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随笔

关于AI的一点思考

扫地机器人可以钻来钻去,清理很多我们平常无法触及的区域。可是至少有一种情况它不好处理,就是一块脏东西被压在了桌角下面,这样靠吸是吸不出来的,得把桌子稍微一抬,这样才能处理掉这块脏东西。这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扫地机器人却很难。

这种难倒也不是技术上的难,我们大可以想象给机器人安装上机械臂,然后把桌子抬起来,可是这样真的有必要吗?为了这么一点无关紧要的事情,花费这么多额外的功夫真的有价值吗?

我相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终极困境之一:

他们被设计出来就是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校,但是也恰恰如此,他们对于意外情况的想象和处理能力就十分有限。这也就导致,人工智能最多也就只能做到80分的智能,总有剩下来的20分需要人来完成。这一方面是技术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理性选择。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需要处理意外的场景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是读取文本这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得需要人事先把文本做初步的处理,制作成可以输入的格式化数据。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可能过程繁琐,但是并不复杂,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就不太一样,因为有太多“小聪明”需要处理,很多地方它们“一辈子”也只会遇到一次,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猜到,但是它们就很难处理了。

也没有什么结论,可能我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也只流于表层。但是人之不可替代是显而易见的,除非我们重新设计我们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适合机器生存的世界,而不是人生存的世界——比如让所有家具的下沿高度都正好能容得下一个扫地机器人的进出——而这,或许恰恰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细思极恐吗?

用户思维的思辨

自己理想的状态大约是可以自由地阅读和写作。我的写作不是为了任何他人,而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是自己阅读体验的一种外化。当然我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够被人看见,甚至被人认可,能够产生共鸣。

“用户思维”是一种霸道的态度,一个产品,用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客户的需求,是借由产品来创造的。人有痛点爽点,让痛不再痛,爽愈发爽,这是产品。它之所以是霸道的,因为它在冥冥之中规划了一条路径,这一条路通向「我定义的」幸福。作为用户,你当然可以不认同,但是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你不走向「我定义的」幸福,就走向「他定义的」幸福,这都是“消费”。

排除掉用户思维的产出(我无法再称之为“产品”)不是这样的一种“消费对象”,它是私人的,需要理解、体悟、共情,它不是客体对主体的迎合,而需要主体主动地去关注和投入,它不是手段和路径,而本身就是目的。

我无法把自己做成产品来向世人售卖,这是我的错,而我在这里决无谦虚,因为商品的社会里,你不在货架上,就在垃圾堆。只有孩子和拾荒者会对垃圾堆感兴趣。

当我们在思考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借由一种通货来把价值转换为一个价格来衡量。比如一篇小说的价值,一首诗的价值。无论这个通货是钱币,还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强烈程度。

我青睐一种无价值的产出方式。当然,实际上我的文字价值几何,将由作为读者的我自己和读者们来衡量。所谓“无价值”的产出方式,是不以揣测受众需要什么的方式来表达。

这不意味着采取一种拒绝公众语境的“私人语言”,讲述“私人故事”。事实上,我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容易被理解。但不是被接受。

教育,或者是一种作为说服的表达,是“商品化”的表达,它不仅要被理解,还要被接受。被接受和吸纳,造就了一次成功的传播。所有的软文、文案、号召、文宣以及教学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目的」。

但是我所说的“无价值的产出方式”不是这样,它是私人化的表达,不具目的性,是为了交流而表达,为了达成一种理解,而不是一种引导或者迎合。它含有更少的价值评断,即便是具有价值评断,那也是私人化的评断,而不需要对读者或观众构成外在的道德压力和强迫选择。最终,一个故事,一种推理过程,抑或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能够被别人所倾听和理解,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种写作注定没有一个好销路。如果想要把这样的文字售卖出去,就需要更换一个思维方式,需要强调这些文字能够给人的启发,以及为人带来的价值。它又流通回了那个商业的社会,而不至于待在垃圾堆。

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需要面对这样现实的问题,如果不把自己摆上货架,那就不会受到关注,自然谈不上被人理解。好在感谢商业分工,能够让理想主义者继续这样“无价值的产出”,然后让那些现实主义者把这些东西好好卖出去。

于是又回到那个老的循环,如果你没有提供可被发现的价值,谁又会把你包装之后售卖出去……当我选择一种“无价值的产出方式”的时候,就注定要接受它“无价值”的结果。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在保持作品本身的纯洁之外,选择更好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来把内容传播出去,所以也不算什么都不可做,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态已经完全不在创作的那个状态里了。

脱衣舞秀观看体验

巴黎的疯马秀、红磨坊和丽都三个都是非常有名的脱衣舞秀,我看过前两个,风格各有不同。

红磨坊一桌一桌坐得很挤,们品包一顿晚饭,全场人一起吃,除了二楼台座,价高,可以点菜,其余的看当日提供的是什么。吃饭的环境,有点军训时候统一在食堂吃饭的感觉。饭吃到八分饱,秀就开始了。

红磨坊主要是歌舞,有男有女,同台演出,演员不用过多衣物修饰,而靠身体的动感美来打动人。歌舞表演就是音乐加舞蹈,中间穿插一些杂技,杂技演员就不是靠身材,而是靠功夫了。总之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秀。

我想,假如女演员正经穿上衣服,那么这一场戏还成不成立?我想还是成立的,只不过噱头少了许多,恐怕也会少掉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

疯马秀则不同。疯马秀的厅里没有餐桌,而是一个小酒桌,票价里含一小杯香槟。座位设计也比较合理,个人的空间恰好不是特别拥挤,有种影院的感觉。场地比红磨坊小得多,舞台离得也更近。

疯马秀是灯光秀,个别演出演员是完全不穿任何衣服的,灯光就是她们的衣服。整场观看的体验完全是沉浸式的。看得让人直咽口水但是却没有产生什么生理反应。

我更喜欢疯马秀的原因就在于,它完全利用灯光和女性的身体营造出了超越生理的审美体验,让人有一种升华了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有那一杯香槟的作用。

同样的问题,如果疯马秀的演员穿上衣服,那么这一场秀还成不成立?我觉得就不成立了,除非他们穿上让人看不出来的紧身衣,仅仅是护住关键的部位,但是这试试上也并没有改变演出呈现的面貌和感官体验。

这就引申出了我的终极结论:有些物化是表面的物化,是把一种特征当作一种卖点,是挂羊头卖狗肉; 而另有一些物化是把这种特征真的打造成一种艺术品,以一种超越其本身的面貌来呈现更高级的体验。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脱衣舞秀有它的原罪,无论我们怎么洗,那都是男权背景下的产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演出的形式,它到底符不符合对于女性的尊重,这是非常值得深入讨论下去的议题。

[女权日特稿] 我如何和另一半相处

和女友在一起五年半的时间了,关系一直很好,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这其中不能排除客观的因素,我俩一起考入法国的工程师学校,这五年半的时间基本都生活在一起,除了上学上班,形影不离,我们的交友圈子也非常一致,这导致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可以产生感情危机的花花世界。除了客观条件以外,总结一下大约有三条经验比较值得分享:

1.互相尊重。我们两个在关系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首先来自于经济上的平等,直到今天,我们依旧保持着 AA 的习惯,各自记账,每个月底平摊开销。这一条我分享过,被评论区铁直男诅咒早日分手,不过我觉得他可能想多了。这个平等的经济基础是保持我们互相尊重的压舱石。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亲密关系做不到这样,甚至大家会认为这不够 “亲密”,对此我不予置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我们俩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那么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选择。

相反,如果一个女生要求和一个极为慷慨的男生 AA,可能会被误解为对他男子气概的侮辱 —— 虽然我认为这是男方的问题。不过讨伐男权不是这条留言的主要目的,暂且不谈。

2.互相尊重。这一条说的是劳动上的互相尊重。我从不认为女性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家里面做饭扫地这样的事情基本都是我来做,但是她会收拾桌子洗衣服(把衣服放进洗衣机和晾衣服)每次一起去买菜的时候我负责拉着小车子回家,回家之后我就往沙发上一摊,她负责把东西放冰箱。

在家务上,我曾经有过不满,觉得每次上完班拖着疲惫的身躯还得回家做饭,实在是太累了!可是转念一想,她做饭不也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何况她的力量本来就不如我,那我理应把这一部分责任承担起来。我们的共识就是,如果我实在累得不想做饭,那她负责点外卖。

我们深入地讨论过关于家务分配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其实我做了很多显性的家务,而她做了非常多的隐性家务,很多需要查 / 记 / 买的东西都是她来操持的,其实她在家务上的付出完全不比我少。在这之后,我只会倾诉自己的累,而不会再抱怨不公了。

3.互相尊重。最后的尊重来自于我们无话不谈的坦诚。我在这里写下的每一句话她都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这就是在我们之间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和对话。我们有过矛盾和冲突,也有过冷战和泪水,最后的解决方式都是沟通和对话。

沟通和对话不是建立在 “你是我的女朋友” 或者 “我是你的男朋友” 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 “我是我”,“你是你” 的基础之上,只有我们互相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放在一种既定关系模式下对话,才能真正发现对方和自己思考不同的地方。 但是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的明显是她了~

我相信,任何一段关系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因为他们没有互相尊重。如果互相尊重,有些关系压根在一开始就不会建立;如果互相尊重,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找不到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即便是分开,那也是互相尊重的和平分手,而不是尔虞我诈的胜负对决。

材料作文

人总是无法逃脱轮回,总是被命运追索。

比如每天写留言,都是大型的材料作文题……

高中毕业聚会的时候我和班上唯一保送南大的同学说:“没有参加过高考,你失去了人生中的一个印记。毕业证上的那一道章不算数,高考本身才算数。”

说出这种装逼的话一定是因为自己喝了酒……乃至于我都不记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者说的这么煞有介事。

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脱离出这种高考写作的作文方法。在上大学的前两年,我遇到一些文字,都会当成“材料”,脑中都会下意识地为它贴上标签。我语文一定很好吧……屁,160分的卷子,能考到三位数就算发挥不错了。

同样经历了三年的高中教育,我相信没有经历过高考和经历过高考真的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那位同学现在过得很好,南大毕业在美国一所顶尖学校读研,不说校名是因为我不记得了,反正是在加州。

她一直情绪乐观,看什么都挺好,都喜欢。我还记得上次和她一起吃饭是在几年前,我吐槽自己的学校,她说你怎么总是吐槽自己的学校啊,你的学校很好啊!我说哪里有!它明明……

另一位同学则和她相反,给人一种每天生活在痛苦边缘的感觉。他高中成绩很好,是班里冲顶尖学校的希望,结果高考失利,上了河海大学。一直心有不甘,这份不甘写在脸上,无论他怎么笑,都掩盖不了。

他后来上了研,每天被导师压榨。偶尔发条朋友圈,也是状如下文的qq截图:

- 今天晚上12点之前,报告必须交 - 可是我现在在医院,急诊 - 我不管你在哪,反正12点前必须交

他家里是卖水果的,批发,高中的时候经常给我们带惊为天人的水果——是那种吃了一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我吃的这种水果都这么差劲……

班里的排名一直变来变去,时隔7年多过去,我记得的就是他们两个最厉害。以及我写下这句话时,脑中都能浮现他们两个人说:“没有没有”互相推辞的画面。

而这些画面,以及我此处所记述的一切,也近乎虚构,近乎对于不可靠记忆的再加工。如有雷同,就自行消受吧。

应该要得出一个结论,应该要做一个总结,提炼一个主旨,要不然这不像一篇文章。这确实不像一篇文章,一个人的记忆怎么会如此轻易可以做出总结,两个人的生活又怎么会这么轻易得到一个主旨。

今天3月2号,距离高考还有不到100天,在此为广大考生加油!为什么是今天呢?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从前两句开始写,没头没脑的就拐到这了。

看,这就是不用被高考束缚住的好处~

唉,千字文的毛病是怎么也改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