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政治学

《政治学通识》12 - 第六讲 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 |政党体制|

什么是政党?政党是一个有政治愿景的、以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政党在现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1. 代表的功能。左派政党往往代表基层民众,右派政党往往代表上层精英的利益,宗教政党代表某一宗教,族群政党代表某一族群。
  2. 培养和录用政治精英的功能。一个政治人物需要在历练中成长,政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 制定政治目标的功能。政党需要思考国家该往何处去,并且兜售自己的愿景。
  4. 利益整合和表达的功能。整合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5.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是政党把政治带到了人民生活之中。
  6. 组建政府的功能。

组建政党需要考虑的三大问题:

  • 战略问题——如何自我定位吸引更多选票
  • 组织问题——组织类型、政党纪律、如何融资、如何建设
  • 领导问题——有魅力有能力的领导者

(和企业很像。我觉得建立和维护一个政党也是最终执政的测验考,如果自己的政党都不能管好,怎么可能管好一个国家?)

政党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中的政党数量及其权力结构。

  • 非竞争性政党体制
    • 一党制
    • 霸权党制——其他政党非民主政体意义上的政党,可以参与部分政治竞争,但霸权政党依然控制全部或绝大多数权力。
  • 竞争性政党体制
    • 主导党体制(竞争性的一党独大制)。
    • 两党制(美)
    • 温和多党制(法德)
    • 极化多党制(魏玛共和国)
    • (碎片化党体制)

# |央地关系|

如何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 联邦制:美国
    • 适应国家内部多样化
    • 但是难于统一协调
  • 单一制:法国
    • 便于协调,效率高
    • 系统性风险大,缺乏多样性

这种划分是理想化的,实际情况还得看中央和地方的实力对比

# |宪法工程学|

试图通过有意识的宪法与政治制度设计来达到某些预期的政治目标。

目标:政体稳定+政体绩效


这本书的笔记码了差不多一半了~接下来的内容包括法治、民主转型、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暴力、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等等。争取在接下来的一周写完~

《政治学通识》11 - 第六讲 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 |选举制度|

议会选举的三种制度:

  1. 多数决定制

    1. 简单多数决定制:一轮 (英、美、加、印)
    2. 绝对多数决定制:两轮,操作复杂,成本高
    3. 选择性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选民为候选人排序,第一名如果没有拿到半数以上的票,则把最后一名排除,并把投最后一名的选民所选择的第二顺位加到现有的票数上,重新统计。(澳大利亚众议院)

    比如:A得40%,B得39%,C得21%。则C被排除。已知第一顺位投C的选民第二顺位都投了B,则最终实际结果是A得40%,B得60%获胜。

    假设A是个极端的民粹政党,则即便有狂热的支持者,使得他在第一顺位得到绝对支持,也有可能被B这样的中间派(因为他也受C的支持者喜欢)夺取最终多数。

    这就要求各大政党不能只顾自己人的利益,而必须要搞联合,联合就是互相妥协和退让,所以这样的制度理论上不容易造成高度社会分裂。

    我觉得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不知道在实践中怎么样

  2. 比例代表制:按照比例分配席次 (以色列、北欧、东欧、拉美)

    1. 顿特公式:有利于大党
    2. 最大余数:有利于小党

即便都是比例代表制,不同的制度设计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1. 混合选举制度(日本、泰国)

选举的迪韦尔热定律(Duverger):

  1. 比例代表制倾向于形成多个独立政党
  2. 两轮绝对多数决定制倾向于导致形成多个彼此存在政治联盟关系的政党
  3. 简单多数制倾向于形成两个政党的体制。

选民如何投票?

  1. 选民身份模型
    1. 阶级因素:经济贫富
    2. 宗教因素:有信仰(偏保守)VS无信仰;不同信仰大乱斗
    3. 族群与语言因素:比如加拿大英语区VS法语区
    4. 代际因素:老人VS年轻人
    5. 性别因素
  2. 政党认同模型
  3. 理性投票模型
  4. 支配型意识形态模型

关于在了解投票的诸多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小心关注他是出于哪个模型来做出推论的,这个模型本身是否经得住考验就变得极为重要。了解问题的复杂性,能帮助我们避免做出过于简单化的结论。


学习,是为了变得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

《政治学通识》10 - 第六讲 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这一讲主要讲政府的结构和政治制度。从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慢慢走下来,走到了切实的制度安排上,思考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政府是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和政策的机构,政府履行着国家的基本职能。从职能维度来说,政府机构按照职能维度区分有三种类型:

  • 行政机构:具体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核心
  • 立法机构:审议、批准法律和公共决策。一般由民选产生的代议机构。
  • 司法机构:维护法律、确保法律执行以及解决法律争议的机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府的三种职能:行政、立法和审议,审议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司法。近代洛克提出行政、立法和外交权,而外交权可以属于行政权,所以他实际提出的是两权分立。到了孟德斯鸠,提出了我们今天的三权分立——“当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同一个人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孟德斯鸠做的梦终于被美国联邦党人照进了现实,不过也仅仅是在文本意义上,实际上美国制度的确立和落实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除了按照职能维度划分,还可以按照层次划分

  • 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
  • 选举制度——多数决定制、比例代表制、混合制
  • 政党体制——主要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有一党独大制
  • 央地关系——联邦制和单一制

接下来一一介绍。

# |政府形式|

总统制(美):选民选举立法机构和总统。总统选择与任命内阁部长并领导内阁管理政府部门。 特征:

  1. 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均由民选产生,民选总统政府首脑
  2. 总统任期与国会任期固定,彼此互不统属,互相不能推翻对方。
  3. 总统任命与指导内阁,并具有宪法承认的部分立法权。

林茨总结的总统制的五大问题:

  1. 总统和议会双重合法性的冲突。
  2. 固定任期导致政治僵局。
  3. 更容易出现“赢家通吃”和“零和博弈”的政治僵局
  4. 更不容易宽容反对派。全民选举带来的合法性也给了总统采取极端措施打压反对派的可能
  5. 政治新星的快速崛起可能性更大,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

看看川普,就全明白了……

林茨的观点也受到了很多挑战,比如他选取的样本可能存在地区偏差,总统制主要在拉美,议会制主要在欧洲,由于显著的地区差异,比较可能失焦。梅因沃林提出引入政党体制的变量:总统制+多党制=玩完;总统制+两党制=稳定。柴巴布补充林茨的观点,认为拉美多军政府,军政府更青睐总统制,所以总统制不稳定部分来自于之前的传统。

议会制(英):选民选举议员组成一院制或两院制立法机构,然后由立法机构(通常是下院或众议院) 选举或任免首相及内阁。

特征:

  1. 立法机关民选产生
  2. 由首相和内阁构成的行政机关来自于立法机关
  3. 立法机关可通过多数不信任票罢免行政机关

总统民选产生,其合法性要高于议会制立法机关提名的首相。但是在实际行使权力的时候,总统时时受到立法机构的制衡,各种预算、法案都需要受到立法机构的通过;而由于议会制的首相及内阁脱胎于立法机构,所以更有可能受到立法机构的支持,在通过法案、预算的时候阻力可能更小。

半总统制(法):选民选举立法机构和总统,总统任命总理和部长,但总理需得到立法机构半数以上的支持。

特征:

  1. 总统与立法机构民选产生。
  2. 总统拥有巨大的宪法权威,可以任免首相(或总理)与内阁。
  3. 首相(或总理)必须得到立法机构多数信任

半总统制受到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青睐,它结合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优点,也继承了他们的缺点。法国政治的特点是左右共治,比较走中道,但是面对严重问题和危机,改革的难度非常大。(近些年也颇有显现)

《政治学通识》09 - 第五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 |威权政体|

威权主义的特征如下:

  1. 政治上的非多元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受到严格限制,或者保持在局部。
  2.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倡导多元化。这是和极权主义最大的区别之一。
  3. 实行一定的政治控制和政治压制。为了维护第一条
  4. 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动员程度普遍偏低。这是威权和极权的区别之二
  5. 政治领导权的更迭规则不同于民主政治。小圈子决定、上任指定下任

威权政治的问题:

  1. 合法性危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经济搞得好,民智提高,呼唤民主,妨碍政治的非多元化;经济搞不好,民众生活水平不行,又会激发另一个层面的反抗。
  2. 国家治理问题。如委托代理问题:自上而下的管理,官员对上负责,会妨害最终委托人(民众)的利益。又如信息问题:没有新闻自由,基层消息被层层遮蔽不能有效传达。
  3. 国家稳定性很多时候依赖于主要领导人这一偶然因素。威权体制在遇到糟糕领导人的时候可能会缺乏内部的纠偏机制,使得他的影响会被放大,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4. 很多威权政体不可避免要面对最终的政治困境和转型问题。威权政体的合法性主要靠政绩来维系,但是少有一个威权政府能维持长久的繁荣,所以最终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

# |极权政体|

极权政体意味着完全(total)的控制。简单的说,极权政体包括六个特征:

  1. 保罗万象的意识形态
  2. 单一政党
  3. 有组织的恐怖
  4. 传媒垄断
  5. 武器垄断
  6. 经济管制

一般认为纳粹属于极权政体。另一个典型例证来自电影《V字仇杀队》和小说《1984》。

“众人因为恐惧而奔向元首,每个人都被恐惧所包围,所以没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


这一部分,我就不说什么感想了。前段时间在“爱思想”网站上看到了一篇2012年的老文,是刘瑜和陈定定老师写的,名为《为什么中国会走向民主》,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

《政治学通识》08 - 第五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目前比较公认的政体区分有三种:民主政体,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ism)和极权政体(totalitarianism)。亚里士多德最早系统性地区分政体:一人统治时,统治者节制就是君主政体,否则就是僭主政制;一撮精英统治时,好的情况是贵族政体,不好就是寡头政体;多数人统治时,好的情况就是共和政体,否则就退化成暴民政体。

林茨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政体划分。民主政体出现的最早,极权政体的另一种翻译是“全能政体”,意味着政府权力渗透到方方面面,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威权政体。


# |民主政体|

关于民主政体的定义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实质性定义,另一个是程序性定义。 民主的实质性定义比如:“人民当家作主”,“多数人统治”,“民有、民治、民享”。 ->从实质性定义出发,很难区分民主和非民主政体,因为“人民”很难界定,“统治”的意义也很难界定。 民主的程序性定义则关注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

罗伯特·达尔在《多头政体》中给出的定义更接近程序性定义:“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断地对公民的选择做出响应,公民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

综上,可总结出民主政治的八大特征:

  1. 政治参与。也就是多数成年公民的投票权。
  2. 政治竞争。公开竞争公共职位,靠争取选民的选票来获得职位。
  3. 问责制。对选民负责。
  4. 回应机制。对于公众利益诉求有反馈的机制,否则的话也很难再次当选。
  5. 起码的政治平等。平等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6. 多数决定。
  7. 对少数权利的保护。
  8.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民主政体的三个悖论和七个误解 悖论1:冲突和认同。民主要求竞争,竞争就可能带来撕裂。看看美国…… 悖论2:代表性与治国能力。民主政治意味着不愿把权力交给少数人,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则无法真正回应各方诉求。看看法国…… 悖论3:同意和效能。民主需要同意,但是同意需要合法性,合法性需要有效率的运作。如果无法达成,则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让民主政治变得“无意义”。看看墨西哥……

误解1:民主主要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民主同时也是一个转型问题。民主不应被过分理想化。 误解2:转型是单向线性的进程——实际上转型经历许多反复 误解3:政体要么民主要么不民主——其实还有很多处于“第三波”转型过程中的“两不像”政体(hybrid regime)。 误解4:不民主就是因为不民主——民主不是可拆卸的装置,宪法说到底也就是几张纸,重要的是实际的政治过程和主要政治力量的作为和政治家的领导力和抉择。 误解5:民主搞不好是不会搞民主——实际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以前的负资产过大,不仅仅是民主本身的问题。 误解6:民主重在选举竞争与权力制衡而政府效能无关紧要——“分权制衡”是民主政治重要的一部分,但政府效能也十分重要,否则民主难以为继。 误解7:不同国家的民主模式都是相似的——其实国家之间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和央地关系等等差得很多……不同的制度选择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


很庆幸现在的自己并没有这些对民主政治的误解,但是这些误解有些真的深入人心。鉴于这篇文章总是拿乌克兰举例,写成的时间应该也是7年前了。这七年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估计现在大家对「民主政治」的排斥情绪应该更高了吧……

民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们该不该追求民主呢?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民主呢?这是贯穿了几千年的大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很多智慧的头脑终其一生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认为政治哲学中最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