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用户思维的思辨
自己理想的状态大约是可以自由地阅读和写作。我的写作不是为了任何他人,而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是自己阅读体验的一种外化。当然我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够被人看见,甚至被人认可,能够产生共鸣。
“用户思维”是一种霸道的态度,一个产品,用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客户的需求,是借由产品来创造的。人有痛点爽点,让痛不再痛,爽愈发爽,这是产品。它之所以是霸道的,因为它在冥冥之中规划了一条路径,这一条路通向「我定义的」幸福。作为用户,你当然可以不认同,但是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你不走向「我定义的」幸福,就走向「他定义的」幸福,这都是“消费”。
排除掉用户思维的产出(我无法再称之为“产品”)不是这样的一种“消费对象”,它是私人的,需要理解、体悟、共情,它不是客体对主体的迎合,而需要主体主动地去关注和投入,它不是手段和路径,而本身就是目的。
我无法把自己做成产品来向世人售卖,这是我的错,而我在这里决无谦虚,因为商品的社会里,你不在货架上,就在垃圾堆。只有孩子和拾荒者会对垃圾堆感兴趣。
当我们在思考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借由一种通货来把价值转换为一个价格来衡量。比如一篇小说的价值,一首诗的价值。无论这个通货是钱币,还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强烈程度。
我青睐一种无价值的产出方式。当然,实际上我的文字价值几何,将由作为读者的我自己和读者们来衡量。所谓“无价值”的产出方式,是不以揣测受众需要什么的方式来表达。
这不意味着采取一种拒绝公众语境的“私人语言”,讲述“私人故事”。事实上,我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容易被理解。但不是被接受。
教育,或者是一种作为说服的表达,是“商品化”的表达,它不仅要被理解,还要被接受。被接受和吸纳,造就了一次成功的传播。所有的软文、文案、号召、文宣以及教学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目的」。
但是我所说的“无价值的产出方式”不是这样,它是私人化的表达,不具目的性,是为了交流而表达,为了达成一种理解,而不是一种引导或者迎合。它含有更少的价值评断,即便是具有价值评断,那也是私人化的评断,而不需要对读者或观众构成外在的道德压力和强迫选择。最终,一个故事,一种推理过程,抑或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能够被别人所倾听和理解,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种写作注定没有一个好销路。如果想要把这样的文字售卖出去,就需要更换一个思维方式,需要强调这些文字能够给人的启发,以及为人带来的价值。它又流通回了那个商业的社会,而不至于待在垃圾堆。
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需要面对这样现实的问题,如果不把自己摆上货架,那就不会受到关注,自然谈不上被人理解。好在感谢商业分工,能够让理想主义者继续这样“无价值的产出”,然后让那些现实主义者把这些东西好好卖出去。
于是又回到那个老的循环,如果你没有提供可被发现的价值,谁又会把你包装之后售卖出去……当我选择一种“无价值的产出方式”的时候,就注定要接受它“无价值”的结果。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在保持作品本身的纯洁之外,选择更好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来把内容传播出去,所以也不算什么都不可做,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态已经完全不在创作的那个状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