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读书

《翅鬼》读后

《翅鬼》整体突出的应该还是情节的设计,而不强于文字、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属于比较好读的小说,故事讲得比较清楚明白,中间几度情节上的反转,非常有电影感。这是我读的双雪涛的第一本书,也理解了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受到影视化的追捧。

整体阅读下来的体验有点武侠感,尤其是其中打斗的细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感觉是奔着侠的方向去的。但是和传统的武侠相比,他的设定明显是脱离现实的,但是也没有像《魔戒》《沙丘》这样的作品去营造一个复杂的世界,而只是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添加了一个要素——翅膀。而政治上的设定则是放在了王权国家。

从我的阅读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里试图去探讨一些经典的电影哲学的问题。首先是面对“异类”的态度,这个话题反复地出现在各种“变种人”和超英系列电影中。

其次是关于统治,不同的国王有不同的统治方式,比如老国王将翅鬼囚禁,新国王借由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利用翅鬼,翅鬼将军萧朗和翅鬼们的约法三章,等等。到底哪一种方式是好的方式呢?作品中的“我”的态度也是困惑和迷惘的,他做到最好的也只是意识到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

第三,作品也试图处理关于牺牲的经典问题:牺牲成就了什么呢?

最后一章有一个小小的反转,带我们一下回到现实,探讨了关于历史叙事的问题。历史怎样被修改,怎样被重新刻画。

整体读下来能体会到作者关心和试图探讨的问题,也把这些问题比较成功地包装在了一个情节紧张的故事之中,就这个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带劲的。所以我在初读完之后打了4星。

但是,经过我几番回味,又改成了三星。原因是这部作品还是不太成熟,就很多问题的处理还是过于简单化。《翅鬼》的整体设定和《进击的巨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进击的巨人》无论在哲学问题探讨的深入程度和人物刻画的细致程度都远超《翅鬼》。相比之下,《翅鬼》在各方面还是完成地太草率。比如翅鬼们内部的统一是怎么轻易做到的?雪国人国王和翅鬼将军的博弈过程也显得过于简单。整个故事是萧朗一个人狂开buff,一步一步几乎全部在算计之中,没有遭遇真正的挑战和阻碍,读起来虽然很爽,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转,情节的推进全部是靠引入新的人物和场景。更不用说单薄到无法说服人的爱情线……

不过除此总总,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也是一部值得拿来做影视化改编的作品,想象一下,应该很帅。

阅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拿不上台面的私人感受,那就是对于一部小说的批评。以前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全盘接受下来,没有去质疑作品的能力,而这次阅读体验却调动起了我对于小说内容设定和呈现方式的质疑。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V for Vendetta》一篇前言的试译

上一篇里聊了聊阅读《V For Vendetta》这部漫画时的感受,今天则试图翻译一下这部漫画的画师David Lloyd写的前言。打开这本漫画最先读到的就是这一篇前言,当时读完真是感觉拍案叫绝。


几天前的晚上,我在回家路上走进了一家酒吧,点了一杯吉尼斯黑啤。

不用看表也知道是八点左右,因为那天是周二,而且酒吧里的电视里正传来《东区人》最新一集的声音。这是一部关于一个衰老又略带神秘的伦敦街区里普通中产日常生活的肥皂剧,轻松又愉快

我坐在一个小隔间里,随手从旁边座位上拿起了一份不知道谁丢那儿的报纸。这份报纸我看过,没啥新闻。我放下报纸,打算挪到吧台那坐着。

那天酒吧人不多。我能听见远处电视里的嗡嗡声,越过人们的闲聊和斯诺克的哒哒响,传入我的耳朵。

在《东区人》之后放的是《搅笑监狱》,一个重播的情景喜剧,关于维多利亚时期一个犯人在毫无压迫乃至于有点舒适宜人的监狱里的故事。监狱略显衰老,但故事轻松又愉快

就在这个时候,吧台后面倒置的酒瓶龙头里正在一滴滴地漏着酒,几乎无法察觉。我看着威士忌和伏特加慢慢在龙头上汇聚,然后无声地滴落。

我喝完了眼前的这杯黑啤,抬头时酒保精准地捕捉到我的目光,“再来一杯黑啤?”没等我答话,他就已经拿走杯子给我续上了。我点了点头。

酒保的妻子来了,帮衬着他应付我们这些顾客。

八点半,《搅笑监狱》后面放的是《体育一问》,一个电视小问答。一些看起来轻松又愉快的体育明星回答关于另外一些体育明星的八卦问题,这些人大多也都轻松又愉快

整个酒吧被幽默的气氛填满。

我想:“我得告诉酒保酒龙头漏水的事儿。”

《体育一问》之后放的是《九点档新闻》,或者说,《体育一问》之后30秒放的是那玩意儿,因为电视立刻被关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又愉快的流行歌。

我望向酒保,“再来半杯就行”,我说。

他给我接酒的时候我正经八百地问他为什么要关掉电视,他指着吧台那头一个在忙活的姐们说道:“别问我,问那谁的老婆去”,态度简直轻松又愉快

滴水的龙头已经不再能提起我的兴趣了。

我喝完了最后这半杯酒,然后离开。我几乎确定这一晚上电视都歇着了,因为《九点档新闻》之后会放《巴西来的男孩》,这电影里可没几个轻松又愉快的人物。那是一个关于一群纳粹分子想要创造94个希特勒克隆人的故事。

同样,在《V字仇杀队》里也没有多少轻松又愉快的人物,而这本漫画,恰恰是给那些不会关掉九点档新闻的人们准备的。

David Lloyd 1990年1月14日

Vinchent翻译

V for Vendetta 读后无剧透

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法语漫画版的《V for Vendetta》(V字仇杀队)。高中的时候看过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看了不止一遍,也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说是对于暴政和安那其(无政府主义)有了最初的想象。

没想到这次读漫画版的时候发现电影的豆瓣词条已经被删,中译漫画版的评论也已经关掉,似乎V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谈论的话题,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借着其他的词条在发,但仍给人一种悲凉孤寂之感。

为什么删呢?这个问题也是在问为什么要让人停止讨论一个话题,无非是两种可能:要么是真相,要么是误解。无论是真相还是误解,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还是直接闭嘴了的好。

而常常吊诡的是:封杀掉话题的人,他自己或许都搞不清楚这究竟是真相还是误解,但无论如何后果都很严重,所以也是封了了事。

而至于封杀之后,诋毁者会跳出来说:看!这就是真相,你们不敢面对的真相,所以才选择封杀!而维护者则会说:本来好好的,都被你们这些好事之徒越描越黑,还是大家都安静点的好,省得被这些别有用心之人扰乱视听,散播谣言。

究竟该不该禁止讨论呢?说到底是一个价值取舍,而价值的高低对错,往往也得依靠这份价值对事实的影响而加以衡量,而衡量的标准却又触及更本质的价值,所以问题是几乎可以无休止的讨论下去的……吗?当然了,当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并且应该一直讨论下去的时候,已经接受了一个价值的前设——我们对于问题的不断深入讨论是正确的。那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个条件呢?那必然就得在某一个地方停止——再深入讨论下去就错误了。

而我既然还没有打住,那就说明已经选择了立场。


《V》的文本非常精彩,主角V的文学涵养和政府官员角色的粗鄙低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写出不同层次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驾驭一种说话方式非常简单——那可以是我们自己最习惯的表达方式,但是要驾驭不同的说话方式则需要深得多的语言功底。《V》的很多段落完全可以和其他文学作品比肩。

在文学性之外,更加让我感到惊艳的是漫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呈现。

小说完全依靠文字来构建画面,这需要阅读小说的人更加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理解能力来建构场景。如果读者的水平不够,他可能会面临更多理解的困难,这也是小说门槛相对最高的原因。于我而言,小说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它提供了文字,最终需要读者自己来导演,形成最终的作品,而不同的读者根据相同的文本,也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而影视剧则是一个已完成的作品,它的画面对于每一个观看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它也最大程度限缩了观看者需要脑补的空间,它只需要观看者的投入,在更加真切的影像中去体会一种真实。影视是带人体会真实,而不是要求人去创造和幻想。所有影视媒介的进步——大屏幕,立体声,345D,VR/AR——都是为了让呈现的效果和体验更加真实。更加真实的场景构建和人物形象当然也可以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它的可探讨空间更加狭窄,因为创作者给我们提供的素材非常具体翔实。

在《V》这部作品之中,漫画给人一种介于小说和影视之间的存在。蒙太奇的手法,镜头的调度,视角的切换,不同人物心声的平行展现,给人一种近似影视剧的观感。但同时,漫画一格一格的递进又需要我们大脑的参与来将画面连坠。这很像预置菜,只需要烹饪的最后一步,既控制了成品水准,降低了门槛,又给人一种参与创作之后的成就感。这就是我阅读这部漫画最深切的感受。

电影很善于呈现奇观,最具图像想象力的那些人帮我们从文本中还原出各种奇观,这种创造物常常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看大片,即便可能已经阅读过文本。而漫画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折中,它为我们提供了半沉浸式的体验,画师在一张纸的限制内,通过对于人物的描绘,环境的构建,对话的设计来给我们打好了一个想象的基础,使我们在漫画里也可以构建奇观。虽然没有电影里那么直接和刺激,但是却可能提供更强烈的快感。


最后,这算是我用法语读完为数不多的书之一,为了统计,我特地不厌其烦每遇到一个不太有把握的单词就查一下,大概一共遇到了300个左右的生词,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假如现在让我做法语老师,我只需要通过几节课程把这300个生词串讲一遍,然后学生就可以自行阅读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可惜我不是法语老师,也可惜法语老师可能也不敢拿这本书当教材吧……

另有一个思考则是一个作者/译者究竟能够驾驭多少单词呢?且不必说我们日常使用的词语就不多,我认为一个普通的作者能够驾驭的单词数量本身也应该相当有限,所以以阅读一本书作为阅读目标,一个具有日常用语词汇基础的人或许只需要额外多掌握300个单词就可以生词全覆盖了。当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词习惯,所以我们面对一个新作者的时候始终会有困难,但是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大量生词会反复被使用。

这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激励,那就是阅读外语作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尤其不会像开始那样艰辛,也以此激励自己阅读更多的外语作品。


下一篇中将带来《V》给我带来的政治和哲学的思考与启发。

《新中国未来记》读后(2)

辩论的下半场由黄开启话题,他指出中国国情的特殊——若是革命,不仅仅是党派和党派之间的角力,还有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外部势力的干预可能会影响革命的结果,甚至坐收渔翁之利。

李则巧妙地回击,把“外国”称作“文明国”,如果我们也依寻“文明国”的规矩,那么他们也会敬爱,对待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像对待一个野蛮国一样。

这个答案落入了黄布下的陷阱,他接茬道:哪有什么文明野蛮,强权便是文明。

接着,黄再发起一轮攻势:现在的世界被利益捆绑,如果中国被革命党搞乱起来,外国也没有钱赚,这个时候外国一定会介入平乱,革命党不光要面对清政府还要面对列强,怎么可能成功呢?

这一举激怒了李,但是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论点来反驳,只能强调中国人的血性,不能做外国人的奴隶,要为了自由死战到底。这显然不是理智的答案。

到此黄代表的立宪派已经完全占据上风。只需要补一句:难道全国人都像你一样血性吗?李只得回应道:你是小看我们同胞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诛心了,显然是招架不住,几个来回之后就被戳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革命过于急躁,说不定还不如立宪来得稳当。

李最后还是尝试回击了一波,再指出当下之乱局是由清政府官员的软弱造成的,立他们的宪难道外国就不会干预吗?还提及了一首叫做《奴才好》的打趣古乐府,其中开头说道:“奴才好,奴才好,勿管内政与外交,大家鼓里且睡觉。古人有句常言道:臣当忠,子当孝,大家切勿胡乱闹。满洲入关二百年,我的奴才做惯了。”所以,必得要用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号召起底层民众的斗志。

而黄巧妙地接过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个话题,重申唤醒民众要依靠教育,要下慢功夫,要有秩序地开民智,养民德,蓄民力。

当双方又回到自己的观点之时,辩论就结束了。结束之后,作者还特地说明:他们虽然观点截然不同,但是完全不影响私交,还是好朋友!这也值得今天的我们警醒。

整场辩论梳理玩明显得看出,上半场双方的舌战十分焦灼,而到了下半场,革命党就略显颓势,而立宪派更占上风了。

这当然因为梁启超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从革命党的角度对于立宪派的批判(或者从他自己的角度可称为反思)也一针见血,足见其思考的深入。

从最后黄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同时对自己道路的坚守:

讲到实行,自然是有许多方法曲折,至于预备工夫,那里还有第二条路不成?今日我们总是设法联络一国的志士,操练一国的国民,等到做事之时,也只好临机应变做去,但非万不得已,总不容轻易向那破坏一条路走罢了。


通篇读下来,我的历史观念又更丰富了一些,以前只认为革命是“天下大势”,维新改良都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他们在这种有正确道路的唯物主义史观中,常常是像跳梁小丑一般的角色,是那种我当然可以夸两句,但是它完全不符合历史规律的理论。

这是我接收到的历史教育(或许是我自己学的问题),一个有正确答案的历史。但是历史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尤其是当我们把自己放回到历史情境中来的时候,更能够同情地理解种种思想背后的逻辑。

如何将自己放回历史的情境中去呢?我想,阅读这些资料就是途径之一,真正地去读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只看历史的评价。

除此之外,再次阅读这一回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对话在当今的舆论空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关于民族主义,关于境外势力,关于激进与保守,革命与改良,关于自由民主和专制……如今的讨论在我看来也没有跳出黄李对话所论及的范畴太多。

再一来,我们还能从这回里学到辩论的技巧,而通过文字我们更容易穿透到辩论的逻辑之中而不仅仅是气场和表现。

总之,读完之后迫不及待写下这一点感悟,留待日后再来回顾。

只可惜,如此辩论恐怕在当今的言论空间中,也很难看到了。

《新中国未来记》读后(1)

《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未完成的一部小说,在许子东老师讲20世纪中国小说的节目里作为近代100年小说的开山之作来讲解。

这是一部政治预言小说,身处于1902年的梁启超,畅想60年后的“新中国”。初看起来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是慢慢读下去却饶有趣味。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三回,完全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一篇政治启蒙的科普文章来阅读。这一回还原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辩论。从一个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能颇显冗长,但是其深邃的思想还是让人无法自拔。

在阅读之前,我只知道梁启超是一个维新派,从一个维新派口中说出来的革命党一定是一群祸乱国家的暴徒吧?肯定是头脑发热,逻辑简单,分分钟驳倒不值一提吧?

而显然我误解了梁启超先生,他的思想之深邃实在令人敬佩,尤其是在他站在维新派反面的时候,对立宪的批判和革命的价值说的非常在理。如此洞察对手,真实地上演了一把精彩的“左右手互博”。


辩论的双方分别是支持革命的李和支持君主立宪的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看到中国受尽列强凌辱,想要救国图强。

从“国体”开始,历数我国的历史,两个人都同意中国是具备“革命体制”的,山头变换大王旗,几千年来变换过几十个姓,可见中国人是一直在“革命”的。

但是对于这个“革命”的传统,两个人完全走出了不同的角度:对于李来说,这是我们革命的精神传统,中国是有革命的土壤的;而对于黄来说,这证明了革命的无效性,如此革来革去,换了秦始皇,来一个汉高祖,不会有本质的变化。

李反驳说:这次不一样,欧洲的民政风潮已经吹入中国,大家都知道了专制政体的罪恶,革命就是要推翻满清的专制政体,所以不会再出现一个皇帝。

黄接下了话,提出了革命代价论,尤其是拿法国来作例,革命死了那么多人,最后拿破仑还是复辟了。

李的回应也非常可圈可点:首先他要破掉黄的攻击,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暴动,并不完全是民众自己的错,而是当局引入境外势力(奥、普)介入,而使民愤爆发(这个逻辑在现在的政治辩论中也很常见,比如为法国黄马甲、美国BLM辩护的人都会从这个角度出发,从外部环境来找原因);紧接着,他借势开始贬损路易十六,也暗指中国皇帝,难道他们继续执政国家就会更好吗?最后,他还替拿破仑辩护,说他不管怎样还是推出了民法典,推行自由平等的精神。

轮到黄反驳的时候,他没有反驳前面的内容,而是着重打拿破仑的点(显然拿破仑确实是革命派的一个弱项),他说拿破仑崛起的时点正是民族主义极盛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也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时代),而拿破仑却逆着风潮要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国民扭成一团,这根本不合时势。

然而说道民族主义和主权,黄作为立宪派,被指是站在满人皇家的立场而不是汉族人民的立场,所以民族主义也并不是他手上的武器,反而被李拿来回击。

于是黄辩解道:我不单看朝廷,也看国民,如果不颠覆朝廷而让国民拥有主权,岂不是更好?中国的朝廷和国家已经分不开了(放到现在,党和国是分不开的),况且满人和汉人已经差不多平等了。只要立宪了,用国会、政党来保证民权,保留一个虚君,像英国一样,又怎样危害了我们民族呢?这里他试图说明自己并没有背离民族主义的初衷。同时,这种方法还会很平和和有秩序。

李对于黄的驳斥在于责任。不能保留满清的皇帝,因为恰是他们葬送了我们的河山。同时他指出政权只有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国家才能安宁。

黄就多数政治这一点提出质疑,点出了代议制才是更可行。并且总是统治者占少数,被统治者占多数,就是一个所谓革命党上台,如果他不尽责任,还是和现在一样的。

李敏锐地发现这里有一棒子打死的嫌疑,他把黄的反驳拆开了看,说明议会里的少数是代表多数意见的少数,如果执政党不行,就会被替换。他坚持认为我们首先要像欧洲一样走人民主义,再进入国家主义,而不能直接进入国家主义。

黄却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即自由政策是需要学习的,必须先经过训政的时期才能进入自由政治。并且他举例欧洲的英法也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这样的政治训练,让民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学会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然后再把权利逐步交给人民,达到真正的民主政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位圣主,几个名臣,有着这权,大行干涉政策,风行雷厉,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使得民智开民力足,如此还不会变成多数政治吗?

李继续打清政府这个薄弱点,认为如今的清政府不可信,就算皇上仁慈,但是权力总不是只在皇上一个人手上的,真正的权力总是在王公大人的手中,皇上自己也是有心无力。反过来,李问黄所谓“志士运动”指的是什么?当然指的就是和平的运动,比如振兴实业、教育、著书、作报、演说、养义勇这些。

这恰恰掉入了李预设的陷阱之中,他于是大谈中国的官场乱象,并且指出若是这样搞,恐怕还没搞出头,国家就先被这些人败坏光了。(慢是不行的,就是要快,要狠)

走负面路线,黄也有话可说,他无情指出革命党年轻人的人品也不怎么样,举着自由民主的大旗,伤风败俗,反而玷污了这四个字。若是他们来革命,恐怕中国要比法国大革命还要惨(事实上在中国发生的那个大革命好像确实也很惨)

辩论上半场的最后一个议题是中国有没有民间自治的能力,李当然是认为有的,但是黄却认为完全不成熟。李则反击那难道我们就应该相信满清政府,与虎谋皮吗?

辩论进行到这里似乎进入了一个各说各话的死胡同,梁启超也适时收手安排了一个喝水的情节,然后在之后重新开启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