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10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笔记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于“看理想”上的王瑞芸老师的音频节目《10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希望感兴趣的同学移步“看理想”收听~以下为我仅为我重新看完每讲的笔记和感受。

# 陈丹青的推荐语

## 欣赏艺术,不是要得到一个结论

陈丹青说:“我告诉你塞尚在表达什么,你就会喜欢塞尚了吗?未必。”

艺术从哪里来的,我很难说清楚,也没有仔细的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我从下就没有“艺术细胞”,尤其是图像艺术,一直觉得自己欣赏不来,画画什么的也是完全不会。

可是来了欧洲,出去玩难免要去这些美术馆打卡,于是我在“得到”上订阅的第一门课就是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我把它当成我出去逛馆的导游。这是我欣赏艺术的第一阶段。每次我看到一个人的画,一个时期的画,我就在课程里搜索一下,重温一下看画的要点——也就是作者可能表达的主题和手段,然后代入到眼前的画作中。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约两年。然后我慢慢开始对一些画产生了自己的偏好,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我开始隐隐约约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或许还有第三个阶段,那就是知道我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阶段,有一个隐含的条件,那就是我至少能够从一些面向来分析眼前的作品,无论是主题、笔触、颜色、明暗还是其他。

第三阶段也不是尽头,是不断细化和攀升的过程,或许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 发刊词:从裸女到小便池,西方艺术怎么了?

用一个词来概括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那就是追求自由。

古典艺术呈现的是「自然美」;现代艺术呈现的是「形式美」。「自然美」是追求一种理念中的美,它忠于现实,但是又为现实加了滤镜。

而「形式美」强调的是画家主观的东西。注重线条的就强调线条,注重颜色的就强调颜色。追求形式美的现代艺术乍看起来是“脏乱差”的,可是其中却蕴含了艺术家对于自由的不懈追求。这一点在杜尚身上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 01 安格尔 《泉》:世上可能真有完美

安格尔《泉》

古典主义画家画这样的画,目的就是创造美。眼睛看到的现实世界或许并不是最美的,画家需要在每一个细节处按照自己理想中的美进行重塑,最终形成一个接近“完美”的化作。

安格尔画这幅画花了26年,从50岁画到了76岁,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画得像,更多是为了画得“美”。

这给了我欣赏古典画提供了一条思路,那就是沉浸式地体验画面带来的美。或许这也是享受艺术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从艺术中“自然美”的部分出发。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可以从安格尔所处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往回看,一路看到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条路上,我们能看到画家为了展现出自己心中的理念美和自然美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 02 库尔贝 《泉》:这不是一个好屁股

库尔贝《泉》

库尔贝的《泉》中画得女性并不符合我们理念中的审美体验。在19世纪,摄影诞生之后,单纯画得像就没有任何出路了。库尔贝受到了荷兰画派的影响,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荷兰画派比较平民化的写实,代表人物是伦勃朗和维米尔。

库尔贝也试图展现属于他的“现实世界”,他放弃了追求“完美”,而是呈现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库尔贝拉低了艺术和人间的距离,为艺术带来了一种自由——以后的画家不需要再像学院派画家那样追求完美,而是只需要忠实于眼睛所看到的现实。

库尔贝所代表的“现实主义”虽然完成了艺术的转向,但是依旧没有办法脱离摄影艺术对绘画艺术的攻城掠地。第二步突破就得靠印象派来完成了。

# 03 莫奈 《印象·日出》:高级画法画“感觉”

莫奈《日出·印象》

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就没有莫奈。从马奈开始描绘“视觉的真实”。莫奈会对着一个对象画十几张,来捕捉不同的光线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尽管印象派的形体看起来不够结实,但是他们让画面变得明亮,生动。

印象派的产生也不能忽略其社会背景。由于工业革命出现,中产阶级兴起,他们没有贵族的城堡,宏大题材的画作无法和他们的居住环境匹配,所以更喜欢这种愉悦明朗轻松的画面。并且,随着火车这样的新的交通方式出现, 人们的视觉体验也被刷新了。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和阐释的手段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 04 塞尚 《塞尚夫人像》:他靠着这副画让毕加索叫爸爸

塞尚 《塞尚夫人像》

塞尚的贡献在于讲画面的理性秩序重新建立起来。印象派将画面的光和色推到了极致,而忽视了构图是否合理,画面结构是不是平衡稳定,秩序清晰。塞尚让印象派变得更结实、更耐看。古典艺术家通过透视、解剖和其他构图法则达到这样的效果,而塞尚只有色彩这一种武器,所以他通过色彩的组合和把对象归纳成几何图形的结构来构造一幅画的秩序。他的笔触看起来笨拙,但是卻十分扎实。

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让绘画摆脱了现实,变得可以为了艺术而艺术,追求一种和现实平行的世界。从此之后,画家转向了对绘画本身的建设,而不再是追求复制自然。

# 05 马蒂斯 《开着的窗户》:给你们表演一个野兽作画

马蒂斯 《开着的窗户》

马蒂斯觉得印象派的桎梏还是太多,无法放飞自己,不够“自由”。所以索性他连色彩的真实也放弃了,他要做的是“解释自然,并且让画面服从我的精神”。画家的自主性越来越大,色彩不再是约束,而成为了画家表达自己的需要。到马蒂斯,艺术和自然已经只有一线之连,完全脱离之差一步。

我的博客

vinchent.xyz

没想到这个博客来的这么快。

在此写一点东西纪念一下。

# What

这是我的个人博客,我会在里面发布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得到App」上的留言的整理和自己的随笔。

# Why

这两年来一直在写东西,絮絮叨叨也写了将近100万字,还是怪吓人的,没想到自己这么话痨,肯定是在国外待久了憋的。

最早写东西发在简书上,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喜欢简书了;然后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但是公众号发起来步骤很繁琐,而且每天只能发一篇,很受限制……

最终下定决心做自己的博客是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我在YouTube上关注的博主Luke Smith,另一个是李如一在「看理想App」上的节目《明日世界生存指南》。

Luke在前几个月发布了一个如何搭建网站的教程,看起来很简单,当时我就有点想试试。

而李如一在这档节目里详述了他对电脑、互联网、隐私、广告等等问题的思考,这对我很有启发,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做自己博客的原因。

我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谁在迎合用户)来阐释自己对「付费」和「免费」的看法,就是我前几天在得到发的一条留言。

作为一个嵌入式程序员,我用linux比较多,恰巧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也是以开源文化著称。

开源,在我看来是互联网乌托邦的最后一块领地。

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应该对现在互联网很失望吧。商业有商业的逻辑,它贯穿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是我们躲不掉的。但是,互联网的好处是,它没有边界,我们总可以在这些巨头底下找到一块自留地,耕耘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我的博客上,没有跟踪器,没有收集隐私的东西,我不知道谁看过,什么时候看过,在哪看过我的文章。

这只是一个静态的网站,你的每一次访问都只得到你想要的内容。

有人说: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免费的时候,你就是商品)

很有道理是不是?道出了残酷的真相是不是?

然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否定的,我证明给你看呢!

# How

这个网站的搭建过程主要参考Luke Smith的视频。首先需要买一个域名,其次需要买一个VPS,然后就是配置Nginx服务器。

网页的前端和后端我没有自己做,用的是Hugo这个生成静态网页的framework,使用的主题是hugo-theme-hello-friend-ng。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参见Hugo的教程。


接下来,就要沉下心来写东西了~

谁在迎合用户

互联网似乎经历过一个内容免费的时代,那个时候有博客,有很多初代的公知和网红都是那个时代兴起的。这个时代各种内容百花齐放,不能说都是优质的内容,但是确实有非常多的优质内容。

那是互联网还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年代,现在这种氛围可能只有程序员才能感受得到了,在我工作领域里开源软件的社区里,还依稀弥漫着这种无政府乌托邦式的互联网想象。

互联网的逻辑是反传统媒体的,很多人在上面发布信息是为了打破传统媒体和出版行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个人的视角。

而后出现了各大平台,这些平台是反互联网的,他们一开始只是露天搭台子拉旗子,后来建起了封闭的剧院,这里的人喊一嗓子,那里的人再也听不到了。

大平台搞付费,把锅推给广告,可是要是没有他们搭起来的大剧院,广告的大图往哪里贴呢?在一个中心化程度低的网络中,广告必然也只能分布投放,而不可能做到精准投放。

恰恰是因为平台搞大了,才有了广告,广告越来越多,影响了体验,大平台们说不妨付费去广告吧!我们会为付费用户提供更加精品的内容……吗?

所以我认为,“为不为内容付费,这个就是精英与庸众之间的区别”,还是略微显得有点武断,这是大平台的话语逻辑。

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妨跟我往深了再想一步。心理学里有一个效应,叫做“禀赋效应”,就是自己会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购买决策是一个强决策,是付出了代价的决策,“禀赋效应”会更加强烈,我们对内容最初的那一点点怀疑会被自己逐渐合理化。

这说到底是一种自我麻痹,我付费了,所以我收获的内容一定是精品的内容,我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如果内容的生产者还保持一种高姿态,一种所谓的“不迎合”“不取悦”的心态,就更是让付费用户感受到那种“痛快”了,是那种觉得自己智商被碾压然后学到了东西的痛快。

如果内容实在不好怎么办,对不起,这就是一场持续几个月到一年每天都在播出的电影,你已经预先付费了,不管是好片子烂片子,就这样了。几乎所有内容付费的产品里都有一条:不能退订。我订杂志的时代还不是这样。

以前买书还能在图书馆书店读上一半再买走,现在的内容付费是不可能的了,试读五节已经是仁至义尽。

话说到这里,到底是传统书籍杂志更迎合用户,还是现在的付费内容更迎合用户呢?这个答案可能比较明显。

那到底是互联网免费时代的内容更迎合用户,还是付费内容更取悦用户呢?对不起,内容付费的大平台不用“迎合用户”这种说法,它们包装了一下,改叫“用户思维”。


不妨总结一下:

  1. 互联网免费时代——我是生产免费内容的,我当然不敢讲自己的内容多精彩,但是我不迎合任何人,我迎合谁呢?谁看我呢?没什么人看,我写东西只要对得起自己。

  2. 大平台垄断的免费时代——我是生产免费内容但接广告的,我靠广告挣钱,我必须要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我必须要追热点,采取更亲民的叙述方式,更呼唤人本能的情感。内容成了载体,广告成了目的。

  3. 前互联网时代——我是生产付费内容的,我靠写东西挣钱,我写一篇东西拿一份钱,写得好拿钱多,写得不好拿钱少。我大概知道自己的用户群是谁,但是我也保不准他明天还是不是我的用户。

  4. 大平台付费时代——我是生产付费内容的,我靠写东西挣钱,我写一年的东西拿一年的钱,我清楚地知道谁是我的用户,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认可我的价值观或者为我背书的人的价值观才会购买的,所以他们绝大多数一定是跟我站在同一阵营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我的观点,异见也更少,再加上可以筛选留言……

以上四种,哪种回声场的效应更明显,我觉得大家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最后,只是做一个警醒,付费不等于精品,收费的人当然需要构建这样的话语体系,他们当然不会说就是因为你们傻才割你们的韭菜。

在现行的状态下,作为读者,我们是十分弱势的,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使得我们难免上钩,只不过要勇敢地承认自己上钩了,被骗了,下次要警惕,而不是自我麻痹,甚至盲目地成为这个人的拥趸。

我不再做任何人的拥趸,不再盲目地相信一个人或一个平台,不再放弃思考。我也不会再为自己当年犯的傻背书。

以上,是这个专栏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的最后,电子书很香,在那里面可以找到真正经过时间打磨的内容~

最早发布于《得到·顾衡好书榜·顾衡书单19|欧盟为什么垮掉》留言

论语11 - 八佾 - 其他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适度,恰到好处,这可能就是我们日常里说的「中庸」之学了吧。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从小到大我们都听得到这句话。这句话非常具有保守主义色彩,在我看来也奠定了儒学的保守主义底色。

那么这种保守主义到底是不是一个我们应该信奉并遵从的信条呢?我觉得可以,但是是有条件的接受。我们不能丧失了理想,丧失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在手段上,我们不能忽视保守主义者的劝诫。但是,我们也不能陷入保守主义自我封闭的逻辑自洽之中,这种逻辑自洽排斥掉了改变的可能——我们不可能经由遵循传统的过程来改变传统。

总是有这么一撮人,他们要搞事情,还有那么一撮人,他们不要搞事情。这两撮人配合得好,社会才能稳定地进步。现在恐怕是配合得不好的时候……社会只会不断极化。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是孔子对演奏音乐的看法,我们或许可以借此想象古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一直认为音乐这种东西就不是靠读的,那是靠听的。当然如果硬凹的话也能扯到类似英雄之旅这样的,什么起承转合之类的,我觉得就不必了。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又听了两首歌。孔子的评价标准有两条:美和善。这就是在强调音乐在当时的两个作用,一个是精神的愉悦,另一个是道德的教化。在我看来,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从来不是单纯的为了美的体验,它的背后永远寄托这更多的意义,尤其是观点和态度的传达,有些传递的很直接,比如宗教画,有些传递的很含蓄,含蓄到让人看不懂……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没有什么好争斗的,就算是射箭吧,也是在相互退让中上场,下场了也继续一起喝酒,这是君子之争。想要做到这样的“君子”多难,不把情绪带出来,在规则之内竞争,这是君子之争。无下限的是小人之争。民主的政治制度最关键的特性之一就是保证政权的稳定交接,这就得要求竞选的过程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君子之争”,也就是输了的要服输,现在看起来,这一点都很难做到啊!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一章和上面一章说到的东西也很有关联:讲的是射箭比赛的“古之道”,可以作为上一条的补充。射不主皮,射箭不一定要射穿靶子,因为力气大小不同,意思就是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但是这是古之道了,现在呢?就是不光得射中,还得射穿靶子。我推测孔子可能是说射穿靶子没有必要,是偏离了初心,让射箭比赛这种君子之争变成了一种不合礼的野蛮的争斗。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一句话也是充满争议。有的是说夷狄就算有了君王也不如华夏没有君王,也有的正好反过来,说夷狄有君王,不像华夏已经没有了君王……我没能力考据,也就不下判断了。不过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掩盖区分“夷狄”和“诸夏”这样的民族本位的思考方式,现在的我们要警惕这种思考方式,或者至少对它保持一定的怀疑。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见了一个厉害的人,特别高兴,觉得自己的的道就能够实现了!可是见他的是谁呢?是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可是孔子看起来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的梦想是重塑一个礼制的天下,但是只要能有一个人愿意成为他的同道人他就很高兴,改变一个人是一个人。这种执着的精神,让我想起了堂吉诃德。

论语10 - 八佾 - 礼的正解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和乐说到底只是形式。礼有一个目的我们曾经看过,那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是孔子也说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光是为了“和”而放弃“礼”也不行。

这一章点出了孔子心目中礼乐背后的核心——仁。

除了这个核心之外,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人而不仁”的“而”有的人译作“如果”,杨逢彬老师经过考据认为应该译作“却”。“如X何”,有的人译作“有X又如何”,杨逢彬老师译作“拿X怎么办”。为什么纠结这个,它其实表明了两种态度。

作为人却不能做到仁,那么他会拿礼乐怎么办?意思是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遵守礼乐制度的,也不会将其发扬光大。但是这一层意思没有否认推行礼乐制度是有可能让这个人被感召变得仁的。

作为人如果不能做到仁,那么有礼乐又如何。放在人之后的这个“如果”提出了一种选择,也就是这个人可以选择仁,但是他选择了不仁,那么即便有礼有乐也没有用,也只是形式主义,不会对改变人心产生真正的作用。

此系我的过度解读~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一条强调礼作为一种后天的规范而存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礼只是作为一种外在的依托,仁才是内核。另一种说法是相反,认为礼作为规范不可或缺,即便是色彩很美了,也需要白描的勾勒,也就是个人的仁德是不够的,仍然需要礼来规范。

我在两者之间没有偏好,看来我还没本事和孔子读《诗》啊哈哈哈。但是不管怎么说,“礼”和“仁”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不可忽视。

我们为什么批判“封建礼教”?因为“封建礼教”的背后丧失了“仁”的关怀。当习俗变成了套路,我们不再考究其背后的深意,而仅仅是照章办事,这就是买椟还珠。不过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仁”,但是“礼”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如果没有了“礼”,那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冲突就会带来惨痛的后果,战争的双方不会有任何一方认为自己是邪恶的,每一方都站在“仁”的制高点上,只不过他们的“仁”不一样罢了。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大哉问!这是个大问题,这意味着他后面一定不是全部的答案,而是具有某种针对性的答复,要么是针对问问题的人,要么是针对眼下的时局。

孔子说,普通的礼仪与其搞得奢华,不如搞得节俭;丧礼,与其强言欢笑,不如放声大哭(采取杨逢彬老师译法)。也就是说,礼的根本不在乎形式,而在于背后尊卑有序的那套秩序,这个是最关键的。天子可以搞得很节俭,那下面就得跟着一起节俭,不能僭越。对于丧礼来说,对于死去的人的怀念和感伤是最重要的,形式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是夏的后裔,宋是殷商的后裔。孔子说夏礼和殷礼他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拿杞和宋作为例子来印证,这说明这两个小封国都已经势微,他们的传统已经逐渐消亡了。

“文献”在当时指的是“文”和“献”,前者指的是文字材料,后者指的是贤人。孔子可惜的是二代的礼就这样消失了,文献都没有留下来,他所热爱的周礼不会也是这样的下场吧?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的意思是祭祀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就好像他在这一样。祭祀这样的活动在我看来非常特殊,在我看来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相似。这样的活动最忌讳搞形式主义,它的意义来自于自己认真的参与,来自于自己的信念。如果没有这一份信念,单单靠搞排场来假装自己的信念,就是对祖上和神明的不敬了。

这和孔子所说的“孝”是一脉相承的,复习一下,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些话的背后,透露出了那一份真诚让人感动,孔子没有那种“文人气”,他不装;苏格拉底也是,他不是一个智者,他不诡辩,他很真诚。

后面半句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那和没有祭祀没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又是再说谁呢?我猜恐怕是在讽刺哪一位达官贵人吧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了孔子一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指的是屋子內的西南角,“灶”指的是灶台。这句话透露出来了一点古人的宗教观,他们和今天的我们很像,求神拜佛总是图个什么,图个管用。

这句话就是说,你与其拜那些大神,还不如多拜拜这些小神。过度解读一下,我们可以延伸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这里的“奥”可能指的是周王室,“灶”可能指的是各诸侯。现在周王室衰颓,大家纷纷放弃了“礼”的逻辑,而投奔了权力逻辑。孔子对此一定是痛心疾首的。

所以他回答:不然。做了错事,得罪了老天(的秩序),求谁都没用!

可是获罪于天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种回应,就像你会遭报应的!这是弱者的语言,可是“礼”本身就不是信奉力量和强者的,它恰恰是对权力的一种规训,在守“礼”的社会下,这样的人会遭到唾弃,会得到属于他的报应,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时候,就不会了。很悲哀,但是没办法。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的礼制沿袭于夏商,非常繁盛,得到了孔子的赞誉。关于这一章我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咋回事?孔子不是很懂“礼”吗?怎么进了太庙还什么都问?这就是「礼」啊!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妙了!什么是礼?礼不是写在纸上的,不是背在心里的,礼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孔子这种谦虚的态度,就是尊崇“礼”的最佳表现。

犹记《学而》篇里评价孔子的那句话:“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一章的“每事问”可做一例。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一章讲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关系,非常好懂。可以结合学而篇为政篇来理解。

不过我依然想提出一个问题,这两条到底谁应该放在前面呢?君首先要使臣以礼,还是臣首先要事君以忠呢?在孔子心目中的周朝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中,自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一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候,到底谁应该先迈出第一步,试图恢复这样的秩序呢?这恐怕只能留待我们自己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