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启蒙运动经典

《谈谈方法》——方法,不止方法

# 说明

笛卡尔的这本小书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

  1.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2. 笛卡尔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
  3. 从这种方法里引导出来的几项行为守则
  4. 笛卡尔证明神存在,证明人的灵魂存在的那些理由
  5. 他研究过的一些自然哲学的问题
  6. 他对自然研究发展的看法和写这本书的理由

我也采取逐章分析的方式来写这一篇笔记。

# 第一部分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 一 理性之平等

笛卡尔从分析人的理性和良知出发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他认为“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是人人均等的。

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仔细品品,我们的理性真的是人人均等的吗?会不会有的人更理性一点有的人更不理性一点呢?我不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不太了解现在的科学对人的理性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但是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如果我们面向自己,我们是否承认自己拥有理性(当然了,这可能又涉及到了自我意识的话题,如果这么延伸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我想我们常常是承认的。

笛卡尔之所以从这个话题引发出去,恰恰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理性的审视——他希望我们在内心告诉自己:“对啊,我是有理性的,我们都是有理性的!”

这有什么稀奇的?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可能还真的不那么显而易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观念体系下是忽视淡化理性的,当时的话语权被基督教经院哲学所掌握。

经院哲学玩弄的是逻辑游戏,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那一套,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怎么用,经院哲学从一些看似“毋庸置疑”的前提出发,经由三段论的推理,推出一套结论来,但是从来不必面对前提的真伪和推理的意义。在商务印书馆版本的《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前言部分,王太庆总结道“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这不妨让我想一想,我们现在面临的言论环境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环境,是不是有一些前提,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毋庸置疑”的前提又推导出了多少经不住考量的结论呢?

“针尖上能站几只天使”不只是一句嘲讽经院哲学的笑谈,它更应该用来自我警醒。

## 二 笛卡尔谈学习

接下来笛卡尔开始讨论他对于各门学问的看法。

在他研读了各种学问之后,他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在一个宗教思想制霸的时代,提出这样的看法无疑是颠覆性的,这里的学说是否也包涵神学呢?

可是旅行过久就会对乡土生疏,对古代的事情过分好奇每每会对现代的事情茫然无知。何况寓言使人想入非非,把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想成可能。就连最忠实的史书,如果不歪曲、不夸张史实以求动听,至少总要略去细枝末节,因而不能尽如原貌;如果以此为榜样亦步亦趋,每每会同传奇里的侠客一样陷于浮夸,想出来的计划每每会无法实现。

学得越多,笛卡尔越是对学到的内容表示怀疑。可是这种怀疑是否是有效的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掌握,所有的细节都呈现,这种取舍是我们必须要经由的过程。同时,这种取舍也势必使我们离真相,全部的真相,更远。我想这是笛卡尔想要借由此说明的问题。

关于哲学我只能说一句话: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所以我不敢希望自己在哲学上的遭遇比别人好;我考虑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都有博学的人支持,而正确的看法却只能有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笛卡尔的怀疑观的第二个来源,在我看来就值得讨论了,他认为存在决定的终极真理,“正确的看法只能有一种”。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更相对主义一些,我认为不存在“正确的看法”,只要我们观察了,就会存在视角,即便是我们把所有的视角均匀的呈现,也不可能达到对一件事情的“唯一正确的看法”,因为往往“对事件的看法”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不能少了对于讨论它产生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如此下来,深究下去可说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总是得在某一个地方打住,在“部分正确的结论”下打住,所以这些结论一定是各执一词的。

最后,笛卡尔说了他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于是趁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取得教益。

这或许能够给我们启发,获得真知不仅要通过书本,更要走到世界中去。这种务实的方式在当时可能也是完全和经院哲学所倡导的那一套完全相反,令人耳目一新的。


# 第二部分 笛卡尔方法的主要规则

## 一 拼凑的次品

在第二部分的开篇,笛卡尔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察:“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他由此观察出发,发现个道理似乎在很多问题上都能得到验证(也就是说,这个命题似乎可以从归纳的方式得出)。

最终他希望用这条前提证明的是:“既然是多数人的分歧意见逐渐拼凑堆砌而成的,那就不能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的简单推理那样接近真理。

这为他接下来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推导自己的形而上学建立基础。

但是这个基础建立的过程,在我看来似乎有点牵强。很难说多数人的分歧意见拼凑堆砌而成的道理,就一定不如一个有良知人对于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做出的简单推理。

这条三段式的推理弱点就在它的前提,前提中的弱点是“完美”,“完美”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这使得这条推理成立但无意义,因为无法证伪。

不过,我仍然希望退一步来理解笛卡尔究竟缘何发此推理。我认为他实际想批评的是那种不经自己思考,只是接受被灌输的结论的态度。他再一次试图强调个体理性的意义和价值,他希望读者能够和他一起,“正本清源”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而不要被歪理邪说蛊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笛卡尔在做的工作属于一种祛魅

## 二 保守的笛卡尔

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笛卡尔强调了自己的保守和务实。此处的保守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他并没有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颠覆什么既有的框架,他只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试图通过自己的理性,推导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的打算只不过是力求改造我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基地上从事建筑。

《星际信使》——科学,不止科学

# 阅读感悟

##

纪念碑刻在沉默中证明着您高贵祖先们永恒的荣耀,而您伟大的德行,正如古代英雄就足以将其不朽分与这些星星。的确,无人能质疑您不仅将迎来,而且还会大大超越您美好统治开始时最高的期待,所以您不仅会超越其他君主同龄人,还会超越自我,您每天都在超越自我,变得更伟大。——《星际信使》

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世界下的伽利略应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是基督教的教徒,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家。所以他需要调和自己和上帝的关系、自己和科学发现的关系,自己和上帝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系。反观当下的科学研究者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境,他们需要考虑的关系只会更多。

以上的段落是否能作为伽利略跪舔世俗权威的例证呢?我对此采取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科学应当独立于世俗权威,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伽利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毕竟他没有遭受其他科学家遭受的那种酷刑或处死。

我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关键不是在于颠覆政治秩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科学理论能够更大程度地受到关注、尊重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伽利略是成功的。

关于伽利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问题,我将借由另一本参考读物《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来做更多的延伸。

##

展望未来,我们会充分认识到,在历经暴力、风雨,或久远年代之后,所有人类纪念碑终将消亡,可人类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不朽的符号,连贪婪的时间和嫉妒的死神都无法夺走。——《星际信使》

纵观这本小册子,其实可以当作是一篇比较古早的论文,除了参考文献,基本上该有的内容也都有了。不过这一点缺憾也怪不了他,因为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前人可以引用。

我看过的科学论文不多,文字优美的几乎没有,但是伽利略的文字还没有被“科学写作”的桎梏给框住,他的文笔中时常透露出那种兴奋和对科学的激情,这份感情跃然纸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错过。

##

《星际信使》作为一篇论文,记录的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空所得到的几个新发现,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

  • 月亮的表面不是平的。他通过月亮表面的明暗变化推知月球表面也有高山峡谷,就像地球一样。
  • 木星周围有四个卫星围绕。

首先,他使用望远镜来观察,就背离了从亚里士多德那借用过来的“基于通过不借助工具的感官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推断”的方法论。

第一条发现撼动了当事人们对于天宇的完美想象,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解释体系中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

而正值“日心说”和“地心说”交战的期间,这第二条发现说明,木星的周围也有像月亮一样的卫星围绕。这个发现至少说明不是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就算木星是绕着地球转的,木星也有属于自己的像月亮一样的卫星。这种结构是没有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中考虑到的。

可以说《星际信使》的出现,成为了撼动“地心说”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强大在于他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你不信?那你就自己看,如果你看到了一样的现象,那你就必须要对此有所回应,如果原有的解释框架无法对新的发现做出回应,那只能说明原来的解释框架是有问题的。

在《星际信使》的发现被出版之后,遭遇了很多抨击。首要原因就是当时别人没有这么高精度的望远镜;其次,当科学家们用伽利略的望远镜观察的时候,他们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认为是伽利略对自己的望远镜做了手脚;但是,随着更多的观测证明了伽利略的发现,他们不得不正视眼前的怪象。

##

科学会让谣言不攻自破吗?不会。

我们从伽利略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即便是有了过硬的证据,依然不能扭转人们的思维,他对于“日心说”的支持让他遭受了牢狱之灾,虽然他的经历要比布鲁诺强得多,但是这依然表现出传统思维的韧性。

科学发现如何能够重塑人们的观念?他需要科学家们的传播,需要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叙事手段,就好像伽利略在《星际信使》这本小册子里使用的方式。


# 导读笔记

在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科学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出现是受到这段时间的科学革命所推动的,所以第一个单元选读的书籍都是17世纪科学和理性萌芽时期的作品。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就是代表作之一。

徐贲老师导读《星际信使》的重点集中在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 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而望远镜的发明,不仅可以让人类看到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用观察的结果来代替之前因没办法观察宇宙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和谎言。

新工具的发明,把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了经验世界,人的知识也从猜测想象转变为经验科学,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1.工具的意义|伽利略《星际信使》1》

## 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17世纪,科学自身还没有办法摆脱来自政治(当时是宗教政治)权力的限制。

伽利略——屈从代替了自由。(存疑?)

科学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科学家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生活在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必须时时应付控制他们知识活动的权力,并与各种制度限制小心周旋。 ——《2.挺不起腰杆的科学家|伽利略《星际信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