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脆弱的利维坦

霍布斯提出了一种对于人类社会原始状态的假设,那就是“所有人和所有人的战争”,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是因为好战而互相争斗,而是因为恐惧,恐惧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人类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而成立了国家,即给一个权力机器以至高无上的权力,然后所有人都服从于它。这个机器足够强大,使得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敌得过它,那么只要有一个人伤害了别人,权力机器就会倾轧他。由于这份对权力的敬畏,人和人之间得以和平相处。

霍布斯所假设的悲观情况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但是不妨将他视为一种思想实验。这是一种由人性之贪婪与卑劣出发,而构建国家概念的思想实验。我们姑且将这样的国家形式称为“利维坦式国家”。

不过,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对国家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原始状态中,每个人都首先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力量都是十分薄弱的,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联合成为群体,共同打猎,共同采集,有食物共同分享,有危险共同担当。“共同”这个词背后的概念就是社会契约,即我们达成了某种事前的约定。如果你埋伏我引诱猎物,那么打到猎物之后我们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来自个体之间约定,而对于违约者,共同体则要惩罚他。

这是卢梭对于国家诞生的一种假设,我们姑且将这样的国家形式称为“契约式国家”。

利维坦式国家的产生是因为对失去的恐惧,契约式国家的产生是对收获的向往。

利维坦式的国家里也有契约。那是每个人和这个权力机器的契约:你保我平安富足,我交出我的自由。我可以为了幸福,牺牲自由,牺牲权利,甚至牺牲别人。我可以遭受压迫,只要我能够有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毕竟这样比“所有人和所有人战争”的状态要好。

契约式的国家也有暴力。这个国家中的人也把实施暴力的权力交给了国家机器,但是国家机器必须依照个体和个体之间达成的契约而行动,它没有合法的权力压迫任何个体。这份契约来自于每个参与合作的个人,也由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来守护,暴力只惩戒违规者。而同时,暴力本身也受到契约的约束,在什么样的程度下应该使用怎样的暴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极端的暴力无法或可以得以使用。一切都在契约,也可称作法律,的规范之下。

在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时候,利维坦是无形的,没有人愿意放弃它的保护,而让自己所收获的东西遭受掠夺。虽然不同的人获益多少不同,但是多少都在获益,不公平的念头也会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冲淡——直到,这份增长走到尽头的时候。

不,是这份增长对于某一些人走到尽头,而却在另一些人那速度加倍的时候,这份个体与国家签订的契约就开始遭受挑战了。起初,他们不满,但是国家机器拥有所有暴力,它可以压制这些人。而利维坦对于个体的倾轧,就是这份合约彻底撕毁的时候——我的安全和稳定没有了。随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选择留在这份契约里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并不亚于在“所有人和所有人的战争”状态下所会经历的恐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退出这份契约。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退出,社会的混乱程度就会增加,而影响到更多既得利益者,那么国家机器只能继续倾轧这些不满的人……而与此同时,国家机器拥有的暴力也在逐渐减少。直到某一个程度消耗殆尽,人和人回到个体之间的战争状态之中。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而同样的情况如果出现在一个契约式的国家,那么意味着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契约需要修订。因为在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不满另一些人得到的更多,所以收获更多的人需要从自己的收获里拿出更多来维护这一份契约。这个时候这份契约的稳定性也遭受到挑战,因为对于未来的向往在破灭——因为前景凄凉,我们的合作并不能使我得到更多,反而我加入这份契约,要失去本来可以拥有的东西,那我为什么不退出这份契约?

所以,当经济下行,这两种国家建构的形式都面临挑战。利维坦式国家走向极权,契约式国家则走向无政府。但是,最终契约式的国家还是能够找到出路的,因为出路就来自于其形式本身,那就是商量,重新签订契约。而利维坦式的国家却很难找到出路,除非国家机器开始沟通,进入一种可被制衡的契约状态。

如果一个利维坦式的国家和契约式的国家发生战争,利维坦式的国家势必是更难动员力量的,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因为,利维坦式国家的基本假设是:你保我平安,我给你其他。而当我要赌上自己性命的时候,那么我必须要衡量自己这样值不值的——我已经交出了自由,还要交出自己的稳定生活吗?这不是我仅仅拥有的一切了吗?不,国家,我把所有的暴力授予了你,你应该保护我,而不是我保护你。

而契约式的国家则不然,每一个个体都在其中有一份力,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挂在这个共同体的存亡之上,为了保有自由,为了不进入一个利维坦式的恐怖循环之中,他们更愿意拿起手中的武器。

以上都只是一些推理,基于两种不同的国家构建形式,而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利维坦式的,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契约式的。这两种形式之间也可能形成微妙的互动,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之下,一个契约式的国家可能因为军事动员授予了过多的权力给军方而蜕变成利维坦式的恶兽;一个利维坦式的国家也可能恰恰相反,用给予民众更多权力和自由的方式来唤起他们参与保家卫国的热情。

关键问题还是,我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下,并且准备好为此付出什么。不过说到底,我希望我们付出的是努力,而不是代价

通胀焦虑

# 洞穴比喻

当我们在思考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是走出洞穴的人该不该回到洞穴去告诉下面的人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假象,其实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然后讨论很快就会流转到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真相,你看到的是不是另一种假象……

不妨换个视角,让我们想想这个走出洞穴的人是如何走出洞穴的?是他自己走出洞穴的吗?是别人引导他走出洞穴的吗?他走出洞穴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走出洞穴的过程作为一种比喻,它的本体就是求知,或者教育。

# 生命与生命力

尼采说: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生命力。生命力是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保持的那份无所畏惧的热忱。

# 通胀焦虑

  1. 钱失去了稳定的价值标的。今天的一个亿明天就可能不值一文。(卡内蒂)
  2. 即便是我们工资在涨,我们心理上依然难以接受商品价格的上涨。(齐美尔)
  3. 金钱成为了个体身份的标志,继而成为了个体价值的象征。通胀则意味着自身价值的贬值,让人失去对自己价值的稳定判断。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找到一个替罪羊——一个在身份地位上低于自己的群体,将这份由于自卑带来的怒火发泄在他们身上,在二十世纪,犹太人当了这个替罪羊。(卡内蒂)
  4. 通胀使得人们失去对于未来的预期能力,长期规划如镜花水月,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不稳定性也逐渐增加。如此也会造成社会整体的浮躁和动荡。(齐美尔)
  5. 通胀使得有现金的人身价降低,负债的人债务降低,一定程度上会重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重组可能会带来社会秩序的变化。(卡内蒂)
  6. 通胀更影响人们对于国家的信心,国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货币的稳定,当货币价值不稳定的时候,民众的怒火甚至可能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 超额盈利税

Superprofit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征收超额盈利税的概念其实是针对利润的差值征税。比如企业前年营利10亿,去年盈利15亿,利润增加是前一年的50%,这个税种旨在对这5亿征税。也就是对“分红”收税。尤其是针对垄断行业,比如能源和电信行业等等。

征税是否会造成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呢?未必。由于多余盈利要收税,企业不如不分红了,反而把这部分钱拿去投资,进行资产进一步增值。事实证明,在奥朗德执政的五年间,企业投资意愿反而提升了。但是这也有可能是短期现象,企业考虑到政局的变化,很可能奥朗德会下台,而下一任会解除这个税,他们就会通过投资的方式把红利先稳住,然后后面再派发,以此来避免课税。所以这种政策对于投资的长期刺激作用还有待观察。

但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企业为什么会盈利增加那么多?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吗?还是因为价格的上涨?如果是后者,那么意味着这部分是穷人的血汗进入了富人的荷包。所以需要通过再分配来校正。

# 懒汉经济学

约30%能够获得失业救济的人没有并得到失业救济。和新自由主义的拥护者想法不同的是,并不是有救济金高就会养很多懒汉,而失业救济恰恰是帮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关键环节,失业救济的缺位让失业者更容易陷入贫困的处境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多重折磨,很难重新找到工作。让失业者安心度过失业期是失业补助非常重要的功能。

经济与经世济用

(以下情况未注明的全部针对法国,文章来源为当日更新的Alernatives Economiques文章)

# 经济与经世济用

也许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当我们发现一个“商机”,也就是一个带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从试图成立一家盈利公司转变到成立一间非营利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我们反转想法,首选的选项是成立一家非营利组织,直到非营利组织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再考虑成立公司,世界是否会更好一点呢?

# 被遗忘的照护者

有很多人家里都有因病需要照顾的人,这些负责照顾他们的人(大多数是女性)如果还同时有一份全职工作,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会非常艰难。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他们呢?除去给他们请假的机会,也需要在这个假期期间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让专业的照护团队来照顾这些病人,而同时又必须把因此造成的经济负担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的努力。

# 环保城市

城市高楼相对于城郊的别墅更加环保。如何吸引想要离开城市或者已经离开城市的人回到城市呢?首先需要在城市住宅里创造人和人交流的空间,其次是要有绿色空间。于此同时,住宅的隔音效果也很重要,让居住在城市中也能享受乡村的宁静。

但是,高楼住宅更方便集约化管理,和乡村零散的住宅形成的象征意向完全相反。如何在高楼中居住仍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妄自菲薄,将自己变成螺丝钉或者隐形人,则是城市居民需要面对的问题了。

# 碳中和世界杯

显然是一个文字游戏,如果考虑到场馆建设,全球各地球迷坐飞机去看球,再加上其他排放……总量可能是卡塔尔官方公布的8倍。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再到世界杯,各种批评声音不断,一方面是与运动赛事无关,来自于举办国自身政策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赛事本身越来越不符合观念水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竞技体育本身的性别特征,对环境的影响、消费主义的集中体现等等。

新闻上又看到沙特要举办2027年冬季亚运会……就……唉。

# 一切都是商品,这样可以吗?

随着社会支持系统的逐渐复杂,很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让公民难以了解。电子化服务又使得人工服务难以触达。社会福利的获得门槛在无形中提高,而与此同时政府却自满于自己的“与时俱进”。但是,“经济学”无孔不入,政府放手的结果是商业的介入,通过付费让可能得到福利的人群得到福利成为一个产业。这说明,政府裁撤人员,但是不从人民的角度思考简化流程,如此政府开支的减少并没有进到人民的口袋,却是进入了填补政府空白的企业的口袋。

# 本地农业

战争带来的资源短缺,总是最穷的国家受的影响最大。但是,我们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哪个阶段,但是现在很多非洲国家正处在穷则变的阶段。由于战争影响了粮食供应,非洲国家必须要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这使得以前在他们饮食文化中被忽视的食物来源慢慢被重视起来,这些食物包括大豆,米,木薯,山药等等,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本地种植。这对于这些国家是一个机会,也对全世界有机农业从业者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试验本地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对于全球供应链(同时也意味着是全球污染链)的依赖。

核战之为可能

# 世界动物日

当我们在食肉的时候,我们在“食肉”而不是在“吃动物”,“”从动物的概念中被提取出来。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青蛙是保护动物,不能吃。大人让我吃的时候会说:这是。蛙,家养的。好像家养的动物,吃起来就没有那么有罪恶感了。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在狗肉上,一种论点认为系统性吃狗肉的地方吃的是饲养的“肉狗”,就和其他“家畜”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不断用语词构建一睹墙,在蛮荒的土地上划出一道“文明”的分界。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是我认为食肉是不好的,所以现在逐渐开始尝试量化素食,减少食肉的比重,并且开始注重自己食用的动物的养殖环境是否人道。)

# 目光

目光或者眼神可以构建最直接的联系,也可以对他人造成压力,优秀的表达者善用目光。但是目光未免太具杀伤力,所以我们还有语言。目光是眼与眼的对弈,语言是口耳之间的流转。从目光的对面来看待语言,或许能够让我们对于使用语言的方法有新的启发。

# 世界末日

如果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如果……

这些问题让我们追问到底哪些是我们的先天的本性,哪些是我们后天的习得。有没有什么东西既无法内省,又无法外求?如果世界消失,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业已消失的世界”?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现实生活之中总有种种限制,有阶级,有不平等,但是理念的世界却是无边无界的。投身到哲学思考之中能够让自己的思维驰骋于无边的宇宙。在观念的世界中,一个精英并不比一个底层更高级。

# 核战之为可能

核威慑不是一个互相保护安全的合约,而是一个暴露脆弱的合约,是枪指着头头顶着枪,每个人都把命放在对方手上的恐怖平衡。

使用核武的情况可以简单列为以下三种:

  1. 主动发动核攻击
  2. 意外触发核攻击
  3. 因误判形势而发动核攻击

认为不会有核战爆发的人将自己的论述基于如下五个条件:

  1. 对手在虚张声势。
  2. 即便得到发射核弹的指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3. 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前线军官故意或错误发射核弹。
  4. 对手不会感到自己受侮辱而选择动用核武。
  5. 危机控管完全能够控制现状。

事实上,现在仍然不把爆发核战争当作一回事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赌注全部压在了运气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抱着一颗冷静的头脑。古巴危机就证明,人类没有自取灭亡才是一次意外……

“不会用手机活该XX”

# 公共服务电子化

  1. 有一些人网络覆盖不到,或者没有电子设备,他们也有权利享有公共服务。说这些人不去使用网络,不去购买和学习使用手机电脑是不成立的。因为公共服务的属性就是必须能够无门槛触达公民,公共服务不是商品。也许,经济学的所谓定律说一切都是商品,但是社会契约和法律的意义就在于将一些 “商品” 变成不是商品,比如个体的生命和自由,再比如公共资源,又比如公共服务。
  2. 程序是会出错的。在没有人工服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程序错误造成的死局,使得原先很简单可以解决的问题,变得无法解决。比如,一个人应该收到失业救济,但是没有收到,可是系统显示他已经收到,这个时候诉诸人工。但是坐在电话另一端的人,他面对的也是一个系统,他看到的可能也是一切正常。

我们应该让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的服务成为便民的快速通道,而不是让传统的人工服务成为不便民的慢速通道;我们应该引导大家使用更加快捷方便的网上服务,而不是限制甚至驱逐不愿意使用网上服务的公民。这应该是公共服务的基本态度。

# 取暖

面对能源危机,欧洲的冬天取暖将面临重大考验。也许借这个机会可以重新思考取暖的方式。

首先是减少热量浪费,这就要求住房加装隔热层,隔热层效果明显,可以减少大量的能源耗散。

其次是改变取暖观念,从让空间暖和变成让人暖和。给人加热要比给环境假设消耗的能量少得多。两个值得借鉴的 low Tech(低科技)是我们的火炕和热水袋,由此可以联想到电热毯,暖宝宝,它们的逻辑都是在给人加热。

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办公桌可以变成电热桌,手放在上面不冷,然后桌下可以有另一个热源,桌边可以有保温的毯子垂到地上保证桌下空间的热量不耗散太快……总之,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另外,最近我完全被用废弃轮胎盖房子的想法洗脑,轮胎垒起来,再用水泥填起来盖的房子,据说保温效果拔群,冬暖夏凉。)

# 战争之王

土耳其在军火市场上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由于地缘的原因,土耳其生产大量中低端武器,比如无人机,卖给中东和非洲国家,价格可达美国装备的 1/5。国家的财政支持加上释放 “市场活力”、年轻人口比例高、海归工程师等等因素加总,使得土耳其在军火市场上地位近年来一路攀升。即使它们的军火生产也会被关键零件和原材料 “卡脖子”,长远来看,土耳其的军火生意会对其国家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