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诗经·周颂(上)

《颂》知识小结: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不但配合乐器,用的是皇家的乐调,而且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


清庙 2020.12.14

於(wū)穆清庙, 肃雝(yōng)显相。 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 无射(yì)于人斯。


从《周颂》开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不想起手就是关关雎鸠,然后叫两声就不再往后读了……不妨从一些自己完全没读过的入手,《颂》《雅》《风》倒着来读,反正这是一本诗集,也没人规定怎么读。

我主要参考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和程俊英老师的《诗经译注》作为参考,仅就这一首小诗,在诸多字词的解释上就有分歧了,我采取的态度是:理解个大意就好。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顾名思义就是周朝祭祀时候唱的颂歌,当然了,具体写于西周初期还是中期,还有所争论,观其大略,可以了解祭祀时人们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宣扬些什么。

《清庙》肃穆,来祭祀的人(显相)也很肃穆。面对祖先,面对死者,保持敬畏是基本的态度。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一份悲痛是感情的驱使,但是自己的祖先和自己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我们现在似乎早已经不再有这样的“祭祀”活动了,很少听说需要祭祀自己素不相识的祖先,而更不用提“肃雍”的态度了。连面对公祭这样的活动,很多人都是做做样子,没有用心地去思考和纪念。

祭祀的意义何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借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丢失了祭祀的传统的同时,我们还丢失了什么。

“文之德”,说具体点是文王的品德,说大一点就是广义的美德。大家同聚一堂,为的是共同怀想当年文王的美德。“济济多士”一方面表明了文王子孙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文王的美德福泽天下。所以,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君王死去,留下什么让人怀念呢?大概就是他的“德”吧。

我认为“德”的传承,在中国的祭祀文化里非常重要。“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我们从行为中提炼总结,再继承下来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去。在这样的模仿重复中我们期待能够复制前世的成功经验;也同时,是这种对于“德”的共同记忆,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面对上天,人们勤劳的在庙中奔走,这和“肃”形成一种对比,内心是庄严的,行动上是不懈怠的。

“不显不承”中的“不”不是今天的用法了,它们恰恰强调的是“显”和“承”,也就是赞叹文王的美好。最后的“无射于人斯”解释不同,可以是希望文王在天之灵对于周人的无尽的保佑;也可以是说人需要毫不懈怠地祭祀和继承文王的德行和制度。


维天之命 2020.12.15

维天之命, 於(wū)穆不已。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 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仍然是一首祭祀诗。参考了三处注释,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有出入,比如“假以溢我”和“骏惠我文王”。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的道或者命,是“不已”的“穆”,这一份庄严和肃穆是永不停息的,这里流露出周人对于“天”的敬畏之情。而与“天”相对应的就是文王显耀的大德。

“假以溢我”中的“假”和“溢”各有解释,略过。

“骏惠”一说顺从遵守文王(的大德),一说是倒装之后成为“文王骏惠我”。但是不管怎样解释,最后一句都是说子子孙孙需要认真继承文王的德行。

值得记住的是周人的天命观:“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维清 2020.12.16

维清缉熙, 文王之典。 肇禋(yīn), 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我严重觉得,我们总说政治清明,这“清明”应该就来自于诗经对于周朝的描述,纯属猜测。不过这至少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政治场和水做了类比,至少“清”是一个好的标准,表达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待。

“清”是什么呢?清楚、透明、干净,为什么人们对于这样的“清明”政治有所期待呢?为什么政治不能是一个黑箱呢?我认为这来自于我们更为根本的道德直觉。但是对此我还没有成熟的思考,暂时按下不表。

诗的前两句说周朝政治清明,全是文王治理的功劳。文王的治理手段是“典”,有说是法典,有说是兵法,总之是一套规则

结合上一句,「清」和「典」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告诉了我们一套透明清楚的规则的重要性。

关于“肇禋”,一种解释为“开始祭天礼仪”,另一种解释说“禋”其实是“西土”抄错了,其实是说周文王从西土起事。我觉得后者的解释更为通顺,和“迄用有成,维周之祯”(终于有所成就,真是周的福气)联系更紧密。


烈文 2020.12.17

烈文辟公, 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 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 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 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这首诗是在祭祀的时候给诸侯听的,目的在于让他们不要忘本。

各位诸侯,给你们助祭的荣耀,一定要对周朝效忠,千秋万代。后面四个排比很精彩:不要在你们地方做大,而是要崇敬周王;你们的功绩,要继续发扬广大;让国家无比强劲的只有人才,这样才能让四方驯服;最显耀的只有德行,各个诸侯都必须要效法。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周成王时期,也就是周公主政的时期,但是李山老师认为创作于西周中期。不管怎样吧,这首诗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训诫诸侯。

助祭的时候是把祭品分给诸侯们,这个时候唱这首诗提醒他们这些东西不是白来的,要感念先王。

多想一步,这种祭祀典礼除了观念上的感召,其背后有没有更多的政治作用呢?假设放入当时的情境,我是诸侯王之一,吃着祭品,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我会和同来的诸侯说些什么呢?


天作 2020.12.18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 彼徂矣, 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这一首诗祭奠周的老根据地岐山。第一句话有点意思,“天作高山”,这是在描绘山是从哪来的,那是老天造的,可见在这首诗创作的年代,天是一个近乎于上帝的形象,是所有未解之谜的答案。从中能看出周人对天的崇敬之情。

天作高山,是太王开垦治理,而到了文王的时期,变得可以安居,在崎岖的山路上有了平坦的大道。子孙们一定要好好保守我们的岐山啊!

这也是在赞叹先王的功绩,以唤醒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想象。从“天”引入,说到王,有点王是天的代理人的味道呀!


昊天有成命 2020.12.19

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 单厥心, 肆其靖之。


这是祭祀成王的诗

我们常说的“收回成命”的“成命”估计就是来自于此处。苍天有清楚的天命,文王和武王继承了天命。

成王不敢安于享乐,不分日夜地勤勉工作,政令顺应民心。追求光明和辉煌,为人仁厚,终究安定天下。

“宥密”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宽大和安定,另一说是细密。不做过多纠结。

总之,这首诗大意就是成王是好人!好在他继承家业之后的“不敢康”的这一份危机感和使命感。

文王武王平天下安天下,拥有野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是成王(或者扩展到所有朝代三代以后的王),他们如何保有这份情结?他们为什么不能做一个普通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一定要被世袭的权力所绑架呢?

被人夸赞敬仰的“夙夜基命宥密”,背后又有多少的无奈和苦恼。


我将 2020.12.20

我将我享, 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 伊嘏(jiǎ/gǔ)文王, 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 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


这首诗祭祀上天,配祭文王。

我为了祭祀烹饪牛啊羊,希望上天保佑我。效法文王的制度,每天操劳治理四方。伟大的文王啊,我为你祭祀。我日夜努力,敬畏天道的无穷力量,希望能够守护天下。

“嘏”这个字很有意思,两个读音,一个把左半边作为声旁,指“福祉”;一个把有半边作为声旁,指“大”。此处不深究,不对诗的大意产生影响。

读了这几首诗,对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周王会有初步的了解:

  • 敬畏天道
  • 效法文王的政策和道德
  • 为国效力,鞠躬尽瘁
  • 对于诸侯:拥戴周王

时迈 2020.12.21

时迈其邦, 昊天其子之, 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 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 及河乔岳。 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 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 载櫜(ɡāo)弓矢。 我求懿德, 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以我参考的三本诗经注解,这首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是武王巡视各邦(时迈其邦)时用来祭祀苍天诸神的诗,一种说是武王克商后告祭上天、安慰百神的诗。共同之处是这首诗吟咏了武王的功纪。

武王在各邦巡游,苍天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庇佑,也保佑周朝。武王带领周人出战,各邦都被震慑住了。此处省略一万字,反正周朝就克殷成功。

成功之后祭祀百神,遍及黄河和四岳,实在是一个王者啊!建立周朝之后,政治清明,贤人济济,收起来打仗用的干戈弓箭,而推行德政。善政遍及了整个华夏,希望周王能够永远拥有主宰天下的大位!

读完之后有两个小发现。首先是“百神”,这似乎可以作为了解周朝的宗教状况做一个旁证,那个时候的神是很多的,祭拜神灵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到了孔子,却“不语怪力乱神”,其间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值得探究。

由此引出一个小问题,“天”和“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其次,这首诗观其大略,寥寥数语表明出了周朝的政治策略。首先是“震”,也就是武力攻伐。然后是“怀柔”,这里祭祀的百神肯定不仅仅是周的神,而也包括其他被征服领地的神。由“怀柔百神”也能联想到对于过往政权的怀柔政策,毕竟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政治规则没有办法做到大一统,而只能依靠原来当地的诸侯服膺。再然后让政治清明,所谓清明自然是选贤举能,不搞黑箱操作。最后是施行仁政、德政、善政,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打仗,搞生产。我推测也同时也伴随着税务的减免。

这几乎是一种标杆性的政治模式,被后世儒家不断发展,其重点皆可在这一首诗里显现。


执竞 2020.12.22

执竞武王, 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 上帝是皇。 自彼成康, 奄有四方, 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 磬筦将将, 降福穰穰。 降福简简, 威仪反反。 既醉既饱, 福禄来反。


这一首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颂扬武王,一个是颂扬武王成王和康王。分歧在于“不显成康”,持第一种解释把“成康”翻译为成就功名、国家安康,持第二种解释把它翻译成成王和康王。

武王通过武力征伐了殷商,没有人比他的功业更加伟大,到了成王和康王的时候,连上帝都对他们表示赞赏。从成王和康王以来,四方全部归顺,政治清明。钟鼓罄筦的乐声不绝于耳,上天请不断降下福祉,祭礼隆重端庄。神明吃得酒足饭饱,快来把福禄给我们吧!\o/

从这一首诗能感觉出来那种祭祀的氛围,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尤其是最后那句“既醉既饱,福禄来反”似乎反映了我们的一种宗教观,那就是我们对于神灵的祭祀,是一种交换的行为,目的是交换未来的福禄。

如果天降福禄,那就在天的神明赐福,那么谁是神明呢?死后的文王武王都是神明,他们都在天上看着我们的所作所为,成王康王继承他们清明的政治和道德,所以他们就保佑我们周朝。

我认为,周人面对不可预测的神秘的「天」,用死去的「先王」作为一种连结,让我们看到了“天人合一”的雏形:政治清明,君王道德 –> 文王武王在天之灵感到欣慰 –> 既然老天护佑了文王武王,那么既然我继承了文王武王的清明政治和道德,老天也应该继续护佑我。


思文 2020.12.23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 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 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 陈常于时夏。


这首诗祭祀后稷,在周的传说里,后稷发明了播种百谷,所以“社稷”的“稷”应该就是后稷的意思了。

怀想后稷,功德配得上上天。养育我们众人,谁没有受到你的恩惠。赐给我们大麦小麦,留给我们播种养育。不分大江南北,你的种田方法遍布了整个华夏。

“无此疆尔界”,让我产生一个疑问,“疆”和“界”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古时又是依靠怎样的方式划分的呢?同时,“疆界”和周人的“天下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