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17 - 公治长 - 三人行(中)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弟子做出了评价。我不是特别在乎这些评价,倒是比较在乎这三个人之间的共性那就是“不知其仁也”。从这句话反过来看,能在千乘之国当国防部长,算不上仁;在百乘之国当总理,算不上仁;在政府当一个智囊,算不上仁。

再接着往回看,孟武伯说的是“子路仁乎”,又问,“求也何如”,“赤也何如”。「又问」让我困惑,又问什么呢?又问一遍子路仁不仁吗?

我的猜测是,他把问题具体化了,他又接着问“子路有什么能力啊?能当何大任呀?”于是乎,孔子做出了和“不知也”不一样的回答。

他回答了孟武伯想要听的内容,也就是他们分别能当什么任,又同时强调:仁不仁,我不知道。

所以,我据此猜测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实际上是在向孟武伯表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是不能反推出他是不是“仁”的。仁是更高级的东西,不能这么简单的做出判断;同时,国君在选拔“仁”才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功利的那一面,而是他更加内在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孔子的这一点主张就和法家的“循名责实”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

5.9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来比较,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有不同的解释,如李零老师的断句,解释为“我同意你,你确实不如他”,经过杨逢彬老师的考据之后解释为“我和你都不如他”。但是抛开这个不谈,这句话的大意是明白的,这是在夸颜回。

所以,至于谁到底如不如他,我觉得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夸颜回什么——闻一以知十,这可比举一反三厉害多了。

反而对于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人深究一下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闻一知十”?到底该不该“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到底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闻的是什么而知的又是什么呢?通过“闻的一”,推出的“知的十”经得住逻辑推理、经得住事实检验吗?

我对这个说法保持谨慎的怀疑,我认为“闻一知十”是一个非常托大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这种能力属于归纳总结和类比应用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往往流于表面,流于“思维哲学”,流于鸡汤,什么都能搞出一套可以复用的底层原理。

我认为能做到“闻一之一”已属不易,切不要搞什么“闻一知十”。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天睡觉的宰予被痛骂。不过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因为白天睡觉才被骂,宰予一直是一个比较“反面”的角色,他在守丧是否要三年这个问题上也与孔子有过交锋。我认为白天睡觉没什么问题,实在是小题大作了……

至于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转变,也算是孔子痛的领悟。我们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那是我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别人要能把言和行分开来看待,这是不被坑的基本素养……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评价申枨。贪婪的人还讲什么刚毅呢?刚毅就是要能够不被利益诱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啊!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所听闻,还没有来得及去做,唯恐自己又所听闻。我就缺乏这种态度,什么都没干呢,唯恐自己没有所闻,生怕自己漏掉了重要的东西没听到,其实“行”才是最重要的啊!

说到底还是贪,学习也需要戒贪,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慢但是走得远。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既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孔文子,也是对谥号“文”做出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爱好学问,还不耻于问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

“下问”这个词不应该存在的,在现在的交流界面,应该是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业务范围,不存在什么高下才对。拿级别的观念来对话,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什么别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