话我不认为这句话经得住考究,但是就是很能给人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在道德和理念上的坚守还有价值。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忠的对象是什么,在孔子的时代是君,所以说“事君数,斯辱矣”。那我们应该忠于的是什么?自己的国家?民族?信仰?公司?

“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颗心。中,意味着是不偏不倚,心意味着发自内心。所以“忠”的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经过自己道德思考判断而做出选择的意涵。而我们在使用和理解“忠”的时候,既不“中”,也不“心”,必须要选边战才叫忠,这真的是对“忠”最大的辱没。

古代的贤臣、忠臣,往往也是直言相谏的臣子;忠于朋友的诤友也是能点出朋友错误,匡正朋友的人。这才是“忠”。

无法指出社会中不公不义的事情,这样的舆论环境容不下“忠”,只容得下“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