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情人》读后

我相信能完整读完杜拉斯的《情人》的人应该不多……吧?这本书不长,乃至于可以说非常短了,但是阅读起来却十分困难,我几乎每次读都犯困,但终于在和坠落的眼皮抵抗的过程中,读完了这本小书。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大可以哀嚎一声:“没读懂啊!”然后躺平,可是多想一步,我到底多少还是读到了一些东西,哪怕只是最最最简单的设定和场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读懂吧?那不妨就从自己读懂的地方说开去:

首先,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氛围没有在故事中弥漫,但是还是在隐约间流露。

地点,故事发生在法国的殖民地,现在的东南亚,那里气候条件炎热,气氛嘈杂。

人物,“我”是个未成年的法国白人姑娘;“我”的情人是一个在东南亚经商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个富二代,家里有定婚事,但是却更爱“我”;“我”的父亲已故,“我”的母亲一人持家,后来好像(我不确定我读懂了)疯了;“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坏人,赌博,败家,小哥哥“我”很喜欢,但是后来死了(他的死因我没有读太懂,但似乎和大哥哥有关)。

其次,起因经过结果。

这就有点犯难。小说整体没有按照一个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铺陈和展开,而是一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所谓“意识流”,阅读起来的感受就是“想到哪写到哪”。我不敢妄言是否创作者本身创作时就是想到哪写到哪,还是在呈现的过程中刻意营造成这样的效果。但是在阅读的时候,确实很难把握一个故事的主线,尤其是时间线,或许需要仔细地梳理。

但是大体上《情人》描写了未成年的“我”和这个中国富二代的不可能的“爱情”。是否是爱情呢?还是仅仅是性?我不知道。不过至少,这恰恰也是作者交给我们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没有结果的隐秘的感情之中,作者穿插讨论了“我”的家庭,母亲的病,两个哥哥和“我”的关系等等。所以除了“爱与性”,“家庭”也是作品试图探讨的一个话题。

再往更大的方向说,这个故事里呈现了多组社会层面的冲突:“我”的家庭来自于殖民宗主国,而“我”爱上的中国人则在人种地位上和“我”不相称,这是第一个冲突;“我”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还在上学,“我”和这个中国人的性爱是面临着伦理层面的考量的,至少在今天,这是违法的,这是第二个冲突;“我”的家庭虽然来自于殖民宗主国,但是“我”的家庭却很贫穷,但“我”的情人却十分富有,“我”的母亲在后来几乎是默许“我”和他的交往,这里又蕴含着经济地位上的冲突。或许还有其他的冲突可能我没有读出来,但是仅仅是这样的设定,就拉高了这部作品本身的紧张程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绪好像在几面墙之间这撞来撞去。

我读懂的内容大体就是这些,回首梳理一下倒也已经读出来了不少东西,作为第一遍阅读,我已经对自己非常满意了。

我相信从前的我是决不可能读完《情人》的,不过阅读的耐心是靠训练的。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我的耐性好了很多,能够接受前期漫长又相对枯燥的等待,等待故事慢慢地展开。

而真正对我阅读《情人》起到直接帮助的是阅读杨牧《奇来前书》的经历,这本书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全部是大段大段的描写。我在阅读《奇来前书》的过程中学会了放弃期待“剧情”,而是把自己投入到作者用文字所构建的情绪和场景之中。我认为这可能是阅读意识流作品的一种上手方式,放下自己的先见,进入作者的文字之中。

有的时候,第一次阅读是痛苦的,因为面对着的是全然的未知。但是一旦第一遍读完,第二遍的阅读心里就有底了,知道该在哪里着重,或者更能够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经得住反复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