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影评

刺杀小说家观后

(含剧透)

评分:5/10

刚看完打6分,仔细想想又扣了一分。思考如下:

  1. 最被赞誉的视效方面,我认为做得还是不错的,只是威亚痕迹太重实在是让人出戏。我觉得视效遵循木桶原理,一块板做的不好会影整体的体验。

  2. 剧情方面,虽然设定就是这样,但是还是不免问一句,为什么小说能改变现实?电影里的很多角色都有异能,比如张小敬……不是……关宁就是扔东西稳准恨,另外一个哥们不怕电等等,这个异能的设定是从杨幂口中说出来的,所以一种解释就是小说家路空文的超能力就是把小说和现实结合。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关宁最后能续写小说呢?他并不是小说家啊?如果事情这么简单,谁都能续写小说,那么拥有钞能力的大佬直接黑进电脑把这几个家伙全写死不就行了?还费那么大劲干什么呢?

  3. 虽然说看到一开始就能基本猜到结局——比如雷佳音作为主角,肯定不是反派,杨幂作为流量肯定也不会是反派,那么杨幂饰演的角色肯定会在某一处觉醒反水帮助主角,而雷佳音肯定会和小说家联手打boss,其实后面看的就是这Boss是怎么被打死的。但是电影给了一个最为娱乐化的答案……我原谅因为这是贺岁片,但是这个处理总归有点让人遗憾。

  4. 电影反映的主旨不明确。我觉得人贩子的线可以挖,比如小橘子是怎么丢的?人贩子这个群体如何在小说世界中反映?人贩子和大boss——资本家——之间的联系如何联系?目前看来人贩子这条线是断的,只是用来缝合剧情。

    其次,说到了资本家,于和伟这条线的处理也值得考虑。我觉得电影把他的罪恶写得太实了。作为资本,作为操盘手,其实他的罪恶在电影前一部分体现得已经相当明显:受到一群人的追捧,洗脑无知群众,煽动情绪对立等等,这些罪恶是资本的终极罪恶,他因此就足以受到惩罚,但是还是要让他杀了小说家的父亲,把一个社会议题重新拉回到个人恩怨的小格局之中,我觉得这反而降低了对资本罪恶的抨击。

    最后,“小说家”或者“小说”作为这部电影的主概念没有被很好的得到发展。我认为电影中的小说家可以和现实中的小说家从更高的层面会通,虽然现实中的小说家没有这样的超能力,但是他们也在做出着努力——比如,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问题等等。

    电影本可以让观众看完之后更加尊重小说家,更加关注写作者,也意识到阅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回归到理性的慢阅读之中。但是似乎这样的处理下,小说家只不过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网文写手,最后还不是他自己拯救了大家的命运,而是关宁自己拯救了自己的命运……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打5分吧。

撞车观后感

Crash,不是关于car crash,而是关于文化crash。这部电影从十分丰富的视角展现了洛杉矶各种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在我作为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的视角看来,能产生很多的情感共鸣。

片中有个白人警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Jerk,自己家里的事情让自己烦心,就把情绪发泄到黑人的身上,还利用职权猥亵了一位黑人电视剧导演的老婆。

让他烦心的这件事来自于他爸爸的身体问题,他爸爸患有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但是显然医保内的医生的诊断治疗并不行,可是他如果想要找别的医生看,医保又可能不报销。所以这位警察为了他爸爸,几次三番去找医保负责人,希望她能够帮他父亲一把,帮他解决医保的问题。

妙的是,这位医保专员也是一位黑人女性。

所以他的生活其实是被一个黑人牵制,而他本人也决定着许多黑人的命运。这造成了一个冤冤相报的链条。

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那个桥段是他和那个保险专员谈论的场景。他大谈自己的父亲是多么尊重黑人,多么爱戴黑人,和他们同甘共苦……但是这一点并没有打动对方,她回答道:如果是你父亲今天来,我说不定就把这事给办了。

这里特别能体现出一种深层的歧视模式,那就是“我已经这么爱你了,你为什么还无动于衷”,或者是“我已经给你道歉了,你还想怎样”,这恰恰是因为关系本身的不平等造成的叙述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

在他的这条故事线上,他最后意外地和命运达成了和解,在他第二天执行任务的时候,恰恰遇到了他前一天侮辱过的那个黑人女性出车祸,他坚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把她救了出来。虽然这个女士一开始拒绝、痛苦、无法接受,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位警察。

这里非常凸显了人性之精微和复杂,在一个层面上我可能是一个种族歧视者,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依然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察。在某些事情上,我可能是一个非常Jerk的人,但是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我又比其他人更加勇敢。


我们该如何理解“直男”?一个直男,他可能自认为自己尊重女性,可是他的“尊重”却来源于更加深层次的优越感;一个直男,他可能被认为是一个不尊重女性的人,但是他的很多所作所为却切实地帮助到了女性。

同样,一个政客他本人可能是一个极端的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但是他为了自己的选票和选民的利益,却在为黑人争取权益……

这一切的纠结和扭曲在儒家的体系里是无法容忍的,儒家讲究的是一层一层的推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无法接受一个道德有缺的人也可以做出道德行为这样的事实。但事实就是事实。人性复杂。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纠结。我愿意去倾听女性的声音,了解女性的想法,反思自己的男权惯性思维,并且对生活中的种种所谓习惯背后的权利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我在女权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回头看自己的「直男」同胞们。我对于他们是不是抱有一种偏见,抱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尊重女性,而你们不尊重女性,所以我就可以不尊重你们吗?

我想这样做也是不对的。男性的声音也值得倾听和理解。

我们可以认为,男权是原罪。男性和女性中都有一部分是这种权力逻辑的受益者,也有一部分是这种权力的受害者,当然他们的比例大大不同。同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中,也有一部分是受这种习以为常的权力思维所支配而不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去了解和反思,并且帮助别人了解和反思,这种思维之谬误,和改变之可能。

在这个层面上,我非常推荐大家看这部电影。

爱乐之城观后感

当时据说拿了很多奖得到很多美誉,最近在看了几部所谓文艺片之后再来看,觉得整体观感还是有点“白”。比较赤裸的美式价值观输出。

两人最后都选择了事业和梦想。电影的最后以近乎反转的方式呈现了男女主的另一种可能,那大概就是观众心目中的完美结局。导演说:我拍了!我可没有偷工减料!我拍了你们要的完美结局,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有选择,就必须要面临着牺牲和遗憾。

男主和女主都是成长性的,男主高开一路走低,女主低开一路走高,终于在某一个结点他们原先的关系被打破,两人的观念发生了交会,然后注定不能再将原先的关系维系下去。

Where are we?

然后分道扬镳。

影片里另外一个吸引我的点是好莱坞自黑好莱坞。女主是一个怀抱演员梦的女孩,经历了许多试镜挫折,从她的这些经历中我能看出来明星路的艰辛,当然实际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困难。

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需要经历这些挫折——或者选择放弃。

电影里设想了一个完美结局,但是在每一个结点上都可能产生一个不完美结局。比如女主没有嫌弃男主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甘心做一个家庭主妇……再比如男主或许也没有火起来,在和女主在一起之后也选择了稳定的生活,去弹Jingle Bell……这都是更有可能的结局。

看到最后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是在为有梦想的人打鸡血。

平心而论,我觉得男主的功夫更深,他毕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技术,是职业方向选择的问题,而女主完全是靠个人的爱好和天赋,更何况她的个人单场也给她泼了一次冷水。业余演员和职业音乐人还是差太多不一样。

这一份鸡血,我干不下去啊!

生命之树观后感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我必须承认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比如那些天地雄黄、宇宙洪荒的镜头,或许这是契合“生命之树”的主题,但是从观影的体验来看,它只让我费解和犯困。

除了这样的设计之外,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乡村家庭的故事,一个父亲,一个家庭主妇,三个孩子。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不错。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教徒、严厉到有点严苛,肆无忌惮地在家里展示父权。但是不可否认他爱着他的家人。在美国新教徒的观念中,家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这样的父亲是我避免成为的那种人,虚伪,自大,宽于待己,严于待人。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那些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点。

母亲和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有一点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她对于孩子们比较放纵,对于丈夫也很难不服从。这似乎也是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片中有很多从母亲视角出发看到的画面,但是总的观感还是觉得女性的声音在这部电影里比较微弱,被掩盖在了男性的强势之下。

除了父亲,还有另一股力量来自于大儿子,他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大哥,像他父亲一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从他的记忆中来进行论述。从大儿子的角度,故事试图展开一个“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是修车那场戏,非常刺激,差一点我就以为他要下手了,可是最后他还是和父亲摊牌和解。“娶母”是他闯入母亲房间,然后拿出母亲的一件衣服摊在床上,做了一些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事之后,扔掉了。

另外两个儿子和大儿子形成对照,他们的性格更像母亲,尤其是二儿子,又有才,又温顺,招所有人喜欢。大儿子经常欺负他,冥冥之中能感觉出来他的嫉妒心理。在电影的叙述中,大儿子最后也向弟弟道歉了。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来自于大儿子的视角,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他的内心戏。他到底怎么想自己弟弟的死呢?他虽然或许没有亲自“杀死”,但有没有可能他在心里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而这一切的和解只是事后对自己行为或感情的合理化呢?

罗马观后感

2020年以前我大概没有看过电影。我看的那些都叫……片儿。

拜看理想上的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所赐,我从去年开始照着阿郎老师讲解的片单一路刷下来,排去以前看过的电影,现在也已经看过了大约30部。尤其是以前从来不会看的所谓“文艺片”或者“作者电影”,也从去年开始慢慢了解。

自己在这个方面还非常小白,自然更是谈不上能够写什么影评,最多只是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观影体验。

《罗马》让我想到了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因为贾科长的电影我也只看过这一部。最相似的部分是布景的细致和对于生活细节的深刻呈现,其次就是电影的节奏总体来说非常舒缓,对于生活场景的描绘完全不吝啬镜头,第三就是电影声音的处理,采用了大量采集的人声,配乐都非常克制。简单说,就是有一种纪录片感——但是貌似纪录片也都不是这么拍的,所以权且称为“记录感”吧。

电影一开始,就明显能感受到这里叙述的是两个阶级的故事,确实电影的情节也是在这两个阶级里平行展开,在最后交集达成了一种统一。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应该说非常政治正确,女权,民族融合,阶级融合等等。

印象最深刻的大约有三点:

## 狗屎

狗和狗屎一定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并不能完全Get到它的象征意义。有两种猜测:首先,生活就是有铲不完的狗屎。其次,狗屎意味着一种白人殖民者视角下的北美原住民文化。

福特车在晚上碾过狗屎的那段画面,用了很多镜头来拍男主人公认真细致开车,防止自己的车撞到墙上的画面,所有的镜头都怼在对于方向盘的操作上,开车是非常象征「男性掌控感」的意向,同时福特车也暗含者美国文化和阶级优势。这么一对比,那坨屎……

不过,第二天早上,男主人离开的时候也被狗屎悄没声地还击了一下。

第二个场景是圣诞节的时候,美国白人们白天对着树林射击玩,房间里摆满了狗头和猎物标本,这给我很强的殖民文化暗示。

不过,转眼就是晚上那片林子的一场大火。

直到最后,更是直接地展现了1971年发生的那场暴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这几种对立,而狗屎,就是象征着在美白心中最不堪的原住民文化。

以上纯属是我的过度解读。

## 对比与暗示

电影里很多次呈现了对比和暗示,用高考语文的答题套路来说,就是「用乐景写哀情」,这个桥段在各种阅读理解中很常见。在这个电影中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女主人向孩子们坦白丈夫出轨离开的时候,周围在举办婚礼,而他们从餐桌转移到了街边吃冰淇淋,这一股凄凉……像极了高考阅读的那3分送分题。

比如为了庆祝新年碎掉的杯子,比如在产房时目睹的地震和因此在产房中意外死去的婴孩,都在预示着女主孩子的结局。

## 海浪

虽然电影整体节奏舒缓,但是最后海边的那一幕还是把我的情绪拉到了顶点,那是一种压抑的释放,压抑就像那条一直出不去家门的狗。

在看那一幕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会出现一两个孩子被海浪卷走淹死的狗血镜头,但是我心里想的是,别啊,算了吧……

于是心头随着浪头起伏,目光也不停地在浪花之间寻找那两个孩子的身影。

这时那股压抑感到了极点,女佣和女主人都像置身于海浪之中,汹涌的海水沒几乎就要过了她们的头,水压让她们喘息困难,海浪又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她们仍然往那浪的深处行去,为的是孩子,孩子或许象征着一种生活里的希望。

最后的释放是这个家庭的相拥。


我大概没有什么资格说这个电影俗套,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俗套不俗套。但是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丰富细节,完成了导演对于自己童年的想象,也把这份想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认为非常优秀。

同时,贾科长的《三峡好人》也非常优秀,这是我三个月之前看的电影了,当时说实话觉得有点沉闷也有点“没看懂”,但是很神奇,这三个月间,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却时常在我的脑中闪回,它一定是触动了一些我并不能意识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