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论语04 - 学而 - 修行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采取杨逢彬老师的译法: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严;学习了,才不会固陋无知。以忠和信为自己的标准,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做错事了,不要怕改正。

君子是指什么?有很多说法,我不在乎,我认为“君子”就是孔夫子希望对方(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小人就是孔子不希望对方成为的那种人。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对方成为那种人,这取决于他的视角立场和道德标准。我们当然可以不以为意,但是这套伦理标准融入了我们的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之中,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底色,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和学习。

“无友不如己者”,在李零老师的版本里是“无友不知己者”。言之有理即可,我觉得没必要较真。

过则勿惮改大约是最难做到的了,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非常困难,我们总是习惯给自己找理由,总是觉得对方误会了自己——然后似乎责任就变成了别人的,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怒——不过,孔子可是在第一章就提醒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夫子的评价。场景是什么?是孔子跑到别的国家,总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做间谍工作吗?显然不是。

因为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会愿意吐露衷肠吧!

温和,不会动不动就义愤填膺,一言不合就开骂;善良,接受对方、用善意来揣测对方,不敌视别人;节俭,不摆排场,不让对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谦让,既然是讨教,那就别把自己当主角。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近于”,这给我们了一个行事的标准。什么样的承诺可以兑现?近于义的承诺;怎样的态度和容貌能够免于被羞辱?近于礼。至于什么是义,什么是礼,这又是各执一词的大难题了……不过不妨反过来想一想,那些容易兑现的承诺是否就接近于义呢?那些能够免于被侮辱的态度和容貌是不是就近于礼了呢?毕竟在不同的时代“礼”和“义”的标准不同,我们应该保守一个绝对的“礼义观”还是一个相对的“礼义观”呢?孔子恐怕是倾向于前者的,要不然就没必要“复礼”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在思考,孔子口中的“贫”和“富”,说的是谁?说的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孔子说“贫”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贫穷的底层人民,还是不得志的士大夫呢?

恐怕说的是士大夫,否则我很难想象孔子对着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说:你应该感到快乐!估计那哥们会一脚把他踢飞。

所以此处的“贫”,其实是布尔乔亚的“贫”,是知识分子内心的“贫”,所以孔子追求的是“贫”背后的“道”,是对自己所推崇价值的坚守。

相比起来,“富”指的应该也不是有钱,而是被认可。无骄的背后依然是不忘初心,当然了,对于孔子的儒家来说,初心就是“复礼”了。

时刻以一种审慎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对待自己,是我从中学所到的。

论语03 - 学而 - 管理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在孔子时代已经不是大国,大体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有立足之地。敬,指的是头顶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做事认真;信,指的是守信,如果要言出必践,那就不要乱说话。节用,不铺张;爱人,关爱他人。使民以时,要让人民得到充分的休息。

如果一个领导者认真、守信、节俭、关爱他人、给手下安排合理的工作节奏……呵呵,怕不是就是脑嗨。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敬畏死者,人民就老实了。怎么就老实了呢?成天想着革命、想着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人民怎么可能老实?只有敬畏传统,效祖宗之法,才能让民众老实啊!我认为儒家其实渗透着保守主义的底色。再进一步,只有“慎终追远”,才能体现出“传承”,有了“传承”,才是有“名”,名正才能言顺,人民才会服膺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什么不放在家庭篇?因为这是“孝”的溢出。可以参看上一条。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句的解释存在分歧。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放掉分歧的部分不看,掐头去尾地读,“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主要提出了“礼”“和”之变。前一半说的是,“礼”作为一种手段,需要达成的目的之一是“和”;而后一半强调的是“和”不是唯一的目的,不能为了“和”而放弃“礼”,也就是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暗黑一点说,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和谐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致,一致要求泯灭个体的差异性,而“礼”,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规训。以当今的视角来看,还应不应该“和为贵”呢?

论语02 - 学而 - 关系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习篇我们分析了第一小句,后两小句我归类在了关系篇。“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想想当年的交通条件,不知道多远算远,如果能从远方来看望自己,当然应该感到快乐!然而,为什么朋友从远方来呢?路过吗?还是专程而来?如果是专程而来,又是为了什么呢?至少说明了自己在朋友心目中很有分量,值得从“远方”来拜访,得到了这样的认可,怎么能不快乐!我又有多少会“从远方来”的朋友呢?我又愿意到“远方”的哪位朋友那做客呢?

我们来看最后这一小句:“人不知而不愠”。法语里有一个词叫s’entrendre,这里的动词entendre的意思是“听”,前面的s‘意味着互相,连在一起的字面意思是“互相倾听”,在实际的用法里讲的是两个人的关系,on s’entend bien表示我们关系很好。这告诉我们维护两个人的关系在于两个人的表达和倾听。这一小句里我认为最关键的词不是“不愠”,“不愠”只是一个结果,关键的词是“不知”,“不知”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要知道对方可能对自己产生误解,尽量做好自己的表达,让别人理解,而不是用愠怒来拒绝沟通。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与(欤)!”

孝——犯上——作乱。这三个词恐怕要反过来看。孔子看到了“礼崩乐坏”,看到的是处处有人在“作乱”,而“作乱”的最明显形式,莫过于“犯上”,也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而在他看来,维护这个等级秩序的最小单元就是“孝”。

我感觉在儒家的伦理里,“父母家长”、“君王”和“天”总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

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我们要打破这种至上而下的秩序,追求个体的自由,可能也得从改变“孝”的观念开始。分得清什么是真的“孝”,什么是“愚孝”,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事。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反面不是“直性子”,而是真诚。而什么是真诚,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自认为大体是个真诚的人,恐怕别人却觉得我不会做人……怎么办呢?到底是做讨别人喜欢的人还是讨自己喜欢的人呢?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总是时常反省自己,可是仔细一看,心里装得全是别人。“与人谋”、“与朋友交”,“传”也是省略了主语“老师”。可是话说回来,“忠”、“信”、“习”,到底是求对方的认可,还是问心无愧呢?就拿“忠”说,“愚忠”也可以问心无愧,但这是忠吗?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和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极为相似。“己知”和“知人”都十分重要。为什么更害怕不知人呢?不知人,就会对别人产生误解,基于偏见和误解进行的攻击除了发泄情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喷子。所以要不断追问,对方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对方想要说明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什么?这就是沟通里的“倾听”啊,倾听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断地追问和理解。

那为什么“不患人之不己知呢”?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刚讲两句话就说到自己的身上。试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为中心,不断深入讨论,该有多好呀。

论语01 - 学而 - 学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第一句讲的就是学习。“学而时习之”,学习要时常练习,当然了,这有什么稀奇,可是我们常常做不到,我们以为读了、听了、知道了就是学到了,其实差得很远。每次重读《论语》第一句,我都能感觉到夫子的会心一笑——又回来啦?

然而更有趣的在后半句“不亦说(悦)乎”,学习,时常复习,而感到快乐,而非枯燥乏味,这反映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学习的对象要足够有趣有料,能够让人常学常新,另一个就是练习的过程中能让人体会到自己的提升。有了这两点,就能“悦”了吧~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做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关爱兄弟,严谨诚信,博爱,亲近仁德的人。“行有余力”很有意思,给我一种感觉,那个时候大家都想“学文”,学了文就能飞黄腾达,所以忘了「文」背后的道德底色,最后学到的也只是「空文」。孔子教授的是回到初心,只有这些行有余力了,可能才能真正学懂「文」吧。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同上。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吃不为了吃饱,住不为了住得安稳,那吃和住为了什么?我觉得很怪,我倾向于理解为“无求食饱,无求居安”,也就是说,吃饱住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条: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做事要勤快;说话要谨慎;要找一个好老师匡正自己。做到这三点,就算“好学”了。

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和“好学”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妨借由第一章来理解。“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一个动作,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敏于事”,勤联系,“慎于言”,谨慎地做出判断,“就有道而正”,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所以,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否坚守自己的“道”,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学习的态度问题了。

综上,端正态度,勤学肯练,谨慎判断,走正道,这是我理解的孔子学习之法。

《政治学通识》15 - 第八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政治学通识》笔记15#

#第八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为什么有些国家启动了民主转型而有的国家没有?

为什么启动民主转型的国家有的得到了民主巩固而另一些没有?

为什么有的国家民主崩溃了?

亨廷顿关于第三波民主化的5点原因:

  1. 威权政体合法化的削弱
  2. 长期经济增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教育水平和中产阶级成长的推动
  3. 天主教政治立场的转变
  4. 美苏外部政策的变化
  5. 滚雪球或示范效应

下面详细分析

# 一、经济

关于经济发展和民主的相关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富裕带来民主;另一种是富裕并不带来民主,但是民主在富裕的国家更容易存活。

# 二、阶级与社会结构

巴林顿·摩尔,民主发展的5个条件:

  1. 建立某种均势,避免王权或土地贵族畸轻畸重的局面出现
  2. 向形式适宜的农业商品经济过渡
  3. 削弱土地贵族
  4. 防止建立针对工农的地主资产阶级联盟
  5. 以革命的方法粉碎过去

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虚伪的?

支持:如果资产阶级民主不虚伪,那么无产阶级会联合起来剥削瓜分资产阶级。按照这个逻辑,资产阶级支持的是宪政和有限政府,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他们赚钱,但是对民主并没有过多的偏好。

反对:可是,非民主国家也很难恪守宪政,没有了宪政的保障,资产阶级赚钱还是不踏实。

所以(理论上说)资产阶级既不支持民主,又警惕威权,属于夹于两者之间。

工人阶级在早期民主化争取普选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开始说的“中产阶级”力量,近年来也受到青睐(亨廷顿)。

# 三、政治文化和宗教因素

比如,托克维尔提出的美国“乡镇精神”——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民众关心公共事务的政治文化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良好的公民文化和“社会资本”有利于民主转型和巩固。

疑问:

  1. 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何为因何为果?
  2. 政治文化是否真的有很强的政治效应?
  3. 政治文化是否是一成不变的?

# 四、国际因素

殖民统治、外国干预、文化扩散和国外示范效应

问题:结果很不确定,帮倒忙的也不少

# 五、转型过程中的政治行动者的行为(英雄造时势)

前四种解释都是偏决定论的,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着一种解释比较偏个体能动性。民主转型不能忽略人的作为。

丹尼沃克·拉斯托关于民主产生的背景条件和三个阶段:

  • 背景:民族统一
  • 准备阶段:存在长期的和难以解决的政治斗争,民主常常不是事先的设计,而是作为一种解决政治冲突的程序和制度而兴起的
  • 决策阶段:一系列政治力量进行互动,作出政治选择和达成妥协。政治家、军人和社会精英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 适应阶段:政治家和全体选民要习惯和适应民主的政治规则,不仅把民主作为一种竞争公职的制度,也作为解决冲突的制度。

亨廷顿也很重视政治精英的力量,他最关心以下三项关键的政治互动:“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互动,执政联盟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互动以及反对派阵营中的温和派和极端主义者之间的互动。”

问题:过于精英主义,忽略大众力量;过于经验主义,把少数研究普遍化;唯意志论忽略客观条件;短期化倾向……等等


这一节学完,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分析民主转型问题的复杂性,绝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不同的解释理论有不同的侧重,也有不同的指导方案。所有的分析都是事后的分析,没有一种理论能保证民主转型的成功和民主得到巩固。即便我们接受决定论的解释,也不要忽视观念改变能够带来的变化。面对「民主」,不哂笑,不觉得如临大敌,而是冷静分析,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