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22 - 述而 - 孔子其人其德(上)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一句评价,也是保守主义的宣言。什么是保守主义?在我看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保守主义吧——发扬推广传统的礼乐制度,但是自己不去试图创立新的制度,信奉并且喜欢古代文化。

重新学习《论语》,研读古代经典,也是“信而好古”,但是我既述也作,最后估计会把自己作死吧。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杨逢彬老师对于“何有于我哉”的考据很妙。以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几项我一样都做不到啊”,心想,孔子嘛,人家谦虚。

根据杨逢彬老师的考证,这句话更恰当的翻译方式是“还要我孔丘做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做到:默而识之,默默把知识记住;学而不厌,学习不因厌烦而放弃;诲人不倦,教别人不此劳苦;那这个社会就不需要我在这苦苦推广儒家理论了。

默而识之未必是一个好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需要有具备有效反馈的刻意练习,而谈及反馈,沉默以对,就不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价值,只有经由自己消化之后,再提出的见解,才能把学到的内容往前推进一步。

“好学”是一个我们非常重视的品质,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于“学”的理解却又很狭隘,好像只有社会规范我们去「学」的那些内容,我们才应该去「学」,其他的东西那就叫不务正业。学而不厌,如果不是「学」,可能才会真的不厌吧。在我看来,学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结果。

诲人很难做到不倦吧……一个高中老师,最长每三年也会重来一轮,更别提有很多老师还会连续教很多年高三,将心比心,想要做到每次都教出新体验,应该是很困难的。不过,诲人不倦很重要,它和学而不厌一起构成了让孔子失业的一个闭环。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上一章孔子说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一章则着眼于负面。孔子担忧的是: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不为正义之事,不改正错误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摘录杨逢彬老师的翻译:“孔子在家閒居,既整齊端莊,又舒緩自然。”这或许是闲居的好状态,轻松自然,但是又没有失去秩序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感叹自己的衰老,很久都没有梦到周公了。熊逸老师在《熊逸书院》里特别分析过这句话,作为圣人的孔子到底做不做梦呢?或者他到底该不该做梦呢?借此分析了宋明理学对于《论语》的主动“曲解”和对于内心秩序的关心,非常有趣。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种没有主语的句子总是不知道他在说谁,不过可以理解为这是他所推广的一种处事方式吧:

有志于道,坚守品德,依赖于仁,悠游于艺。艺,指的是“六艺”,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和数学。

儒家有一个主心骨,就是“道”,虽然我还没有读老庄,但是我认为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应该还是不同的。不过不管怎样,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统御着一个儒者的行为,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好象新教徒的荣耀上帝。

而德,以我的理解,非常接近康德的德——也就是一套绝对的真理观,儒家的道德有好坏优劣之分,这其中必然会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但是尽管是这样,儒家还是要求坚守一套道德标准。这套标准的外化形式就是“礼”

如果说德是内心的道德法则,那么“仁”就是在关系中的“德”。“仁”的背后是一套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的处世观念。

而艺,则是最外层的东西,是行为层面的表现。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又是让我觉得孔子可爱有亲切的一章,仿佛能看到他微笑着说,但凡是给我一条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不愧是知识付费的祖师爷啊!、

不过偶尔他也返利发点代金券,比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hhhhh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憋闷的样子。 悱,想说说不出的样子。

我的理解是优秀的老师善于让学生自学,只在学不通的关键处略作点拨。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说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就把学生逐出师门了,我认为这不符合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资历,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我将此解释为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说明这一条他还没有理解透彻,不应该继续往下讲,而是让他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可复习,理解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往下。这背后也是突出了学生需要能够自学,自己阐发、应用知识,而不止是等待老师的灌输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办丧事的人身边吃饭,从来不曾饱食过。我寻思这一方面是礼数,二方面是孔子对丧者的共情。儒家的本质还是很温暖的。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不懂。孔子在哭过的那天就不再唱歌了,可能和丧礼有关吧。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欤)?”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又是非常有趣的师徒对话。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啊!这句话是对颜渊说的嘛?这明明就是说给旁边的子路听的啊。

子路傲娇地说:那如果您统率三军,要跟谁一道呢?子路想的是,那肯定是我啊,我多么勇武过人!

可是孔子答道:嘿,不要命的人我才不要跟呢,我肯定愿意和遇到事情会害怕,通过好好谋划而成事的人啊!

看着自己的同学被老师调侃,颜回一定在旁边窃笑哈哈哈哈。我更喜欢子路的耿直~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有几句话现在常被翻出来说,这一句就是一例。孔子说,如果能好好赚钱发家致富,那么就算是当保安,他也愿意做。但是如果不能发家致富,那我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现在常用这一章的前半句来说孔子不反对赚钱。其实这一句的关键在于“可”字。怎样的富贵算作“可求”,怎样的富贵又算是“不可求”的呢?孔子没说。

孔子没说,不代表没有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就需要从一整套儒家伦理里去寻找了。

7.13 子之所慎:斋,战,疾。

摘录翻译如下: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樣:齋戒、戰争、疾病,其中斋可以延伸到祭祀。

这三条有一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死生之事”,面对生命的消逝,孔子是极为慎重的。

据此我严重怀疑孔子会不会认同强制996这种工作制,或者是让员工为所谓的成长奉献自己的那一套话术。我想是不会的,仁者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