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21世纪伟大电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春夏秋冬又一春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疑问是,这位演孩子的小演员,心理不会有阴影吗?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看到小和尚把鱼、青蛙和蛇身后绑上石头的时候,我心里只是觉得,这孩子好调皮。

在电影结束的时候,看到小和尚在鱼、青蛙和蛇的嘴里塞进石头的时候,完全不能直视。他的笑也完全无法被我解读为童真。在此刻,心理的状态被前面那个小和尚的一生经历塑造之后,看到这个小和尚的所作所为,心生悲凉。


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简单,结构明晰,就是写了四段故事,分别是一个人的幼年(春)、青年(夏)、中年(秋)、老年(冬)。故事也很简单,完全不怕看不懂。我就喜欢这种电影,故事讲的清楚,还能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作为一部提升自己对艺术电影审美的进阶之作,再好不过了。

想了想我还是不写更多剧透的东西,因为豆瓣的介绍就已经剧透完了……我倒觉得这说明这部电影的深度不是靠叙事的深度来达成的,而是靠气氛的营造。

四段故事,一个场景,有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小动物:春的狗,夏的鸡,秋的猫,冬的蛇;还有那个不知道怎么就会自动漂回寺庙的小船,以及总是会自己打开和关闭的门……


看完这部电影,强烈的宿命感和轮回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一个轮回之中,走过同样的路,可能过程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但是剥去表面的不同,我们都经历了春天的懵懂,夏天的激情,秋天的忏悔和冬天的救赎,然后把我们的轮回传递给下一个经历春天的人。

阿黛尔的生活观后感

阿黛尔的生活

## 关于爱情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初恋时的甜蜜,热恋时的激烈,到关系的冷淡,出轨,怀念,和放手。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爱情的全部。同样,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爱情也完全不是理想中的完美恋情,而是十分真实和现实的。“真实”的床戏,真实的家庭,真实的社会评价,真实的人物内心状态的转变。

这让我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种“纪录片”感,不是记录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记录爱情这个主题本身。

我看过的法国电影不多,但是总的来说法国电影给我一种十分“现实”的感觉,电影里的场景就好象自己家楼下,或者是随便一个巴黎的街角;人物的对白就好象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普通法国人的对话,完全没有舞台气,有时候甚至真实的让人觉得粗鲁。可能这是法国电影的一种追求吧,可能以后看得更多了能更加领会法国电影的特点。

## 关于同性

我不明白对于同性恋的接受有什么困难,在我看来这和接受一个人是喜欢吃肯德基还是喜欢吃麦当劳是一样的事情。在我接受的教育里,以及我成长的环境中,没有出现对于排斥同性恋的论述,所以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很自然的不自然的存在。很自然,是说我认为人有不同的性取向是一个我可以理解的自然现象;不自然,是说我自己可能不能理解一个同性恋者的所思所想。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任何我们不那么理解的事情,我们最初报有的应该就是这种“很自然的不自然”的感觉吧。

我是可以理解一个宗教国家对同性恋的不接受的,毕竟他们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某些看法,我同情这些地方的同性恋者,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文化里恰恰没有这样的禁忌,可是,至少广电还是把同性恋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

这部电影上映的那段时间恰恰是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时间,所以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这么多的殊荣有没有政治原因在背后。但是无论怎样,从另一个视角去看爱情,同性之间的爱情和异性之间的爱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部电影,愿意去接近和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家、一种陌生的语言、一个陌生的爱情关系、和我们不敢却应该谈论更多的性。

我们应该可以更加包容。

## 关于其他

除了故事,这个电影作为底色的是文学、哲学和艺术,里面有非常多散落的关于这三门学科里内容的讨论,非常有意思。这里的掉书袋不让人觉得是科幻电影里电脑屏幕上的Html代码,仅仅作为一种氛围上的烘托,而真的是能够给人启发的,帮助我们增加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或者至少给了我这样的感觉,让我有兴趣深入地去了解一下萨特的哲学、席勒和克林姆的画,以及《玛丽安的生活》那本书。

三峡好人观后感

电影里的布景对我来说处于陌生的交界处。作为一个90后的城市人,电影里出现的这些老物件、老房屋、老场景存留在我非常早远的记忆中,我似乎并没有对这种记忆产生怀念的情绪。

那是一个我大概知道,但是并不属于我的时代。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和这段记忆给我的感觉一样,若即若离。故事很简单,是两个找人的故事,背景是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的内容超出了电影本身——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电影本身的叙述来理解电影?

三峡好人

这部电影的主要场景都非常扎实,就好像纪录片般常态化的呈现,但是其中又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超现实”画面:比如一栋烂尾楼像火箭一样升天,以及最后在男主迷茫眼神的背后,有一个人在两栋楼之间走钢索…

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些画面,但是这种叙事语言一定是超越现实本身的,需要做引申的探讨,可是引申多少,引申到哪里去,这恐怕还得看每个人的理解。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我对此没有理解。别人的理解,我姑且一看,也不必当真。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和观众发生碰撞才变得有价值,不同的人可以对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份理解都属于这个人自己,我认为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但是对于艺术的解读也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利于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作品力图传达的意涵,所谓学习艺术,也就是为了学习这一门艺术里的单词语法和结构,以便让我们成为艺术家沟通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说,很多艺术看不懂,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门道,没有找到理解的方法,和任何语言一样,多听多看总归就能看明白一些。

不论如何,作为一个门外汉——在任何新东西面前我们都是门外汉——保持感官的打开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艺术创作的出口和理解艺术的入口都是感官,无论是音乐、美术、电影还是文字,那些在我们看来最肤浅,最直接,最没有价值的感受,构成了作品给我们传达的第一层内容,也构成了我们形成对作品理解的底色。

《三峡好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若即若离”,就像那一支舞。

杀人回忆、三块广告牌和柔道龙虎榜的观后感(含剧透)

周五晚上看了《杀人回忆》,周六晚上看了《三块广告牌》,周日晚上看了《柔道龙虎榜》 第一次写算不上影评的影评,只是记录一点自己的思绪。


# 《杀人回忆》

《杀人回忆》

  1. 电影里80年代到90年代的韩国警察,办案的手段都这么不靠谱的吗?
  2. 这些韩国警察的暴力执法和严刑逼供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破案也不过是掩耳盗铃,只要是抓到一个犯人似乎案子就能告破。不过依然能在电影中看出观念的变迁,能看到媒体开始对于警局进行施压。
  3. 试想,假如没有汉城来的苏探员的加入,这个案子直接告破,第一个嫌疑犯被伪造的供词和证据定罪。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凶手可能会继续作案,警察局会怎么做?宣告自己的失败,抓错了人?还是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威,尽量把这些案件想象成无关的案件进行审理,从而导致离真相越来越远?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说一些未必真实的话,有一些是出于无知,另一些是出于无奈,可是千万别自己真信了自己说的话,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
  4. 我不好说小镇朴探员到底有没有一颗追求正义的心,还是仅仅是愚蠢:他确实知道应该保护现场的脚印,也确实因为深信凶手是个“青龙”而在澡堂洗了一天的澡;还为了破案去找算命的……他是不是在“好心办错事”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伪造证据、诱供,放任自己的同事毒打嫌疑犯。这种恶,是平庸之恶或者无知之恶吗?
  5. 恰恰相反,从汉城来的警官经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从一个理性、有侦察素养、追求正义的警探,逐渐因为陷入了案情之中,而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只想获得一个答案的人。
  6. 两个角色在无奈地趴在桌上的时候思想发生交叉;最终在面对第三个嫌疑人的那一刻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方向。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走向了一种成熟。
  7. 有很多案件永远不会告破,有很多正义永远也得不到伸张,现实生活并不像电影里写的那样,有或许,恰恰像电影里写的那样。

# 《三块广告牌》

《三块广告牌》

  1. 密苏里州,一个美国“南方”的州,川普等共和党人的票仓。Ebbing是个小镇,如果仔细看了今年大选County级别的投票情况,就知道即便是在民主党铁票仓加州,一半的小镇county(几千投票选民)都是投给川普的。这一部电影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保守派地区的乡村里发生的故事。
  2. 这也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案件,和《杀人回忆》非常相似。这两部电影一起看是一个巧合,却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3. 片里的美国警察和韩国警察一样,也不是什么“好人”,酗酒、滥用权力、暴力执法等等都是家常便饭……一帮维护法制的人自己却可以游走在规则的边缘。
  4. 女主很凶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退缩,不罢休,对于正义,似乎是无止境的追求,无论其间造成多少伤害,有多少其他不正义的事情发生。
  5. 当然,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女主似乎只是为了做出一种宣告和一种压力,而不是真的想要伤害别人,但似乎被她伤害的人也都理解她,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她的作为(除了那个倒霉牙医)
  6. 她怒怼牧师的那一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们固然有很多可以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但在很多不正义的事情上上又何尝不是帮凶?又或者,我们如同那个牧师,根本没有仔细拷问过自己的内心,正义究竟是什么。
  7.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丰满的,即便是镜头不多的继任警长,又或是友情出演的“小恶魔”,他们的戏份不多,但是人物的刻画都毫不维和。继任的黑人警长像是一个玩笑,在这样一个歧视深重的地方(片中多次提到警察虐待黑人,迪克森警察的妈妈也说过要让南方变回“原来的样子”),竟然他成为了这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白人的上司,他如何树立威信,又如何面对这份疑案,在不多的戏份里,电影做出了不错的回答。
  8. 这部电影里没有超级英雄,嗯,还是有一个,自杀的威洛比警官是一个超级英雄,他的死改变了所有人。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关于现实世界的电影,和上一部一样,虽然还是不可避免的揉入了好莱坞白左的价值观,但是这确实是我看过唯一一部把那些“丑陋”暴露无遗的美国电影。当然,我看过的电影还太少。

# 《柔道龙虎榜》

《柔道龙虎榜》

  1. 和前两部相比,我觉得在人物的刻画上,总是有一点不顺,看起来有些突兀,尤其是对于古天乐饰演的角色,为什么一开始这么废柴,为什么这么奇怪,感到疑惑和不解。当然悬疑在最后解开,似乎能够有所回应,但还是无法缓解我在电影一开始产生的那种疑虑——“蛤?这都是啥玩意?”
  2. 怎么就突然爆发了,就要找所有人比武了?因为经历的种种,一个小伙子固执的不断挑战,一个小姑娘对梦想近乎偏执的追求,比武死去的师父,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即将失去的视力和自己对柔道尘封的爱。总结起来都十分清楚明白,所有人也都能看得明白。但是我总有一种他观念转变的太快的感觉,有点让我猝不及防。
  3. 不过不管怎样,这一部电影和《卧虎藏龙》还是刷新了我对武打片的印象,感觉之前自己看的武打片……确实除了打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4. 电影里有很多细节处理的不错,很多从古天乐视角出现的镜头是模糊的,我一度以为是片源的问题,直到后面才体悟到导演的安排。
  5. 我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细节,比如对于黑泽明的致敬等等,但是我毕竟不是搞这个的,也懒得继续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