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论语09 - 八佾 - 礼的崩坏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就多找了几个人跳个舞嘛?怎么就不能忍了?宫廷舞蹈只是表明了一种尊卑秩序吗?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我不知道,只能留待以后读《礼记》的时候再研究了。

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么一句话:“八佾舞本當用於天子,因漢武帝獨尊儒術,追諡孔子為王為公,後人乃以八佾舞配祀孔子,以示尊崇。”不知道孔子老先生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啊!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一条和上一条相关,讲的也是“礼”。很显然,这三为诸侯的家臣是没有资格在祭祀的时候唱《雍》的。这两句唱的是"諸侯公卿來助祭,武王肅穆又端莊。“他们连诸侯都不是,这不是赤裸裸的僭越?

时隔千年再来看这两章的内容,我是无法理解孔子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可是“礼”在孔子的心中太重要了,它曾经维系着周朝的封建秩序,但更加维系着孔子的内心秩序。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礼崩乐坏的另一条体现,一个区区家臣竟要行天子才能做的祭祀,冉有还不能阻止(或是其实不愿阻止?)孔子很失望,规矩都坏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摘录一段注释:

禘,古代一種極爲隆重的大祭之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周成王因周公旦對周朝功莫大焉,特許他舉行禘祭。以後魯國國君都襲此慣例而僭用,故孔子不欲觀之。灌,本作“祼”,祭祀的程序之一。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叫做“尸”。尸一般用童男童女第一次獻酒給尸,使他(她)聞到“鬱鬯”(一種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氣,叫做“祼”。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接着上一章,有人问“禘”是什么,孔子说不知道!因为这是天子之礼啊,你个家臣凑什么热闹。但是孔子也没明说,只是暗讽了一把。我对此没有什么更多的评论。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舍不得羊,孔子舍不得礼。根据杨逢彬老师的注释:“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也不聽政,只是殺隻活羊敷衍一下。子貢便認爲這是“形式主義”,不如乾脆連羊也不殺。孔子卻認爲保留形式,比了無痕跡還是强些。”

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矛盾。上面我们看到了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讲道理说,孔子不应该在乎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啊。可是他还是感叹“我爱(舍不得)其礼”,我理解的是他并不是认为保留形式更强,而是这个「礼」只剩下形式了,他是对于已经失去的礼感到十分遗憾和痛心。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按照礼节来对待君王,人们都把这当成谄媚了!可见礼以及远离人心久矣。不过我们也可以多想一步,有些事情,在当时当下的情境中看起来十分合情合理,但是脱离了那个情境,从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就会觉得十分别扭。“礼”的维系,需要一个大家都遵从礼的环境,环境变了,对于行为的解读也就变了,固守“礼”就变成了一种十分滑稽的行为。

可是,一切抵不上「真诚」二字。我在法国的街上看到过一些老爷爷,穿的跟黑白片里的老绅士一模一样,还戴个福尔摩斯那样的帽子,放在现在应该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他们看起来就是很得体很绅士。

“人以为谄”不重要,重要的是“君不以为谄”和自己“不以为谄”……当然了,“人以为谄”还是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到君的判断,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信念。所以,非得是内心极为强大的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初心和行事方式啊!所以我敬佩所有能够有所坚持的人,包括我自己。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什么是「社」?可以先看宰我的答案:松、柏、栗,都是木材的种类。「社」首先是土神的意思,看「社」这个字也能看出来,礼字旁,它和祭祀有关。“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個木製的牌位,就是“主”;並且認爲這一木主,便是神靈依附之所。如果國家有對外戰争,還必需載著這一木主而行”

宰我的回答也很清楚,使民战栗,看着就让人害怕,感觉和孔子口中的“周”格格不入。所以对于这一章的解读一直也有争议。他的回答到底是有所指向还是仅仅是陈述事实呢?

孔子听说了,说一句算了算了不谈了。这到底是在说周朝还是在说宰我呢?无论怎样,我们能看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背后透露出来的情绪绝不是豁达,而是深深的遗憾啊。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数落管。首先是说他的气量小,没说原因;其次是说他不节俭,说他有“三归”,关于“归”指什么貌似有争议,不重要了,就是他不节俭就是了;第三说他不知礼,这里的“知”不仅仅是说的“知道”,更多的是与行合一的知,显然在孔子看来管仲是做了僭越的事情的。孔子因此对他评价不高。

这让我想到以前听说过的一个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段子。说有一个程序员为了自己的健康买了一把高级椅子,结果被HR直接拖到了老板的办公室……用这种椅子就是不符合「礼」吧,不知道孔子会不会赞同这个HR的做法?拿这个例子一看,明显的能感觉到现在的价值观和孔子的价值观的冲突,在我们的时代个人产权不容侵犯的那一套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了。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生气了,他骂的是谁我不清楚,但是他骂的这个人就是“礼崩乐坏”的典型了。应该不用我翻译了。

论语08 - 为政 - 关系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对“无违”的解释是按照“礼”来对待父母。所以这里不能违背的自然就是“礼”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讲到的“无违”是不能按照不符合礼法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同样包括了超过规格的待遇。也就是说诸侯得用诸侯的礼,不能用天子的礼,无论是活着的时候还是下葬的时候。这是直指当时的礼崩乐坏。

这话说给孟懿子听实际是教育他,并不是教育我们,礼的那一套,是否应该用在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中,我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一条比较有争议,到底是父母生命了孩子担忧还是孩子不能生命让父母担忧……我觉得不用烦了,大家都健健康康最好,生病了就互相照料扶持,还有什么可吵吵的。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对子游说,孝不仅仅是“养”,还有“敬”。什么是“养”和“敬”?这其实在考验着我们的家庭观念,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解释,恰恰是这些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定义标准造成了很多分歧。

我不认为“敬”等于“服从权威”,事实上我不认为家长应该拥有任何权威。家庭不是为了一个“目的”而组织在一起的,它不应该服从一种社会逻辑。曾经的家族为了生存繁衍,在不断的博弈中产生了这种权威格局,这不代表我们现在的家庭仍然需要依循祖制,而恰恰是因为情况变化了,现在是年轻人懂得比年老人更多,而年老人在家中一直掌握话语权,这是非常有问题的结构。

所以,我理解的“敬”,互相尊重是基础,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理,互相可以提建议但是不应干涉。家庭的决策需要讲道理而不是讲权威。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多干活,有好东西先给老人吃,这就是孝了吗?当然还不够,跟父母要和颜悦色。刚刚批判了一番家长权威,但是反过来,不因为家长不应该有权威,父母的生活就应该我们做主,对父母颐指气使也是不对的。互相尊重,要求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沟通交流。

这一点我做的很不好,动不动就会觉得自己特有道理,然后就想把自己的道理强行灌输到父母的脑中,这是在走他们的老路,是非常错误的。如何更好地做到和父母平等理性地对话,不去抢那高出的一头,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这一章讲怎么看人。看人这个词我不喜欢,里面透露出一种考察的样子,但是没办法,生活中很多的交际过程就是在互相考察。我更想把这三条作为「理解」他人的方法,“试其所以”看的是对方做事的方法,“观其所由”看的是对方的出发点,“察其所安”看的是对方的身份。

在互联网上,身份是匿名的,行为是看不到的,出发点是模糊的,全部都得靠猜……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达到「理解」?很难,所以我们没有什么资格去用“诛心”的方式批评别人。

这一章更加重要的启示是告诉我们,多看一点,多想一步,不要匆忙地下结论。

论语07 - 为政 - 修行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被太多人拿来用,乃至于作为了人生的标杆。比如,30岁了,我还没有事业有成,哎呀着急呀;40了,该不惑了,什么事情都想开点吧之类的。没什么意思,这是在套用孔子的人生。所以我不较真知天命是什么意思,耳顺是什么意思,这是他的人生,我姑且一听就算了。

我的人生最终还得我自己来书写,我就是二十有二而志于学,后面是啥还不知道,活到了再说!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被解读的很多,被批评的也很多。关于“君子”我不想深究含义,我把它当成孔子希望弟子和自己达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说他理想中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是“不器”的。

我的理解,是不被“工具化”。在春秋时代就有分工了,有专门驾车的,有专门射箭的,有种地的,有当官的。当然当时的分工远没有今天更加细化。孔子对我的提醒是,不要让自己的“工具性”掩盖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整体」的光辉。

除了工作,还有家庭、社交、生活、精神享受等等很多面向,是这些不同的维度共同构成了自己,我们要做到“不器”就是不能被一种身份压死,要活得丰富,活得精彩~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作为“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注解。在断句上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大意是类似的,都是先做再说。这本身是个大概率思维的应用。

我喜欢说了再做。因为说本身就能给自己打气,给自己造成一个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的错觉。但是这样是在拿自己的信用做赌注,而且赌输掉自己的信用的概率很大。

那些总是夸口做这做那的人(比如我)是不可信赖的。真正厉害的都是人狠话不多。能够压制住自己表达的欲望,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才是正道。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理,放下君子小人的具体含义不谈,孔子是称赞“周”而否定“比”的。杨逢彬老师的译法下“周”是团结,“比”是勾结。其实这样的翻译我觉得没有直击灵魂,不过是用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来替代了“周”和“比”。

我认为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怎么和周围的人相处,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原则,需要坚守怎样的价值,需要维持的距离。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有我的答案,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关系,我可以决绝地切断,不拖泥带水。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和軏都是马车上虽不起眼但是十分关键的东西,缺少了这个就不能用。孔子将“信”与之类比。“信”是诚信,坚守承诺。这里都不是说的“君子”了,孔子说“人”而无信,你要是做不到讲信用,那就真的没有资格做人了。

要时刻记在脑中的是,孔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他找这个生病的世界的症状之一,就是“人而无信”。这里的“信”,不光是人和人之间的信用,更多的还是人对传统的传承,因为传统一旦变为传统,那就是一系列默认需要遵守的承诺。所以,我私以为“信”和“礼”也脱不开干系。

再回望我们的世界,看看川普,恐怕就能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含义。不过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在这种价值多元的世界,对于一群人的“信”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对另一群人的“无信”,至于作何选择,最后还是屁股决定的。

孔子从来不是普世价值的支持者,他主张尊卑有序。我们也不能对于现在的人,尤其是政治人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里的鬼,指的是死去的人。什么是“谄媚”,就是祭奠别人家的祖先。过度解读一下,祭奠是一种仪式,其背后的价值应该是“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贯彻落实祖宗礼法的意思。非其鬼而祭之讽刺的是谁呢?讽刺的就是那些不遵守祖宗之法,不服从“礼义”逻辑而服从“利益”逻辑的人。

不过放到今天,我们倒不一定会批判那些跟着钱走的人,这可能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造成的结果,真正的儒家应该跳出来大骂礼崩乐坏才是!

第二句也很好理解,把这句话正向解读就是劝告我们要「见义勇为」。不过仔细看看,孔子实际上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人见义不为呢?因为没有勇气啊!可是往后多想一步,为什么行“义”事需要勇气呢?因为做“义”事需要承担风险。风险,不单单是跳到河里救人这样的行为本身带来的风险,更多的是碰瓷的人带来的社会风险。

所以,这句话真的是在嘲讽那些见义无为的人吗?恐怕还是在控诉这个行“义”事都需要勇气的社会。再多想一步,恰恰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义”的含义才会变得模糊,从不言自明变得值得讨论。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陷入相对主义而抛弃自己的价值,至于究竟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论语06 - 为政 - 学习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没读懂。不过没关系,《诗经》是我接下来要慢慢读的,到时候再说吧~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如愚”但“不愚”,颜回会学习,也会做人。老师讲课,学生是什么样呢?最多的是听课,听完就忘了的;其次还有一些人是刺头,专找老师的毛病怼回去;还有这第三种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颜回的优秀在于他的“如愚”,代入我自己的视角,恰恰是因为颜回不断地在消化和思考老师所说的东西,所以才会“不违”。回去之后,自己慢慢想通了,然后发个贴……不,发扬老师的理论。

我以前是个刺头,做刺头的心理很简单,就是想搞个大新闻,其实一肚子坏水早憋好了,就在那等着老师呢!这样的态度,能学到什么知识?这就是来捣乱来的。

做学生,更高的境界是像颜回这样“如愚但不愚”吧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打破常规的解读。这一句话有三个词:“温故”、“知新”、“为师”。温习旧的知识,一般来说就是把之前忘了的东西再重新记起来,同时旧的知识,当然也就是老师讲的知识了,这没有什么。但是通过“温故”却知了「新」,这就有意思了,这里的“新”一定是超越老师所讲的内容的,也就是上一条里面颜回的“发”,在这个时候,孔子说:“可以为师矣!”快把你的「新」想法分享出来,教教我们吧!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呀。

回过头来看,孔子一直劝告自己的弟子要“好学”,“好学”也得遇到“好教”的人,如果“好学”有“好教”,这么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教学相长啊!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杨逢彬老师在这里把“殆”解释为“怠”的通假字,打开了我重新理解这句话的大门。这里的“罔”也不是“迷惘”,而是上当受骗的意思。那么总体来看就是:学习但不思考就容易受骗,思考但不学习就容易疲惫。

学习就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习酒桌文化也是“学”,学习欺上瞒下也是“学”,这些都不是人先天就会的东西。光故着学习和模仿,而不去思考和怀疑,就容易被带上歪门邪道。即便是碰巧遇到一个好老师,如果不会思考,也无法“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我们现在总是在强调“终身学习”,却越來越少强调“终身思考”,怕不是也容易被带到沟里去。

光是思考,但不学习,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非常可怕,他们只接受自己想要接受的思想,总是能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这个逻辑闭环在他们看来是无懈可击的。乃至于他们压根不承认有他们无法解释的事情。我认为这是思而不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越无知越觉得自己懂得多,越不知道谦虚。而思而不学的疲惫,在于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之后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了。

学习,是和知识的博弈,需要攻守兼备。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警告:可不能学坏啊!这一个思想我是不能接受的,换一个人也可以指着儒家说同样的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凭什么你就是正统?凭什么人家是异端?咱们得讲道理不是吗。

或许大家会说,讲道理啊,肯定是讲道理的,这里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你怎么知道孔子前面或后面没讲道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无论是孔子本人,或是编著《论语》的弟子,并没有罗列出孔子的道理,没有说出谁是“异端”,“害”又在何处。他试图借由这句话传递出来的就是立一面大旗,我是正统,来学我,学别的都是有害的。这是一种“反智”的行为,只彰显态度,而不讲道理。

可是孔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这也太可恶了吧?我们是不是理解错了?所以历代以来对这句话的种种解释都很多,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说明大家不认同我刚刚解读的那种思想。

2.17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觉得这是孔子在教训子路。他先拿他的名字开头,可见语重心长,子路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可以脑补是子路之前不懂装懂了,孔子在教训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真的智慧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装」懂,而是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懂就问就学,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这和孔子之前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后会说到的他“入太庙每事问”是一以贯之的。很难想象孔子会是一个思想闭塞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完全不“中年油腻”,而是满含着赤子之心的热忱形象。很多人把孔子当作“圣人”,觉得只能膜拜,这真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读,他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老爷爷啊,也会发发脾气的~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一章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当年的我刚要开始实习,所以也想学学“干禄”,孔老师给子张的建议恰巧可以用到自己身上。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看结论,“禄”从何而来?“言寡尤,行寡悔”,简言之,少犯错!前两句是对“少犯错”做的注解,多听多看,对于把不准的地方,暂时保留,对于其他的地方,也要谨慎地说和做。

我就是这样的,到了公司,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干什么都怕自己搞不清状况,问吧又不好意思问,因为都是一些自己看来特别愚蠢的问题……

孔子说“多闻”,可是也得有人说,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认为要在“多闻”的前面加上一个“多问”。“慎言”不能理解为泛泛地少说话,而是不要夸夸其谈。“多见”,的前面也是多问,让别人帮忙带个路,演示一下;“慎行”是要知道规则制度。

我们都知道要在“少犯错”和“多犯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问,把可能犯的错都提前问好了,再谨慎行事,就可以少犯不必要的错误。这是我从自己的反面教材里提炼出的经验教训。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这么问显然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疑惑,他的前提条件应该是「礼崩乐坏了」,为来会怎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具有安慰效应的,殷继承了夏的礼,有所增删;周又继承了殷的礼,有所增删,那么以后的王朝也会继承周的礼仪制度,再有所增删,所以不会有什么大变化的,放心吧。

往歪了解释,这里透露着一种保守主义色彩以及对于社会保守主义本质的判断,也就是孔子认为,社会不会发生剧变,即便现在是乱纷纷,但是礼仪制度的本质还是终究会恢复的,因为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奋斗的目标。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有很多东西必然会传承下来,尤其是思想文化。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剧变”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诞生的,其中的思想变化一定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积聚,只在等一个爆发。

十世可知也?去年谁也不能预知今年的新冠疫情的发生,但是有一些大的趋势,只会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变化。

论语05 - 为政 - 管理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这句话我来过度解读一下。什么是“北辰”?一般的解释是“为政者”,也就是说为政者本人要有很好的德性,这样能够用个人魅力来吸引手下的效仿。这是儒家所说的“人治”,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而我多想了一步,倘若像“北辰”的不是“为政者”,而是“德政”呢?这里把具体的管理者抛开不看,大家不要以“我”为榜样,看“我”在做什么,学习“我”的思想,而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观为指引,也就是“德政”。所有人像德政看齐,而不是向人看齐,这样是不是一种更「善」的治理方式呢?

2.3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和刑也就是规则,而规则是不通人情的。依照规则来治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利用规则和钻空子。就像有些人认为一些事情既然不违法,做了也就做了,然后抱有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内心也能自洽。而德和礼诉诸的是人的内心,尤其是同理心,还有多年以来积累出来的公序良俗。这种诉诸内心的规训方式,能使得人有廉耻心,并且让人心归顺(这里的“格”采取的是杨逢彬老师的译法。)。

恰恰是这个“格”字让我警惕。规则在框定边界的同时,给人以自由;而公序良俗无处不在,它的边界是模糊的。恰恰是对德和礼的强调,让我们常常以动机来揣度人、批判人,以“传统”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试图让别人“有耻且格”,这太可怕了。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这里提出了管理中选人用人的重要性。应该选择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的人之上,而不是反过来。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服”。建立一种规则,这种规则能够鼓励人向着正直的方向走,正直能够得到相应的赞许,这样民众就能服从。否则,只有动用歪门邪道才能上位,那么人人都会想着钻营,也就没有人尊重规则了。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如何判断这个人是“直”还是“枉”,该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人用人,这是几百年来未解之难题,似乎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另一个是怎样保证制度的纯洁,这就需要一个有力的第三方监督体系,避免其中滋生腐败。

为什么“举直错诸枉”,民就服了?因为真的很难做到啊!要是能做到了,我也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哀公问「服」,这一章是季康子发问了。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季康子权倾朝野,这是有违孔子的观念的,所以他如何回答呢?

不去做过多的揣测的话,我认为孔子还是回答的很认真的。人民如何才能尊敬?那就要表现出自己的认真;怎么才能忠?那就要自己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小辈;如何让人民勤勉呢,那就得推举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

这里再一次反映出孔子观念里的涟漪效应,也就是一层一层的扩散,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家庭秩序,良好的家庭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内心秩序。

儒家里面这种从自己出发,做好自己,善待身边的人,把价值不断传递出去的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它不主张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这是保守主义的行事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问题的,它过于被动,而且面对阻力很难坚持下去,面对的挫折多了,很可能退到甩手不管的道家思想中,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常见操作。孔子到处推行仁政,孟子也到处推行仁政,可是最终也没有老板真的长期采纳他们的意见。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老师您这么牛逼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的回答格局很高,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将「孝悌」推行到礼崩乐坏的政治风气上。这当然也是为政,甚至于这才是孔子心目中的「为政」,所以他才反问道:“那你说说什么是为政呢?”

这一章有一个隐形的靶子,那就是「为政」,在当时的普遍观念里“为政”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呢?我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一定不是推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这种文化,否则孔子就不会四处奔走相告了。

放开他所推广的理念不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坚定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