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消费促生产

有一种比较偏左派经济学的说法是消费促生产。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工资,提升民众的购买力。人们有了钱就会去消费和购买,需求增加之后,会促进更多的生产,生产吸收劳动力,产出相对应的供给,所吸收的劳动力拿到工资再去消费,如此往复,经济的车轮就转起来了。所以第一步是——提高工资。基本工资,失业补助,消费券,等等,都是这个逻辑的延伸,只不过是力度不同。

这个推演本身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引起各家经济学家的争论,尤其在通胀时期,我们究竟应该遏制通胀,同时可能遏制投资与生产呢?还是应该放任通胀,甚至冒着进一步通胀的风险,继续往人们口袋里装钱呢?

搁下经济学的论争不看,单就这个循环本身而言,更多的钱,更多的消费,更多的生产,再到更多的钱……这似乎是现代世界的某种象征。但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并非如此,曾经我们的出的东西并不是一件消费品,而更多是一件“作品”,其区别在于,产品是用来消费的,而作品是用来使用和保存的。

一块面包是一件消费品,因为做出来之后两天不吃就坏了,必须要扔掉。但是一把椅子可以坐很久,也许会坏,但是坏了也可以修。如我们在博物馆中所见,明代乃至更以前的椅子依旧可以保存至今。

消费社会在改变我们看待物品的方式。如今我们看待一把椅子和看待一块面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块面包两天坏了之后需要再买,一把椅子,可能坏的慢一点,但它仍然是可以随时从商场或网上送到家门的商品。

对物品看待方式的变化也带来我们对职业看待的变化,面包师、木匠消失了,它们变成了机器后面的劳工。

至此,工作(Work),变成了劳作(Labour),工作背后的意义并没有,也无法由此传递到劳作之中。

更不必提消费社会的浪费和我们现在逐渐觉醒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是颇为相悖的。我认为左派很难在反对消费主义,和发钱经济学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而我由衷地相信,只有后者才能让左派的政党继续有一席之地,那么对于消费主义的反思要么需要通过非政党政治的方式得到普及和推广,比如借由传媒,要么就只能流于知识分子的自嗨了。

(有感于 https://www.philomag.com/dossiers/condition-de-lhomme-moderne-de-hannah-arendt-le-travail-loeu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