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看理想

《艺术的深浅》观后感

今天看了看理想“理想家沙龙Vol001:艺术的深浅”文化沙龙的视频版。是陈丹青老师在局部番外篇《线条的盛宴》放映之后发表的一段演讲以及同“理想家”们的互动问答。

看完之后让我反思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清高

这个话题来自于其中一个听众问的问题,说看理想和得到似乎是两个很互斥的平台,为什么陈丹青会把电子书的首发给得到,或者说给罗振宇?

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其实不难解释,这是出版社和得到之间的合作,陈丹青说他不知道,我想他大概也是真的不知道,也不在乎,他只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信任的出版社来推广。

引发我思考的是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全场的笑声,我想不太明白这个笑声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绪,是嘲笑?讪笑?尬笑?还是讥笑?我说不清……但是我分明地觉出了一种“清高”。

这种“清高”陪伴了我整个大学四年,我再熟悉不过了。当然,也恰恰是因为我的熟悉,可能发此感叹完完全全是一种误解,不过误解也不妨继续谈一谈,就当是谈论一个文题无关的问题吧。


“清高”是一个挺贬义的词,大概有些人看到前几段就已经猜到我是要骂知识分子这种“高高在上”姿态,然后直接不往下看了。如此理解可能就误解了我真正想讨论的问题。

我邀请能看到这一段的大家抛弃掉对“清高”的这个词的负面印象,来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这种姿态。

这种姿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优越感,你看的是“无脑综艺”,是那种连“哈哈哈哈哈”都要打在屏幕上,生怕不知道这个时候该笑的那种东西;而我,看的是艺术,是国画、油画、湿壁画;你读的是微博网文,而我,读的可是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

前者一定不如后者高级吗?那当然。我想任何人扪心自问,都知道这些东西之间的高下之别,如果非要矢口否认,那基本就是抬杠。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的话,那关于“清高”的话题自然没得可聊。

当然,往抬杠的方向走一步,我们可以自问:画油画和画漫画哪一个更高级?放在展览馆里裱在画框里的作品和街头涂鸦哪一个更高级?或许这些比较确实没有那么清晰的结论。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这是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争高下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即便我们的喜好就是高级,就是牛逼,就是厉害,我们应该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我们该不该“清高”?


这其实回到了陈丹青老师在演讲中讨论的问题:艺术的深浅。陈丹青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叙述了自己从无知,到追求有知,再到重新看见无知的历程。从他的讲述中我看不出清高,这是我非常敬佩他和与他相似的老师们(比如梁文道)的一点。

也是从他们的“不清高”里,我重新理解了“清高”。

首先是,不比较。高下,来自于比较。非要拿这个和那个摆在一起,分出一个高下,想要赢,想要成为赢者。可是比较比较,就一定要拿出一个标准,一旦有了标准,对于一件事物的体认,就丧失了立体而丰富的维度。

其次是,不寻找认同。高下,也来自于认同。我认知我自己从属于某种高级的群体,或者我努力跻身到那个群体之中,这个过程是在寻找认同。贵族本身不需要寻找认同,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但是暴发户需要寻找认同,需要“附庸风雅”。

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可能是这种附庸风雅,是走众人之路,而从有知重新到无知的过程则是走一遍回头路,重新看待自己走过的风景,这一条路无人为伍,只能属于自己。有很多人一直在往前走,生怕输给别人(比较),生怕掉了队(认同),却从来不考虑往回走,或者往别处走。这是生活姿态的一种分野。

不能免俗地问一句,那往回走会不会也成为一种“附庸风雅”呢,恐怕不会,因为每一个人走过的道路并不相同,每一个人看待不同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同,当每一个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初心,重新认知世界的时候,那种新鲜的视角和体验也只会属于他们自己。

当把这种个人的体验表达出来,被别人追随的时候,别人在做的这件事情却实实在在是一种“附庸风雅”,因为他们不是自己求得的,而是从他人那获得的。

这是我理解的陈丹青老师所说的“《局部》是一个语言陷阱”,当我们自己去体悟和欣赏的时候,那一份收获只会属于我们自己。

那么这一份收获一定要通过“比高下”和“寻找认同”来认证吗?应该就不必了。放弃了比高下和找认同,那种清高的气场也就自然消散了。


讨论完了清高的反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清高”背后的那份——焦虑。对,就是他们反感的那个东西,那个他们口中得到和罗振宇一直在贩卖的东西。是一种高不再高和认同感的焦虑,属于“知识分子”的一种焦虑。

我应该怎么生活?我这样做对吗?我高级吗?我怎样才能变得高级?我怎样才能找回初心?找回初心我就高级了吗?还好我是看理想用户不是得到用户!还好我是得到用户而不是别的什么app用户!……

纠结在这条鄙视链上的我们,无不实在寻找那一份“清高”。终于找到,终于得到认可,属于同类的人终于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一起发笑……

这一声笑是解脱,还好,我高级。


不过,我们不会承认。

大学毕业的聚会上,一个不常交流的同学喝高了端着酒杯来问我:你是不是就是看不起我们?

我说:没有没有,我哪里觉得自己牛逼……

扪心自问,我真的不觉得吗?我觉得。我那个时候就是清高,这份清高准确地被我的同学们看到了,他们觉得不自在,我不觉得不自在,因为我觉得自己高级了,我很满足。事实上,阴暗地说,他们越不自在,我越满足,那凸显了我的高级。

“清高”?那是一个讽刺,更是对我的赞美。

我现在知道了后悔。我想一个真正谦逊的人,不会像我当年那样。而这是我在陈丹青梁文道贾行家等诸位老师身上看到的共同价值,这也是我心心念念想要追求的那份价值。

或许这是真正的思想独立和自由,一如昔日少年。

《明日世界生存指南》听后感

在国庆的末尾下定决心搭建这个博客,简单的介绍和缘由写在了《我的博客》一文中,这不是我的第一篇博文,因为我把我之前写的一些东西搬了上来,用了写这些文章的时间戳。

回顾一年来,我自己思考最有所得的是《谁在迎合用户》这一篇文章,当然了,里面的很多观点是受到李如一老师的启发。我在这两篇文章里都有Cue到李如一老师和他在《看理想》上的节目《明日世界生存指南》。

现在,这个节目已经完更,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收听这个节目时的收获和思考。


我算不上李如一老师的铁粉,知道他也完全是因为看理想,之前和女朋友一起听了《昭和歌谣》这个节目,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来是自己对于日本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混迹二次元或游戏世界,连奥特曼看得都不多,所以《昭和歌谣》没有给我带来特别大的共鸣。不过现在我有在复习二刷《昭和歌谣》,并把里面提到的歌找出来听,慢慢觉出了一点意思~


听完回过头来想这两个多月,每周被叫两次女儿,该说什么好hhh

我是一个程序员,我不知道自己对不对的住这个名称,因为我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百分之百的Geek,但是我可能离Geek文化更近一点。我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大约是在2000年以后了,我老爸就是在那个时候转行当了程序员。

对于谷歌,我依稀有印象,对于“黄金时代”的互联网,我依稀有印象。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还曾天真的在妈妈的帮助下给科比的邮箱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自然是没有回音,我现在甚至都怀疑我当时是不是真发到了他的邮箱hhh 可惜,斯人已逝,我也早已不再热爱篮球。

对于电脑,2年前的我还只是用户,直到今年,我才慢慢变成“玩家”。


我现在从事的是嵌入式开发,也就是“广义计算机”里“广义”的那部分,这使我在听到第一节(01.谈电脑)的内容时感到十分亲切。

我工作的环境是Linux。三年前上学的时候,学校帮我们装了双系统,然后我们的编程课几乎都是在Linux环境底下完成。当时我使用Linux和Windows还是对半开,之后用Win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完全不用了,Windows也就从我的硬盘上完全清除了。

两年前,我沉迷于各种Linux发行版的图形界面,Gnome、KDE、Mint等等都尝试过,总是在换来换去,现在我完全放弃了图形界面,而采用了更加简洁的tiling window manager(瓦片式窗口管理器)。

Linux几乎完美地反映了电脑“自由”的特征。一个操作系统里不一定需要有开始菜单,不一定需要有“桌面”,更不应该有删不掉的软件。事实上,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程序,一个可以运行其他程序的程序,我们希望操作系统做什么,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自定义的过程是困难,乃至于“凶险”的。不过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乐趣。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慢慢地行走,从用户变成玩家。


第二节(02 谈互联网和万维网)带给我的启发最大,很多思考基本都写在了这一篇文章里:《谁在迎合用户

在听的时候猛然发现,我们确实不知不觉地从链接时代走到了App时代。当App取代了链接,就像原本广场上的叫卖,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商场。各大平台在广阔无垠的互联网上构建起自己的城邦。

大公司的逻辑和现实世界的政治逻辑极为相似,互联网乌托邦的退潮,像极了全球化的退潮,现在平台的分裂,对受众的迎合,也像极了“民粹主义”。人类社会的逻辑,大步迈向了互联网。

我们常说互联网重塑商业社会,但这种塑造是相互的,商业逻辑也在重塑着互联网。

关键是我们怎么做,我们保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对互联网保持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互联网。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搭建自己的博客。

这既是我对于互联网乌托邦的一声微弱的回应,也是我为自己开启的一个新的旅程。


这一档节目,与其说是明日世界生存指南,不如说是当下世界的生存指南。所谓“指南”,也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思考的方向,或者是更多有待解决或压根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有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了,又有一些问题是我之前没曾注意到,而借由李如一老师的讲述让我惊觉还有这样的角度。

对于当下世界和明日世界的思考,可能也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带着这一份画满问号和叹号的“指南”,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我正在进行的经典阅读计划中。期待或许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思想的共鸣。

谢谢李如一老师的精彩内容,容我,叫一声爸爸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