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谁在迎合用户

互联网似乎经历过一个内容免费的时代,那个时候有博客,有很多初代的公知和网红都是那个时代兴起的。这个时代各种内容百花齐放,不能说都是优质的内容,但是确实有非常多的优质内容。

那是互联网还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年代,现在这种氛围可能只有程序员才能感受得到了,在我工作领域里开源软件的社区里,还依稀弥漫着这种无政府乌托邦式的互联网想象。

互联网的逻辑是反传统媒体的,很多人在上面发布信息是为了打破传统媒体和出版行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个人的视角。

而后出现了各大平台,这些平台是反互联网的,他们一开始只是露天搭台子拉旗子,后来建起了封闭的剧院,这里的人喊一嗓子,那里的人再也听不到了。

大平台搞付费,把锅推给广告,可是要是没有他们搭起来的大剧院,广告的大图往哪里贴呢?在一个中心化程度低的网络中,广告必然也只能分布投放,而不可能做到精准投放。

恰恰是因为平台搞大了,才有了广告,广告越来越多,影响了体验,大平台们说不妨付费去广告吧!我们会为付费用户提供更加精品的内容……吗?

所以我认为,“为不为内容付费,这个就是精英与庸众之间的区别”,还是略微显得有点武断,这是大平台的话语逻辑。

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妨跟我往深了再想一步。心理学里有一个效应,叫做“禀赋效应”,就是自己会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购买决策是一个强决策,是付出了代价的决策,“禀赋效应”会更加强烈,我们对内容最初的那一点点怀疑会被自己逐渐合理化。

这说到底是一种自我麻痹,我付费了,所以我收获的内容一定是精品的内容,我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如果内容的生产者还保持一种高姿态,一种所谓的“不迎合”“不取悦”的心态,就更是让付费用户感受到那种“痛快”了,是那种觉得自己智商被碾压然后学到了东西的痛快。

如果内容实在不好怎么办,对不起,这就是一场持续几个月到一年每天都在播出的电影,你已经预先付费了,不管是好片子烂片子,就这样了。几乎所有内容付费的产品里都有一条:不能退订。我订杂志的时代还不是这样。

以前买书还能在图书馆书店读上一半再买走,现在的内容付费是不可能的了,试读五节已经是仁至义尽。

话说到这里,到底是传统书籍杂志更迎合用户,还是现在的付费内容更迎合用户呢?这个答案可能比较明显。

那到底是互联网免费时代的内容更迎合用户,还是付费内容更取悦用户呢?对不起,内容付费的大平台不用“迎合用户”这种说法,它们包装了一下,改叫“用户思维”。


不妨总结一下:

  1. 互联网免费时代——我是生产免费内容的,我当然不敢讲自己的内容多精彩,但是我不迎合任何人,我迎合谁呢?谁看我呢?没什么人看,我写东西只要对得起自己。

  2. 大平台垄断的免费时代——我是生产免费内容但接广告的,我靠广告挣钱,我必须要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我必须要追热点,采取更亲民的叙述方式,更呼唤人本能的情感。内容成了载体,广告成了目的。

  3. 前互联网时代——我是生产付费内容的,我靠写东西挣钱,我写一篇东西拿一份钱,写得好拿钱多,写得不好拿钱少。我大概知道自己的用户群是谁,但是我也保不准他明天还是不是我的用户。

  4. 大平台付费时代——我是生产付费内容的,我靠写东西挣钱,我写一年的东西拿一年的钱,我清楚地知道谁是我的用户,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认可我的价值观或者为我背书的人的价值观才会购买的,所以他们绝大多数一定是跟我站在同一阵营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我的观点,异见也更少,再加上可以筛选留言……

以上四种,哪种回声场的效应更明显,我觉得大家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最后,只是做一个警醒,付费不等于精品,收费的人当然需要构建这样的话语体系,他们当然不会说就是因为你们傻才割你们的韭菜。

在现行的状态下,作为读者,我们是十分弱势的,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使得我们难免上钩,只不过要勇敢地承认自己上钩了,被骗了,下次要警惕,而不是自我麻痹,甚至盲目地成为这个人的拥趸。

我不再做任何人的拥趸,不再盲目地相信一个人或一个平台,不再放弃思考。我也不会再为自己当年犯的傻背书。

以上,是这个专栏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的最后,电子书很香,在那里面可以找到真正经过时间打磨的内容~

最早发布于《得到·顾衡好书榜·顾衡书单19|欧盟为什么垮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