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论语18 - 公治长 - 三人行(下)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産:公孫僑,字子産,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執政於鄭簡公、鄭定公時,達二十二年。其時,正晉、楚兩國争强,烽火四起之際。鄭國地處衝要,子産對外不卑不亢與兩强周旋,爲國家贏得尊敬和安全;對内整頓田制、軍賦,並鑄刑書以“救世”,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老百姓歌頌他道:“我有子弟,子産誨之;我有田疇,子産殖之。子産而死,誰其嗣之?”

孔子借由评价自产,又再一次丰富了君子的意涵——对待自己不马虎,对待君王尊敬,对待人民施恩惠,使用人力讲道义。

孔子看到今天劳动人民经受资本家的剥削应该很生气吧,现在的管理者反思一下自己行为检点吗?对待上司尊敬吗?对待员工有足够的恩惠吗?使用员工的时候讲武德吗?

恐怕……就能发现自己的“平庸之恶”了,“恶”就来自于那一句“我也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呀,别人都……”

诚然,社会的改变不能靠一个人,但是它恰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评价齐国大夫晏婴。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智)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蔡”指的是占卜用的大乌龟。臧文仲这哥们花大力气给大乌龟建房子,搞得郑重其事,这是聪明吗?小聪明罢了。

现在不也一样有很多取悦上级的政绩工程吗?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文多次被任命又任免,但是每次交接都恪尽职守,算得上是忠了,但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陈文子跑了好几家公司,觉得自己的上司都不是东西,算得上是清白了,但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

又是两个不是仁的案例,这次连“智”都不算。总结一下,就是仅仅是终于自己的工作,算不上智和仁;道德洁癖也算不上智和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常用的俗语,常常用来劝人不要过早的做决定——说得再直白点,其实就是让对方不要这么做……所以,我们常用的意思已经完全不是《论语》在这里说到的意思了。

这里说的是,不要想太多而妨碍了行动,适度的考虑就需要开始行动了,想得太多反而有反面效果。这里不得不cue一下37%法则了,意思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评价宁武子,这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邦无道”时候的“愚”。我们常规的理解大概是说他比较“会做人”吧,邦有道的时候就发挥才能,邦无道的时候就明哲保身。但是,也可能未必是这样哦:朱熹《集注》的一段話有助於我們瞭解甯武子的“愚不可及”:“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難險;凡其所處,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爲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明哲保身”的说法我们听起来太舒服了,但是这种态度真的值得我们推广吗?面对问题,逃避问题,保全自己,我不认为这是孔子会鼓励的做法,我宁愿相信朱熹的解释。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因此人们对他们的怨恨就少了。看了《伯夷列传》,不觉得《史记》里写他的故事能和这一章的内容有什么连结。但是念不念旧恶,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念旧恶和不念旧恶都能找到理由,关键是看怎样做对执政者更有利了。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里孔子借微生高的案例辨析“直(爽)”的概念,有人找他打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反而去邻居家借了打给他。据说(《庄子》)他还约定和女子在桥下见面,女子毁约,他就一直等到自己淹死。

这是直爽吗?这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