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撞车观后感

Crash,不是关于car crash,而是关于文化crash。这部电影从十分丰富的视角展现了洛杉矶各种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在我作为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的视角看来,能产生很多的情感共鸣。

片中有个白人警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Jerk,自己家里的事情让自己烦心,就把情绪发泄到黑人的身上,还利用职权猥亵了一位黑人电视剧导演的老婆。

让他烦心的这件事来自于他爸爸的身体问题,他爸爸患有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疾病,但是显然医保内的医生的诊断治疗并不行,可是他如果想要找别的医生看,医保又可能不报销。所以这位警察为了他爸爸,几次三番去找医保负责人,希望她能够帮他父亲一把,帮他解决医保的问题。

妙的是,这位医保专员也是一位黑人女性。

所以他的生活其实是被一个黑人牵制,而他本人也决定着许多黑人的命运。这造成了一个冤冤相报的链条。

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那个桥段是他和那个保险专员谈论的场景。他大谈自己的父亲是多么尊重黑人,多么爱戴黑人,和他们同甘共苦……但是这一点并没有打动对方,她回答道:如果是你父亲今天来,我说不定就把这事给办了。

这里特别能体现出一种深层的歧视模式,那就是“我已经这么爱你了,你为什么还无动于衷”,或者是“我已经给你道歉了,你还想怎样”,这恰恰是因为关系本身的不平等造成的叙述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

在他的这条故事线上,他最后意外地和命运达成了和解,在他第二天执行任务的时候,恰恰遇到了他前一天侮辱过的那个黑人女性出车祸,他坚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把她救了出来。虽然这个女士一开始拒绝、痛苦、无法接受,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位警察。

这里非常凸显了人性之精微和复杂,在一个层面上我可能是一个种族歧视者,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依然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察。在某些事情上,我可能是一个非常Jerk的人,但是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我又比其他人更加勇敢。


我们该如何理解“直男”?一个直男,他可能自认为自己尊重女性,可是他的“尊重”却来源于更加深层次的优越感;一个直男,他可能被认为是一个不尊重女性的人,但是他的很多所作所为却切实地帮助到了女性。

同样,一个政客他本人可能是一个极端的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但是他为了自己的选票和选民的利益,却在为黑人争取权益……

这一切的纠结和扭曲在儒家的体系里是无法容忍的,儒家讲究的是一层一层的推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无法接受一个道德有缺的人也可以做出道德行为这样的事实。但事实就是事实。人性复杂。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纠结。我愿意去倾听女性的声音,了解女性的想法,反思自己的男权惯性思维,并且对生活中的种种所谓习惯背后的权利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我在女权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回头看自己的「直男」同胞们。我对于他们是不是抱有一种偏见,抱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尊重女性,而你们不尊重女性,所以我就可以不尊重你们吗?

我想这样做也是不对的。男性的声音也值得倾听和理解。

我们可以认为,男权是原罪。男性和女性中都有一部分是这种权力逻辑的受益者,也有一部分是这种权力的受害者,当然他们的比例大大不同。同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中,也有一部分是受这种习以为常的权力思维所支配而不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去了解和反思,并且帮助别人了解和反思,这种思维之谬误,和改变之可能。

在这个层面上,我非常推荐大家看这部电影。

爱乐之城观后感

当时据说拿了很多奖得到很多美誉,最近在看了几部所谓文艺片之后再来看,觉得整体观感还是有点“白”。比较赤裸的美式价值观输出。

两人最后都选择了事业和梦想。电影的最后以近乎反转的方式呈现了男女主的另一种可能,那大概就是观众心目中的完美结局。导演说:我拍了!我可没有偷工减料!我拍了你们要的完美结局,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有选择,就必须要面临着牺牲和遗憾。

男主和女主都是成长性的,男主高开一路走低,女主低开一路走高,终于在某一个结点他们原先的关系被打破,两人的观念发生了交会,然后注定不能再将原先的关系维系下去。

Where are we?

然后分道扬镳。

影片里另外一个吸引我的点是好莱坞自黑好莱坞。女主是一个怀抱演员梦的女孩,经历了许多试镜挫折,从她的这些经历中我能看出来明星路的艰辛,当然实际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困难。

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需要经历这些挫折——或者选择放弃。

电影里设想了一个完美结局,但是在每一个结点上都可能产生一个不完美结局。比如女主没有嫌弃男主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甘心做一个家庭主妇……再比如男主或许也没有火起来,在和女主在一起之后也选择了稳定的生活,去弹Jingle Bell……这都是更有可能的结局。

看到最后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是在为有梦想的人打鸡血。

平心而论,我觉得男主的功夫更深,他毕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技术,是职业方向选择的问题,而女主完全是靠个人的爱好和天赋,更何况她的个人单场也给她泼了一次冷水。业余演员和职业音乐人还是差太多不一样。

这一份鸡血,我干不下去啊!

生命之树观后感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我必须承认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比如那些天地雄黄、宇宙洪荒的镜头,或许这是契合“生命之树”的主题,但是从观影的体验来看,它只让我费解和犯困。

除了这样的设计之外,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乡村家庭的故事,一个父亲,一个家庭主妇,三个孩子。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不错。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教徒、严厉到有点严苛,肆无忌惮地在家里展示父权。但是不可否认他爱着他的家人。在美国新教徒的观念中,家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这样的父亲是我避免成为的那种人,虚伪,自大,宽于待己,严于待人。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那些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点。

母亲和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有一点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她对于孩子们比较放纵,对于丈夫也很难不服从。这似乎也是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片中有很多从母亲视角出发看到的画面,但是总的观感还是觉得女性的声音在这部电影里比较微弱,被掩盖在了男性的强势之下。

除了父亲,还有另一股力量来自于大儿子,他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大哥,像他父亲一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从他的记忆中来进行论述。从大儿子的角度,故事试图展开一个“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是修车那场戏,非常刺激,差一点我就以为他要下手了,可是最后他还是和父亲摊牌和解。“娶母”是他闯入母亲房间,然后拿出母亲的一件衣服摊在床上,做了一些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事之后,扔掉了。

另外两个儿子和大儿子形成对照,他们的性格更像母亲,尤其是二儿子,又有才,又温顺,招所有人喜欢。大儿子经常欺负他,冥冥之中能感觉出来他的嫉妒心理。在电影的叙述中,大儿子最后也向弟弟道歉了。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来自于大儿子的视角,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他的内心戏。他到底怎么想自己弟弟的死呢?他虽然或许没有亲自“杀死”,但有没有可能他在心里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而这一切的和解只是事后对自己行为或感情的合理化呢?

我在法国的日常饮食

吃饭大约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日常工作餐。工作餐就地找馆子,和同事们一起,我一般没什么主见,也不挑口味,中餐日餐韩餐泰餐越餐意餐汉堡批萨三明治都可(对,亚洲菜在工作餐中占比非常之高,法餐几乎没有)

最近情况特殊,时常在家上班,虽然中午也有时间,但还是想多休息,不想下厨,所以会在超市提前买好方便饭。法国的方便饭是那种菜和主食放在一起的盒饭,微波炉加热两分钟即可,配一份iceberg沙拉草,就可以凑合过去。

第二,工作日晚餐。一天忙下来,晚饭做的都是一些快手菜。法国日常能买到的菜品也不多,茄子、豆角、西葫芦、黄瓜、西兰花、菜花、西红柿、土豆、洋葱、胡萝卜、偶尔有青椒和大白菜,每周都是这些菜轮着炒肉或者蛋。

搭配炒菜的肉我会用三种,最常用的是鸡胸肉。买来一整块鸡胸,分成4-6小块冻起来,要吃的时候拿出来泡水化冻,然后切片切丁或者切条。鸡肉的好处是没有什么怪味,稍微腌一下就入味,油分也少,好打理又容易熟。

其次常用的是牛肉末,法国的牛肉沫是用来压牛排的,但是我不这么做,买来牛肉沫,放进锅里加酱油醋料酒和其他调料炒熟,放进碗里冷藏,这一周炒菜的时候都舀一勺放上,不用滑动,随拿随用,又增香又提味。

第三常用的是鱼肉。法国几乎只有海鱼,我买的是那种大鱼的“鱼胸肉”,和鸡胸肉很相似,没有什么怪味,好打理好熟,随便腌随便炒。

说到底,也就为吃个肉味罢了。

第三,外卖。工作日比较忙的时候,或者想开荤的时候,就叫一份外卖。因为住的地方离巴黎不远,所以各种比较正宗的中餐外卖都能点到,贵是贵了点,油是油了点,但是毕竟比自己做得好吃,也就付这份钱了。

第四,烹饪时间。如果周末有空,我会照着从各种美食博主那学来的方法自己花大半天的时间自己「烹饪」一些吃的,比如饺子、卡蒙贝尔流心奶酪饼,日式炸猪牌,炸鱿鱼圈洋葱圈等等。

这大约就是我关于日常饮食可以分享的一切了。

好吃不过饺子

上一次包饺子还是在去年过年的时候,我把工具带到公司,教外国同事们如何包饺子。然后这一年里,凡是吃饺子的时候都是买的人家包好的,毕竟人家包得好卖得又便宜,我也就感念市场经济的好处,不自己费这事了。

昨天看了小高姐新出的包饺子的视频,跃跃欲试,想着不包饺子不算过年,今天就正赶着情人节,自己又包了一发饺子。

整体来说还算成功,有几点经验值得一提。

##

饺子皮的水面比略小于50%,我用了200克面粉了96克的水。除此之外还加了一小撮盐(约1g)。这样混合出来的面团是一个偏硬和干的面团,然后就交给时间了。

第一次揉大概是在面团休息半小时之后,揉了半分钟,还是比较硬。继续让面团饧20分钟,第二次揉的时候,稍微揉几下就已经可以把面团揉光了。小高姐只揉了两次,我在饧了20分钟之后又揉了一次。

接下来就把面团放在一旁饧一个小时,期间去做了馅儿,一小时之后面团就饧好了。依然是比较硬,但是表面光滑,不粘手,不粘,面的筋性也不错,能够擀开。

这次饺子做出来的一个缺点是大小不一。大小不一的原因是分剂子的时候大小不一,分剂子大小不一是因为面撮成条的时候粗细不一,面撮得粗细不一主要是因为面太硬了不好撮。

同时面太硬还带来的一个难处就是擀饺子皮的时候比较费劲。

下一次做的时候可以多放一点水,把水面比调整到50%,然后饧发更长一点的时间让面团变得稍微更软一些。

##

没买到价格合适的羊肉,用的是牛肉馅代替,直接买了两块压好的牛肉饼,把肉捣烂就成肉馅了。牛肉馅本身的的脂肪是15%,感觉是不够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拌的时候肉非常分散,没法粘合在一起,所以让肉粘连在一起的其实就是脂肪。

我自己的配方是一点黑胡椒粉,一点孜然粉,一点生姜粉(因为懒得剁姜末),一点五香粉,一勺生抽,250g肉配了75g的水。

小高姐的配方里是用的鱼汤或者鸡汤,我没有,就用日式高汤粉冲了一小碗水,因为高汤粉里已经有盐了,我就少放了一勺生抽。

接下来就是搅拌上劲,因为前述的原因,没有混合上劲特别成功。

接下来是把一根大葱的绿白分离,葱白剁碎放到馅上,葱绿切丝放进冷锅冷油里小火炸至焦黄。

我用了6小勺油,相比于大量的葱绿,显然是不够多,最后感觉像是在炒葱丝。而且我的电磁炉小火似乎太小,根本没有炸的感觉。不过葱味是进去了。

然后取出葱丝,剁碎。再放一小把花椒到热油里,煸出香味之后捞出花椒,把热油浇到馅料上的葱白上爆香。

最后把炸过的葱丝切末,一起拌入馅中混合均匀。

##

包饺子没有什么可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法,我用的是小高姐在视频里的手法,比较简单,包出来感觉也不错。


总结一下,面有点过硬,可以再软一些,方便擀。饺子馅里其实需要大量的油分才能使煮出来的饺子的馅不干柴,并且多汁,所以用肉的时候需要选脂肪含量稍微多一些的肉。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外面吃到的好吃的饺子,里面其实有大量的油……

希望下次能更成功吧,下次……可能就是明年过年了!~讲真,要相信经济学,饺子还是买别人包好的更经济实惠hh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