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生命之树观后感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我必须承认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比如那些天地雄黄、宇宙洪荒的镜头,或许这是契合“生命之树”的主题,但是从观影的体验来看,它只让我费解和犯困。

除了这样的设计之外,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乡村家庭的故事,一个父亲,一个家庭主妇,三个孩子。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不错。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教徒、严厉到有点严苛,肆无忌惮地在家里展示父权。但是不可否认他爱着他的家人。在美国新教徒的观念中,家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这样的父亲是我避免成为的那种人,虚伪,自大,宽于待己,严于待人。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那些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点。

母亲和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有一点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她对于孩子们比较放纵,对于丈夫也很难不服从。这似乎也是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片中有很多从母亲视角出发看到的画面,但是总的观感还是觉得女性的声音在这部电影里比较微弱,被掩盖在了男性的强势之下。

除了父亲,还有另一股力量来自于大儿子,他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大哥,像他父亲一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从他的记忆中来进行论述。从大儿子的角度,故事试图展开一个“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是修车那场戏,非常刺激,差一点我就以为他要下手了,可是最后他还是和父亲摊牌和解。“娶母”是他闯入母亲房间,然后拿出母亲的一件衣服摊在床上,做了一些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事之后,扔掉了。

另外两个儿子和大儿子形成对照,他们的性格更像母亲,尤其是二儿子,又有才,又温顺,招所有人喜欢。大儿子经常欺负他,冥冥之中能感觉出来他的嫉妒心理。在电影的叙述中,大儿子最后也向弟弟道歉了。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来自于大儿子的视角,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他的内心戏。他到底怎么想自己弟弟的死呢?他虽然或许没有亲自“杀死”,但有没有可能他在心里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而这一切的和解只是事后对自己行为或感情的合理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