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我的四位网友——致2020
Bruce说他把我当朋友,我说我把他当网友。他估计不高兴了。
我很不会说话,是的,我真的很不会说话,总是会得罪人,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故意的。我能好好说话吗?恐怕也行,可是能好好说的话,又何必要说。
2020年,就用我和四个网友的相知相识来总结吧,只是不知道这一篇写下来,是否会得罪他们,大不了就是一拍两散吧。网络一线牵,考验缘分的时候到了。
@Bruce
Bruce说他觉得自己有时挺虚伪的,我倒觉得他挺拧巴的。码完了《史记》的笔记,还特地找马想老师要了一个称号——“历史领域笔记达人”。现在这就是他在我微信上的备注。
除了每天非要写那些其实也没多少营养的留言,他还爱推荐书,仔细读读推荐词吧,也没多少硬核的东西,都是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
最早他加了我,经常把我的笔记在我的微信上转发给我,然后评价一两句,一般都是夸我的话。我心想,这小迷弟还挺喜欢我写的东西!
后来发现其实人家是大哥哥。
一开始我还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我的社交圈基本上没有什么生人,但是和他聊天竟然感觉还挺自然的。我一点也觉察不到他口中自己的“虚伪”,可能他太虚伪了,虚伪到完全把我骗进去了?
他很厉害,很多问题看得清楚也看得开,读书给人的感觉也是心无旁骛,比我强很多。
我和他说话常常没好气,不知道他是不是被我激怒过,但是手机屏幕上的他还算比较温润没脾气,可以容我在言语上放肆。
当然,我觉得他知道我的意思,知道我不是坏心眼,我觉得他也知道我知道。朋友或许就是这样,互相知道对方知道……
不,我还是坚持他不是我的朋友,而只是我的网友。
网友不是什么坏词,不要把它污名化,在我心目中,网友就像笔友一样神圣。 通过网络我们相知相识,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把我们联系到一起,这不是现实中两人相遇那种命运的安排,而是互相寻找到的对方。而反观现在我们微信里的“朋友”,有几个称得上是“友”呢?
@Frank Liu
两个多月前,我搭建了自己的网站vinchent.xyz,并发起了另外一项活动——邮件联系。
偶尔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希望加我微信,尤其是423读书节的那段时间,有读者,有领读人。其实我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加我,我也强烈怀疑他们有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加我。
所以之后每次遇到这种消息“我是XX群里的XXX,想加你为好友。”我都会回复一句“请问为什么要加我”。很多添加的消息就没有回音了,可见是受到了我的冒犯,虽然我也不知道冒犯到了哪里。
我是不会没有任何原因去加一个人的,如果是我喜欢或者仰慕的人,我更会战战兢兢地想好自己要表达的仰慕之词,然后才会去加他——不过我还没有这么做过。至于为什么,暂时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我对于微信这种即时通讯感到了一点抵触,因为在微信上我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而更为传统的信件或邮件则不一样,它不需要即时反馈,相反,需要一些完整的句子和段落,需要构思好自己想要说什么。
很惊喜,在我发出和我邮件联系的号召之后,Frank Liu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之前经常给我点赞,也偶尔给我留言。我们现在基本保持一周一来回的交流节奏,讨论的东西也很丰富有趣。
他还是一个学生,比我小的岁数大概和我比Bruce小的岁数差不多,我严重怀疑他把我当成了一个“低配人生导师”,经常整一些「天问」来问我,我也是尽力回复。
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知识付费”或者“知识服务”这类话题,尤其是涉及得到和看理想的对比。众所周知,这一年我没少批评得到,但是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又时常站在理解和同情得到的角度进行论述。
事实上,我对于得到的感情就是单纯而热烈的,爱得热烈、恨得热烈,Bruce说我太用情了,我觉得也是。但是没有关系,也许有人会误解,在看到了一点我对于得到的批评之后,就马上站队,说:你看看得到就是不行了吧!我也觉得!
那是误解了我对于得到的感情,我相信真正阅读我的文字的人不会觉得我对于得到抱有任何恶意,我也不像其他有的用户那样总爱写一些标题党文章引爆一些话题,我只是摆出一份热忱的心。对于得到,对于看理想,也对于找我聊天的Frank Liu。
希望和我的邮件交流没有影响他的期末考试,也祝愿他新的一年学业顺利。
@裴鹏程
裴老师不希望我叫他老师,我们是同龄人,可我还是叫他老师,就当是调侃他吧。
裴老师会很认真的回答我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前一阵我问他关于读历史类书籍该读新书还是老书,他给我的回答完全够得上一节课程加餐的水准,这才能享受到有一个“得到老师”作为朋友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还是很羡慕跟很多老师都有私交的朱磊同学的。
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我不太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我该把他当作“资源”吗?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可是在他给我认真写下回复的时候,这个问题被拍到了我的脸上。
我走了捷径,拥有了“特权”,我本应该向多数人一样,在知识城邦给他留言,问他一个问题,然后或许收获答复,或许石沉大海。但是我现在有了他的微信,我可以直接问他,而他也就真的认真回复我了。
我凭什么拥有这样的特权?我有一天会不会失去这样的特权?为了不失去这份特权,我是不是因此要努力经营和维护这段关系。
我确实努力经营和维护这段关系,但是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我努力的让裴老师只是成为我的一个普通朋友,而不是人脉和资源。事实上,我想如果我向他提出想要加其他的得到老师为好友,他也不会拒绝,但是我没有。
这就是我上文按下不表的问题。我私心特别喜欢陈章鱼老师,非常崇拜他工科出身然后主理“章鱼读书”公众号,然后成为听书作者的经历;我也很喜欢真真老师,她的听书总有一种特殊的文字魅力;我也很崇拜贾行家老师,这就不必多说了,贾老师可是点名表扬过我很多次了。
可是我真的要把他们拉进我的朋友圈吗?我真的要和他们这样无间地交流吗?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而我可能和他们就是一步之遥。
可我最终还是没有迈出这一步,我也不会迈出这一步,除非命运让我们在其他的场合相遇,我想好好做一个读者,做一个在课程下面留言的人,既然通过文字而仰慕他/她,那就同样用文字来回馈和报答。我想这就是存在于作者和读者间最好的关系。
另外,当我把话题引向这里的时候,裴老师从我的文字里消失了,是的,他不再是一个讨论中的主角,而褪化成了一跟引线,导引向了其他人和其他的话题,这就是对友谊的滥用。任何一份感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任何一种利用都使友谊不配称之为友谊。
希望我和裴老师能继续维持简单又纯粹的网友关系。
@程陌
其实和程陌聊得不多,但是对他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经是“每天刷本书”背后的那个人,他也是通过读书节的那个群加的我,当时是为了送我一本书,因为我在知识城邦底下的留言互动。
在我被顾衡老师和他的粉丝怼得很难受的那天,他加了我,鼓励和支持了我。这份感情我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忘。
之后我们聊了一些关于生活和工作的话题,还有我对于刘苏里老师在得到开的讲座的建议以及blabla
后来六月一天的早晨(国内的下午),他给我发消息说:“哈哈哈哈我离职了”
大概就冲这一条消息,我认定他应该也把我当作朋友了。我想这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在疫情的阴影还笼罩国内的天空的时候,应该没有人太多人会主动离职,那这份离职背后附带的重量,就可想而知。当时我还挺替他担心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安慰别人的人,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鼓励到他支持到他,但是当后来我听他说重新找到了工作之后,确实松了一口气。
之后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想起他,时常问候一句,问问他最近又在卖什么书。
之前他卖《哲学的故事》,我第一时间找来读了,没有读完。没有读完的原因是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我不忍心一下子读完,我希望它能一直陪伴我阅读哲学的历程。
在读书节的时候,刷书君领读的书是《说吧,记忆》。我记得我在他的零度稿下面问他:完全不了解纳博科夫是谁,可以读这本书吗?他说可以,而且这本书或许是一个好的入门。
那么就读吧~
我的2020从记忆中结束,2021也将从《记忆》中出发。
感谢今年陪伴我的网友们,希望你们没有被我拙劣的文字伤害,希望明年我们还是网友……以及早日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