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24 - 述而 - 孔子其人其德(下)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取杨逢彬老师的译文:孔子用四種内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對人忠心,講求誠信。

“忠”和“信”可以在论语的多条语录中得到印证,“行”也能从孔子弟子的政治参与中见于一斑。文,自然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了。

如果孔子办个学校,那么课程内容应该就是历代文献和社会实践,校训是“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自己估计是见不到圣人了,能见到君子就够了。然后他又说,完人我估计也是见不到了,能见到有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本来没有,要假装有;本来空虚,要假装充盈;本来贫穷,要假装有钱,这样想要坚持操守很难啊!

做一个“有恒者”,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做一个老实人。联想到“拼多多名媛”,这到底是消费主义异化下的虚伪,还是解构消费主义的另类真实呢?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的时候不拿带刺的大网捕鱼,射箭的时候不射归巢的鸟。这说明孔子有自己的原则,知道传统功夫讲究点到为止。

不过进一步可以看出孔子不把钓和弋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所以比较注意吃相,所谓君子不器。靠捕鱼打猎为生的人,很难让他们放弃更高效的方式,因为目标不同,所以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目中也就有不同的意义。

传统功夫的点到为止,也只限于在不打架的贵族之间切磋,真的搏击不讲这一套。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装逼的人大概还是有的,我不是这样。多听,选择好的来学习,多看,默默记在心里。我的智慧是第二等智慧(孔子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我还是有点改不了自己爱装逼的毛病。要诚实面对自己的虚荣心,多听多看多学。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一章说的是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流,有一个小孩来,孔子就见了,门人就很疑惑,说老师你见这地的一个小屁孩干啥?孔子说:赞成他们的进步,不赞成他们退步就好了,何必搞得过分?他虚心自洁而来,我赞成他的虚心自洁,但不敢保证他走之后怎么样。

孔子边界划得十分清晰,迎来的时候可以放下成见,送走的时候可以不想太多。面对对方,真诚以待。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他就来了啊!这种表明态度的章节,我认为信息含量不足,不做过多分析。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国的司败官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退下之后,他向巫马期行礼然后靠近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私,难道君子也偏心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同性老婆,称作吴孟子。他要都知礼了,谁不知礼?”巫马期告诉了孔子这件事情。孔子答道:我真是幸运啊,但凡有错误,必然会有人告诉我。

有两个疑问,孔子不知道这件事吗?还是他故意撒谎?如果他是故意回答的“知礼”又是为什么呢?或许是想维护自己的国君吧。孔子并没有反驳,而只是默默地承认自己的过错。我想这样应该就是真诚吧。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和人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让他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这里指出孔子的好学。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句话的解释非常多,主要集中在“文莫”,作为读者,不妨搁置。这句话就是为了摊开来对比两件事情:文和躬行。孔子会选哪一边?当然是「行」了。

所以说到底,学习学文的那一套还是不够,得落到实处。这个落到实处还得落得准,落歪了,就变成了“器”。孔子说“躬行”的是“君子”,而“君子不器”。倘若我们把这个“躬行”简单的理解为实践,恐怕就把孔子的本意读小了。孔子要躬行的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那一套君子学,而不是每天炒股写文章那样的雕虫小技。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说我做到了圣和仁,那我实在是不敢当。我做到只不过是学习工作教书育人,不感到厌倦,仅此而已罢了。他的弟子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到的地方啊。

我的理解是,孔子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春秋乱世,诱惑很多,机会很多,有才学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办法做到沉下心来学习孔子,持之以恒地去走哪一条更难走的路。

为之不厌是非常难的事情,就说写读《论语》的心得,到这一步我都有一些厌倦了。但是读论语的好处也恰恰在这里,时刻都能感觉到被激励。孔子一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他传授的东西其实并不难做到。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东西也不难做到,但是我们就是处处为自己设障碍,羡慕嫉妒恨走到了前面,真要行动的时候,又是一摆手:“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真想跟看电视的时候的自己说一句:你这个时候咋不嫌弃读书时间少?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qí)。’”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重病,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这事?子路说:真的。《诔(lěi)》说:为你向上下神明祈祷。孔子回答道:我早就祈祷过啦。

这言外之意就是你用不着为我祈祷。分析的角度有两个,有可能是因为子路这么做违背了礼,孔子批评他。如果这么看,就说明孔子尊重礼法,连面对自己的重病和爱护自己的弟子也一样。另一种看待的方式就是不要上纲上线,把它理解为孔子和学生简单的对话。如果我是子路,我理解的就是孔子认为死生有命,不必过度关心。

7.36 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的人会盛气凌人,俭省的人会寒酸固陋。然后孔子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宁可寒酸,也不可盛气凌人。可是似乎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反过来的。 我认为孔子的时代对于贫富的理解和现代是有差异的,一方面来自于贫富差距的比较,另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的阶级观念和现在的阶级观念的不同。

不过也不能就因此而慨叹今不如古,如果古时做的更好,孔子也不会发此批判了。追求奢是我们根植于本性的欲望,但是孔子的道,恰恰是要求我们能够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高于来自本性的欲望。

现在很多人“强行自律”,把“自律”当作一种挑战在完成,但是自律背后的目标呢?却不乏是被洗脑的文化标签,比如身材、财富、读书、成功等等……这或许并不符合孔子希望我们追求的更高要求。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常担惊受怕。我觉得,未必成立,君子也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而小人要是长戚戚说明他还知道自己是小人,还知道善和德的标准。怕就怕他连知道都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个君子,义正言辞地做坏事。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一句形容孔子,温和却严厉,威严却不凶猛,恭顺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