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失去兽性,失去很多;失去人性,失去一切。


《明日世界生存指南》听后感

在国庆的末尾下定决心搭建这个博客,简单的介绍和缘由写在了《我的博客》一文中,这不是我的第一篇博文,因为我把我之前写的一些东西搬了上来,用了写这些文章的时间戳。

回顾一年来,我自己思考最有所得的是《谁在迎合用户》这一篇文章,当然了,里面的很多观点是受到李如一老师的启发。我在这两篇文章里都有Cue到李如一老师和他在《看理想》上的节目《明日世界生存指南》。

现在,这个节目已经完更,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收听这个节目时的收获和思考。


我算不上李如一老师的铁粉,知道他也完全是因为看理想,之前和女朋友一起听了《昭和歌谣》这个节目,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来是自己对于日本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混迹二次元或游戏世界,连奥特曼看得都不多,所以《昭和歌谣》没有给我带来特别大的共鸣。不过现在我有在复习二刷《昭和歌谣》,并把里面提到的歌找出来听,慢慢觉出了一点意思~


听完回过头来想这两个多月,每周被叫两次女儿,该说什么好hhh

我是一个程序员,我不知道自己对不对的住这个名称,因为我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百分之百的Geek,但是我可能离Geek文化更近一点。我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大约是在2000年以后了,我老爸就是在那个时候转行当了程序员。

对于谷歌,我依稀有印象,对于“黄金时代”的互联网,我依稀有印象。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还曾天真的在妈妈的帮助下给科比的邮箱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自然是没有回音,我现在甚至都怀疑我当时是不是真发到了他的邮箱hhh 可惜,斯人已逝,我也早已不再热爱篮球。

对于电脑,2年前的我还只是用户,直到今年,我才慢慢变成“玩家”。


我现在从事的是嵌入式开发,也就是“广义计算机”里“广义”的那部分,这使我在听到第一节(01.谈电脑)的内容时感到十分亲切。

我工作的环境是Linux。三年前上学的时候,学校帮我们装了双系统,然后我们的编程课几乎都是在Linux环境底下完成。当时我使用Linux和Windows还是对半开,之后用Win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完全不用了,Windows也就从我的硬盘上完全清除了。

两年前,我沉迷于各种Linux发行版的图形界面,Gnome、KDE、Mint等等都尝试过,总是在换来换去,现在我完全放弃了图形界面,而采用了更加简洁的tiling window manager(瓦片式窗口管理器)。

Linux几乎完美地反映了电脑“自由”的特征。一个操作系统里不一定需要有开始菜单,不一定需要有“桌面”,更不应该有删不掉的软件。事实上,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程序,一个可以运行其他程序的程序,我们希望操作系统做什么,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自定义的过程是困难,乃至于“凶险”的。不过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乐趣。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慢慢地行走,从用户变成玩家。


第二节(02 谈互联网和万维网)带给我的启发最大,很多思考基本都写在了这一篇文章里:《谁在迎合用户

在听的时候猛然发现,我们确实不知不觉地从链接时代走到了App时代。当App取代了链接,就像原本广场上的叫卖,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商场。各大平台在广阔无垠的互联网上构建起自己的城邦。

大公司的逻辑和现实世界的政治逻辑极为相似,互联网乌托邦的退潮,像极了全球化的退潮,现在平台的分裂,对受众的迎合,也像极了“民粹主义”。人类社会的逻辑,大步迈向了互联网。

我们常说互联网重塑商业社会,但这种塑造是相互的,商业逻辑也在重塑着互联网。

关键是我们怎么做,我们保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对互联网保持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互联网。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搭建自己的博客。

这既是我对于互联网乌托邦的一声微弱的回应,也是我为自己开启的一个新的旅程。


这一档节目,与其说是明日世界生存指南,不如说是当下世界的生存指南。所谓“指南”,也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思考的方向,或者是更多有待解决或压根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有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了,又有一些问题是我之前没曾注意到,而借由李如一老师的讲述让我惊觉还有这样的角度。

对于当下世界和明日世界的思考,可能也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带着这一份画满问号和叹号的“指南”,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我正在进行的经典阅读计划中。期待或许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思想的共鸣。

谢谢李如一老师的精彩内容,容我,叫一声爸爸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