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诗词

诗经·周颂(下)

## 闵予小子 2021.1.3

闵予小子, 遭家不造, 嬛(qiónɡ)嬛在疚。 於乎皇考, 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 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 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 继序思不忘!


这首诗大约是成王即位时纪念死去的武王所唱。

可怜我年纪轻轻,家中惨遭不幸,独自一人品尝伤痛。啊,我的父王,一辈子都能尽孝道。想到我的皇祖,治理国家上下有序。我小小年纪,一定要日夜勤政。伟大的先王啊,我永远不会忘记继承大业。

子承父业,在当时看起来天经地义,更何况是帝王。尚书里说道努力工作,讲的都是“夙夜”。感觉考核并不靠绩效,而是时间。996那可是福报哟!人们对帝王的要求可是007!


## 访落 2021.1.4

访予落止, 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 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 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 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 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 以保明其身。


这是成王在武王庙和群臣商议国政的诗。

我刚刚即位,来和大家一起谋划,大政方针遵循武王时期,任重道远,我没有阅历。希望各位能够支持我,辅佐我成就大业。我年纪还小,又逢家中多难。继承此前的治国之道,任用贤才。伟大的父王啊,愿你保佑我。

李山老师执着地认为周颂的诗作全部写于西周中期昭王穆王时期,所以在时间上和其他的解释都有错位。读到这里我已经习惯同一句诗在三本注释里有三种解释了……先秦的典籍注解起来就是很困难,我也只能观其大略了。

这首诗和上一首诗能连到一块,可以看到一个年轻即位的天子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但也能读出他对自己的勉励!

但是……这些东西是不是他本人写的就无从考证了。


## 敬之 2021.1.5

敬之敬之, 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 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 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 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bì)时仔肩, 示我显德行。


成王自诫并告诫群臣。

警惕啊警惕,老天骗不得,保有天命不容易。不要以为老天高高再上,上下的事情,都看在眼里。我年纪轻轻,应当时刻保持警惕,日积月累,认真学习明事理。众臣要辅佐我,多向我展示美好的德行应该是如何。

两点启发,首先是人在做天在看,这个观念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天」不仅仅是道,而几乎是一个想象中的实体:“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就如同上帝。

其次,那就是借古寓今。同是前六句话,可以解释为:“说话做事还是要小心啊,生活不易,你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呵呵咯。


## 小毖 2021.1.6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pínɡ)蜂, 自求辛螫(shì)。 肇允彼桃虫, 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 予又集于蓼。

诗经·周颂(中)

## 臣工 2020.12.24

嗟嗟臣工, 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 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 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 如何新畬(yú)? 於皇来牟, 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 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zhì)乃钱(jiǎn)镈(bó), 奄观铚(zhì)艾。


这一首诗写周王耕种籍田并劝诫农官,春耕前周王会象征性地跑到农田里挥两铲子,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在视察的时候的训话。

各位大臣,你们要敬忠职守,王来视察你们的工作。农官啊,现在正是暮春,要好好准备农事,你还有什么需要吗?如何对待新的耕地(新开垦的田地和休耕后的田地)?这小麦籽这么饱满,将来一定好收成!感恩上帝光明,让我们有这样的好年景!我命令众人,准备好农具,到时候一同收割啊!

这首诗给我一种特别欢快明亮的氛围,一股朝气迎面袭来,特别适合在年末阅读。今完是平安夜,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希望祖国平平安安,明年迎来丰收的一年~

希望大家都做好准备,“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迎接挑战,也迎接收获!


## 噫嘻 2020.12.25

噫嘻成王, 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 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 十千维耦。


这一首诗和上一首诗相似,也是讲农业。

成王啊,您的诚意直达上天。带领农夫们播种百谷。快快开始耕种私田,三十里地尽快完成。大家要抓紧时间,十万个人一同并肩完成耕种。

这首诗不少的细节在不同解读中也有出入。但是传递的信息还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种田是一个体力活,它需要强动员,不然不可能有这样鼓动人心的典礼和诗作。其次,种田非常讲究农时,如果时间错过可能就会影响秋收,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需要“骏发尔私”和“十千维耦”。

从这首诗里倒是也读出一处有趣的地方,“终三十里”这种感觉是给人一个盼头,一共就30里,努力一把就结束了。我们工作的时候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这样的小目标,这样才能觉得有动力努力做下去。


## 振鹭 2020.12.26

振鹭于飞, 于彼西雝。 我客戾止, 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 在此无斁(yì)。 庶几夙夜, 以永终誉。


这首诗写的是商人的后裔宋人(有可能也夏的后裔杞人也一起)来助祭时周人唱的歌。

白鹭展翅翱翔,飞到西边的水泽中,我的客人来到这里,装扮地也和白鹭一样庄重典雅。他们自己封国的国民对他们没有怨言,在这里也很受欢迎。希望能够继续勤勉执政,永远保持好的声誉。

从商到周的过渡并不是周朝替代了商朝,而只是周从商那里拿去了领袖的位置,而原来的商人依旧在殷这个地方,依旧是经过周王分封之后的自治。所以周之后,商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宋国得以一定程度的传承。

并且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朝还是很重视宋国的,还专门给他们写歌表扬(并且警示)他们。


## 丰年 2020.12.27

丰年多黍多稌(tú)。 亦有高廩,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 烝(zhēng)畀(bì)祖妣, 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

诗经·周颂(上)

《颂》知识小结: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不但配合乐器,用的是皇家的乐调,而且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


## 清庙 2020.12.14

於(wū)穆清庙, 肃雝(yōng)显相。 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 无射(yì)于人斯。


从《周颂》开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不想起手就是关关雎鸠,然后叫两声就不再往后读了……不妨从一些自己完全没读过的入手,《颂》《雅》《风》倒着来读,反正这是一本诗集,也没人规定怎么读。

我主要参考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和程俊英老师的《诗经译注》作为参考,仅就这一首小诗,在诸多字词的解释上就有分歧了,我采取的态度是:理解个大意就好。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顾名思义就是周朝祭祀时候唱的颂歌,当然了,具体写于西周初期还是中期,还有所争论,观其大略,可以了解祭祀时人们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宣扬些什么。

《清庙》肃穆,来祭祀的人(显相)也很肃穆。面对祖先,面对死者,保持敬畏是基本的态度。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一份悲痛是感情的驱使,但是自己的祖先和自己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我们现在似乎早已经不再有这样的“祭祀”活动了,很少听说需要祭祀自己素不相识的祖先,而更不用提“肃雍”的态度了。连面对公祭这样的活动,很多人都是做做样子,没有用心地去思考和纪念。

祭祀的意义何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借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丢失了祭祀的传统的同时,我们还丢失了什么。

“文之德”,说具体点是文王的品德,说大一点就是广义的美德。大家同聚一堂,为的是共同怀想当年文王的美德。“济济多士”一方面表明了文王子孙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文王的美德福泽天下。所以,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君王死去,留下什么让人怀念呢?大概就是他的“德”吧。

我认为“德”的传承,在中国的祭祀文化里非常重要。“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我们从行为中提炼总结,再继承下来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去。在这样的模仿重复中我们期待能够复制前世的成功经验;也同时,是这种对于“德”的共同记忆,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面对上天,人们勤劳的在庙中奔走,这和“肃”形成一种对比,内心是庄严的,行动上是不懈怠的。

“不显不承”中的“不”不是今天的用法了,它们恰恰强调的是“显”和“承”,也就是赞叹文王的美好。最后的“无射于人斯”解释不同,可以是希望文王在天之灵对于周人的无尽的保佑;也可以是说人需要毫不懈怠地祭祀和继承文王的德行和制度。


## 维天之命 2020.12.15

维天之命, 於(wū)穆不已。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 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仍然是一首祭祀诗。参考了三处注释,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有出入,比如“假以溢我”和“骏惠我文王”。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的道或者命,是“不已”的“穆”,这一份庄严和肃穆是永不停息的,这里流露出周人对于“天”的敬畏之情。而与“天”相对应的就是文王显耀的大德。

“假以溢我”中的“假”和“溢”各有解释,略过。

“骏惠”一说顺从遵守文王(的大德),一说是倒装之后成为“文王骏惠我”。但是不管怎样解释,最后一句都是说子子孙孙需要认真继承文王的德行。

值得记住的是周人的天命观:“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 维清 2020.12.16

维清缉熙, 文王之典。 肇禋(yīn), 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我严重觉得,我们总说政治清明,这“清明”应该就来自于诗经对于周朝的描述,纯属猜测。不过这至少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政治场和水做了类比,至少“清”是一个好的标准,表达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待。

“清”是什么呢?清楚、透明、干净,为什么人们对于这样的“清明”政治有所期待呢?为什么政治不能是一个黑箱呢?我认为这来自于我们更为根本的道德直觉。但是对此我还没有成熟的思考,暂时按下不表。

诗的前两句说周朝政治清明,全是文王治理的功劳。文王的治理手段是“典”,有说是法典,有说是兵法,总之是一套规则

结合上一句,「清」和「典」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告诉了我们一套透明清楚的规则的重要性。

关于“肇禋”,一种解释为“开始祭天礼仪”,另一种解释说“禋”其实是“西土”抄错了,其实是说周文王从西土起事。我觉得后者的解释更为通顺,和“迄用有成,维周之祯”(终于有所成就,真是周的福气)联系更紧密。


## 烈文 2020.12.17

烈文辟公, 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 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 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 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我为什么读不懂诗词

贾行家老师在讲叶嘉莹的一节课里说道:

“当导演用缓慢的镜头语言去拍唐代壁画、龙门石窟的造像、古代的陶瓷时,其实是拍摄孕育中国诗歌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叶嘉莹的精神源头。导演还会去拍荷塘柳浪,拍北京的雪,这又是叶嘉莹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其中提到了“唐代壁画”、“龙门石窟”和“古代的陶瓷”,或许我理解诗词的障碍之一就是这种历史情境的沉浸。

时常觉得自己很难理解诗词中的“诗意”,最近半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似乎有了答案。

在这半年里,我有意识地将我阅读到的文字中的名词在我脑中形成一种意向,试图构建一种图景,但事实上,我构建的图景是不真实的,不具体地,就好象百度图片的拙劣拼接和组合。

《孟子》里梁惠王在看鸿雁麋鹿,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完全无法想象看大雁和麋鹿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我甚至连大雁和麋鹿长什么样的不知道……于是去搜一张大雁和麋鹿的图片“贴”在自己脑中构建的场景之中,怎么看都觉得荒谬。

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人,想要理解来自自然的诗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读诗,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干瘪的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本能地会去抗拒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欺骗自己我知道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情节,重要的是道理,情景不重要,描写不重要……

越想越觉得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