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04 - 学而 - 修行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采取杨逢彬老师的译法: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严;学习了,才不会固陋无知。以忠和信为自己的标准,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做错事了,不要怕改正。
君子是指什么?有很多说法,我不在乎,我认为“君子”就是孔夫子希望对方(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小人就是孔子不希望对方成为的那种人。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对方成为那种人,这取决于他的视角立场和道德标准。我们当然可以不以为意,但是这套伦理标准融入了我们的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之中,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底色,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和学习。
“无友不如己者”,在李零老师的版本里是“无友不知己者”。言之有理即可,我觉得没必要较真。
过则勿惮改大约是最难做到的了,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非常困难,我们总是习惯给自己找理由,总是觉得对方误会了自己——然后似乎责任就变成了别人的,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怒——不过,孔子可是在第一章就提醒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夫子的评价。场景是什么?是孔子跑到别的国家,总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做间谍工作吗?显然不是。
因为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会愿意吐露衷肠吧!
温和,不会动不动就义愤填膺,一言不合就开骂;善良,接受对方、用善意来揣测对方,不敌视别人;节俭,不摆排场,不让对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谦让,既然是讨教,那就别把自己当主角。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近于”,这给我们了一个行事的标准。什么样的承诺可以兑现?近于义的承诺;怎样的态度和容貌能够免于被羞辱?近于礼。至于什么是义,什么是礼,这又是各执一词的大难题了……不过不妨反过来想一想,那些容易兑现的承诺是否就接近于义呢?那些能够免于被侮辱的态度和容貌是不是就近于礼了呢?毕竟在不同的时代“礼”和“义”的标准不同,我们应该保守一个绝对的“礼义观”还是一个相对的“礼义观”呢?孔子恐怕是倾向于前者的,要不然就没必要“复礼”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在思考,孔子口中的“贫”和“富”,说的是谁?说的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孔子说“贫”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贫穷的底层人民,还是不得志的士大夫呢?
恐怕说的是士大夫,否则我很难想象孔子对着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说:你应该感到快乐!估计那哥们会一脚把他踢飞。
所以此处的“贫”,其实是布尔乔亚的“贫”,是知识分子内心的“贫”,所以孔子追求的是“贫”背后的“道”,是对自己所推崇价值的坚守。
相比起来,“富”指的应该也不是有钱,而是被认可。无骄的背后依然是不忘初心,当然了,对于孔子的儒家来说,初心就是“复礼”了。
时刻以一种审慎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对待自己,是我从中学所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