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不读译文

最近在读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或者《生存与命运》,或者《life and fate》,或者《vie et destin》。为何说的如此累赘,因为我确实是把这四个版本对照在一起阅读的。

起初我读的是理想国力冈翻译版的《生活与命运》,大概读了三分之一。那时候正好听了一期反派马后炮,主题是讲《搏击俱乐部》的结尾魔改事件。其中有一段触动到我。波米说到微信读书上的《1984》同一版本的电子书页数都在不断的变化,昨天还能看到的内容,今天打开就看不到了……我虽然不用微信读书,这种“动态删减”是否真的存在我也没有再做考证,但是这依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几年前我读过英文原版书,后来我放弃了,理由是我读书是为了得到书中的内容,阅读译本的好处是:

  1. 译者在极大概率上比我更懂这本书。
  2. 我对于原作的理解如果是60%,而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是80%,我对于译作的理解是80%,那最终我读译作可能理解的还是比直接阅读原作更多。
  3. 阅读译作的速度比阅读原作更快。

也就是说仅仅是从内容获取的角度上来说,读译作确实更加高效。不过,在当时我主要阅读的作品是偏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这一些偏知识普及性质的书籍。

当然,在这三点中我没有考虑到删减的情况。不过平心而论,少部分删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特别影响作者核心意图的传达,比如《未来简史》的原版中有一些篇幅讲到了中国,其历史评价可能和我们所学不符,据当时我观察,这些段落是整个被删掉的,但是其实中国也只是作为作者的例证之一出现,取消掉这一部分并不构成对于整本书立意的影响,所以读译文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我阅读内容的变化和阅读目标的变化,这三点越来越立不住了。

我现在阅读的种类里,会摆在“商业”“经管”“成功学”书架上的比例越来越少(我不讳言我是从这些书开始进入阅读的,我也不诋毁这些书,只是我的阅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我现在阅读的口味更片中文学、哲学和历史,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

以文学为例,翻译毋宁与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很多在一种语言中的精妙之处,往往很难在另一个语言里找到相对应的感觉,而如果直译下来则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找到一个巧妙的方法来对应,则又完全依赖于翻译家自己的文笔,读到最后,我们究竟是在读原作者的作品,还是翻译家的作品呢?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同一个作品呢?

翻译讲求“信达雅”,“信”是最基本的,但是“信”只能够传递信息,“达”是传递信息的效率,而“雅”则往往重构了信息,而只把握一个内核,这个内核还是译者所领悟的内核。那么,对于一个作品最直接的认知,可能还是要从它的原文入手。

诚然,读原文,无论是法语的原文还是英语的原文,对我而言都有不小的障碍。初步测算,我阅读法语的速度不及阅读中文的三分之一。而且理解的内容恐怕也不及中文的三分之一。以我现在的阅读水平,那是远远比不上读译文的。

但是,我不会永远这么差。单词不会就查,查一次,两次,十次,一百次,总有记住的那一天。一开始当然会比较慢,但是只要逐步努力,在字典的帮助下,慢慢跨过这个坎儿,我的英文和法语阅读理解能力总有一天能够接近中文的阅读理解水平。也许要花三年五年,但是只要这几年的光景过去,等待我的将是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强迫自己不去读译文,而尽量去找原文来读。我给自己定的规则如下:

  1. 中国人写的中文书,就在平台上读中文的。
  2. 英语世界的作者的作品,如果能找到英文版,就读英文的。
  3. 非英语世界的作者的作品,如果有法语翻译的,首选法语翻译的版本,如果没有法语版本,就读英语版本,如果只能找到中文版本——那我要考虑一下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读,毕竟书那么多……
  4. 有特例可以特别对待:比如日韩的作品,或许可以读中文翻译的。

接下来的阅读肯定会放慢很多,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路线是正确的。尤其是在“简中世界”越来越限缩的今天,我需要尽早脱离对于会被监管的平台,和充满审查的语言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