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道德绑架」绑架道德

什么是绑架?绑架是一种强制,违背个人意愿的强制。它蕴含着的道理是,你必须这么做,否则你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什么是道德?这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但是简单地看,可以把道德理解为一种价值取向。

所以说,“道德绑架”的含义就是使用一种道德或价值取向“强制”别人做出违背自己意愿和自己的价值取向的事情。

一个人在讲道理的时候,常常会被冠上“道德绑架”的帽子。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观念,只要和对方不一致,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强制”我这么做,你是在道德绑架我!

这是什么?这是碰瓷。人家好心建议你往一个方向走,你大惊失色,后撤一步,喊:“啊!绑架!”这种行为只能说是一种“自我绑架”,是把对方思维极端化之后的表现。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绑架?在我看来,使用权力逻辑来限制一种价值的传递,是道德绑架。比如在某种强势的价值导向下,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出现就会被封杀,会被权力制裁,这是道德绑架。常见的有“你还当不当我是你爸?”或者“你到底爱不爱我”这样的话。

而除此之外,一个特别好的“道德绑架”的方式,就是给对方扣上“道德绑架”的帽子,好像对方试图表现的价值观都是一种强制,背后都有一种权力力量的支持,如果我不认可,就会被制裁。

讨论问题到这个地步,问题就不再是道理之争,而变成权力和立场之争了。

当道理的逻辑行不通而落入了权力逻辑之中,理中克一定败北。

那么应该怎么办?只有在权力逻辑之内解决问题,要么引入更强的权威,要么通过暴力攫取更大的权力(大声喊叫、摔桌子砸碗等等),要么就认输。总之,“辩”已经早不是“辩”,而变成了“争”。


一种价值,背后首先是一套道理,无论是左派、右派,都有一个相对自洽的推理,道理层面的价值之争,可能还是得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上具体分析。但是,恰恰在现实中,除了道理之争,还有背后的权力之争。一种价值占据权力优势的时候,会对其他的价值进行“道德绑架”,也包括利用“道德绑架”这样的帽子来绑架其他的道德。

我为什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还是无法停止争论呢?很简单,我也是被权力逻辑绑架的,我也一样不想输,尤其是在面对这样的权力压制的时候。

和父母和上司讨论问题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天然自带权力视角,另一种说法就是“面子思维”,在一个男权至大的夫妻关系中也是这样。而在相对平等的夫妻情侣或朋友关系中,则沟通会相对更容易,因为双方的权力比较相似,所以能够保持在道理讨论上。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是,不要自己使用这样的权力话语,去限制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而把问题讨论清楚。

《明日世界生存指南》听后感

在国庆的末尾下定决心搭建这个博客,简单的介绍和缘由写在了《我的博客》一文中,这不是我的第一篇博文,因为我把我之前写的一些东西搬了上来,用了写这些文章的时间戳。

回顾一年来,我自己思考最有所得的是《谁在迎合用户》这一篇文章,当然了,里面的很多观点是受到李如一老师的启发。我在这两篇文章里都有Cue到李如一老师和他在《看理想》上的节目《明日世界生存指南》。

现在,这个节目已经完更,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收听这个节目时的收获和思考。


我算不上李如一老师的铁粉,知道他也完全是因为看理想,之前和女朋友一起听了《昭和歌谣》这个节目,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来是自己对于日本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混迹二次元或游戏世界,连奥特曼看得都不多,所以《昭和歌谣》没有给我带来特别大的共鸣。不过现在我有在复习二刷《昭和歌谣》,并把里面提到的歌找出来听,慢慢觉出了一点意思~


听完回过头来想这两个多月,每周被叫两次女儿,该说什么好hhh

我是一个程序员,我不知道自己对不对的住这个名称,因为我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百分之百的Geek,但是我可能离Geek文化更近一点。我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大约是在2000年以后了,我老爸就是在那个时候转行当了程序员。

对于谷歌,我依稀有印象,对于“黄金时代”的互联网,我依稀有印象。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还曾天真的在妈妈的帮助下给科比的邮箱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自然是没有回音,我现在甚至都怀疑我当时是不是真发到了他的邮箱hhh 可惜,斯人已逝,我也早已不再热爱篮球。

对于电脑,2年前的我还只是用户,直到今年,我才慢慢变成“玩家”。


我现在从事的是嵌入式开发,也就是“广义计算机”里“广义”的那部分,这使我在听到第一节(01.谈电脑)的内容时感到十分亲切。

我工作的环境是Linux。三年前上学的时候,学校帮我们装了双系统,然后我们的编程课几乎都是在Linux环境底下完成。当时我使用Linux和Windows还是对半开,之后用Win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完全不用了,Windows也就从我的硬盘上完全清除了。

两年前,我沉迷于各种Linux发行版的图形界面,Gnome、KDE、Mint等等都尝试过,总是在换来换去,现在我完全放弃了图形界面,而采用了更加简洁的tiling window manager(瓦片式窗口管理器)。

Linux几乎完美地反映了电脑“自由”的特征。一个操作系统里不一定需要有开始菜单,不一定需要有“桌面”,更不应该有删不掉的软件。事实上,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程序,一个可以运行其他程序的程序,我们希望操作系统做什么,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自定义的过程是困难,乃至于“凶险”的。不过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乐趣。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慢慢地行走,从用户变成玩家。


第二节(02 谈互联网和万维网)带给我的启发最大,很多思考基本都写在了这一篇文章里:《谁在迎合用户

在听的时候猛然发现,我们确实不知不觉地从链接时代走到了App时代。当App取代了链接,就像原本广场上的叫卖,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商场。各大平台在广阔无垠的互联网上构建起自己的城邦。

大公司的逻辑和现实世界的政治逻辑极为相似,互联网乌托邦的退潮,像极了全球化的退潮,现在平台的分裂,对受众的迎合,也像极了“民粹主义”。人类社会的逻辑,大步迈向了互联网。

我们常说互联网重塑商业社会,但这种塑造是相互的,商业逻辑也在重塑着互联网。

关键是我们怎么做,我们保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对互联网保持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互联网。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搭建自己的博客。

这既是我对于互联网乌托邦的一声微弱的回应,也是我为自己开启的一个新的旅程。


这一档节目,与其说是明日世界生存指南,不如说是当下世界的生存指南。所谓“指南”,也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思考的方向,或者是更多有待解决或压根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有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了,又有一些问题是我之前没曾注意到,而借由李如一老师的讲述让我惊觉还有这样的角度。

对于当下世界和明日世界的思考,可能也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带着这一份画满问号和叹号的“指南”,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我正在进行的经典阅读计划中。期待或许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思想的共鸣。

谢谢李如一老师的精彩内容,容我,叫一声爸爸hhh

论语21 - 雍也 - 其他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有多种解释,有的是说可以当天子,有的说可以当诸侯。我无意深究。这句话说明冉雍很厉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的评价是:「简」。接下来重点可能是孔子所认可的冉雍的议论:居敬而行简和居简而行简。两种都是行简,但是态度不同,就会有高下之分。平时严肃认真,礼仪周全,做事简洁明快就是加分项;但是平时要是态度就草草了事,那做事简洁明快就有点过分了。很显然,在孔子看来做事的态度要比方式更加核心、更加重要。

冉雍看待问题,往深了再想一步,我也喜欢这样,希望能再坚持下去。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君子周急不继富,简单来说就是要雪中送碳,不要锦上添花。这是在透露出孔子追求平等的观念吗?

仔细看看这件事,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为她打米,孔子说那就拿一袋吧,冉求觉得不够,孔子说那就再拿半袋,结果冉求直接把一车米都拉走了……然后孔子说:年轻人你不讲武德,公西华已经开着小轿车穿着爱玛士了,你还往他家送这么多米,这样好吗?这样不好。

怎么想怎么怪,这是替他老母打米吗?这TM是借机贿赂吧!他母亲多长时间才能吃完这么多米?君子周急不继富,我觉得孔子是客气了……放到现在,那绝对是作风问题啊!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结合上一条再来看,原思在孔子家当管家,孔子给他发了一车米,原思说不要不要,孔子说,别,你就拿下吧,分给你的乡里乡亲去。

恐怕这才是孔子说的周急不继富。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表扬颜回,能够坚持三个月做到不违背仁德,而其他的学生最多坚持一天。可见仁真的很难做到。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看不上季氏,打死也不为他效力。为什么呢?因为季氏不遵守礼,搞僭越,不符合儒家伦理。这里应该是把闵子骞当作正面典型来表扬。不能助长歪风邪道。

不妨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什么原则,有没有什么工作是给我很多钱我也不会去做的,因为和我的观念不符,以及,我的这个观念站得住脚吗?

把儒家往大了看,可能闵子骞并不够境界,他如果做费邑的宰相,搞得人民安居乐业,安分守礼,作为一个表率,以此来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难道不是更高级的选项吗?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是个非常重感情的老师,“自牖执其手”这一幕就非常感人。

6.13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当了武城的县长,孔子问他那有没有什么人才。子游答道:有这么一个人,走路从来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来不来我这。

可惜现在的人想方设法地找捷径,并且为了给自己正名,想尽了办法。现在据说这也成一门学问了……不过既然子游也就点出这么一个人来,可见在千百年前这种人本来就是少数吧,所以也不用感叹世风日下,世风从来没上过。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很怪。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撤退的时候殿后,快要退到大门的时候,一边鞭打自己的马,一边说:“不是我敢殿后啊,实在是马跑不快啊!”

我只想说:咱别装行不???这样让跑在前面的人多尴尬!!!哈哈哈哈还是其实本来这句话就是在讽刺?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感叹自己处在一个看脸不看能力的时代,这个世界不会好了。这是长得丑的知识分子持续几千年的怨言~醒醒吧,哪一个时代都看颜值……据说这都是有生物学解释的呢!所以,要么整容,要么就别再天天抱怨了哈哈哈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很失望,为什么正道放在这,就是没人走呢?为什么呢?经济学家也说,正道就是在这,为什么就是没人走呢?交给市场就行了啊,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呢?可能我们给孔子的答案和给经济学家的答案是一样的——总有你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呀,看起来的正道,其实布满荆棘。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跟他说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不能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我就想问:您是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呢?说不定你以为高深的学问,在人家看来简单得很呢……不必搞这么一套标准,保持真实,有啥说啥!别觉得自己是在“语上”,真佛只说家常话,自己觉得自己高级,没有任何好处。

6.22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的智慧,应该是管理人民的智慧,孔子回答“敬鬼神而远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虽然我悟出来的道理是瞎掰的:敬鬼神,这是顺应民意;而远之,这是保持清醒。

最近西方媒体说到中国的疫情治理,总是难以启齿,一方面中国治理的成果好,一方面又一定要说中国官方的数据不可信。当然了,从意识形态出发,他们当然不能认同中国政府,这是顺应民意的,也就是“敬鬼神”的部分。但是他们说着说着自己都信了,好的经验教训也不学习,这就没有做到“而远之”,吃了大苦头,怪谁呢?怪没读《论语》啊!

很遗憾,优秀的政治人物,一定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们常常需要团结一群人,说服他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为了一个更有远见的目标。

6.23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智和仁是矛盾的吗?把这三句话对应起来看:智者对应水、动和乐;仁者对应山、静和寿。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有一个运动饮料就叫做“水动乐”,不知道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论语20 - 雍也 - 修行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关于弟子仁不仁的问题,孔子基本都说不知道。但是这次被问道的是「好学」。孔子一下就想到了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这是他唯一一个够得上好学的弟子。孔子在这里对他的评价是:不迁怒,不二过。

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错误。 说来这真的挺困难的。就说最近几天的事,上三天前我跟架构师讨论了几个开发上的细节,当时觉得挺清楚的,就没有都写下来,到了今天做到这一块的时候,有些印象又有点模糊了……这就是二过吧。“不二过”,就是要多记录,反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的做到,不光需要有方法, 还得需要下得了这份苦心。

再说“不迁怒”,仔细想想这里的“迁怒”挺有意思的,就是把怒气转移到别的地方释放出来。那么什么是“不迁怒”呢?就是把怒气用在让自己产生怒气的事情上。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应该面对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份情绪带到生活,带到家庭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就事论事,说的也是“不迁怒”,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情绪管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和“好学”有什么关系呢?

真的,我仔细想了想,高考成功的秘诀大概就是这两条吧:做好情绪管理,以及不犯同样的错误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抄一遍译文:孔子對冉雍説:“雜色牛生的牛犢渾身純赤,兩角齊整,即使想要不把牠用做祭祀的犧牲,山川之神會捨得放棄牠嗎?”

这里貌似实在鼓励冉雍,让他不要自卑于自己的出生。我们今天也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不能陷入到单一的视角里去,尤其是心理学的视角,特别容易觉得有道理,越是有道理的东西,越要警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要总是想着追根溯源,就像面对疫情,搞清楚从哪里爆发的确实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疫情的防范,但是对当下而言,却少有作用。对于疫情从哪来的讨论常常是政客转移注意之道,而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有何尝不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呢。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对他们也非常自信。子路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多艺,从政都没问题。值得思考的是“果”、“达”和“艺”如何和“政”相对应,倘若我们把这套说辞放到今天,可能很难找到工作吧,因为没有“对症下药”。

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孔子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至少是何孔子“君子不器”的价值观不同的地方。无论是“果”、“达”、还是“艺”,都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至于这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有什么「用」?就很难讲了。

因为问到「用」的时候,就不自觉地陷入了“器”的语境。我想人文素养为什么重要,就和「仁」为什么重要一样吧。它是一种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形塑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完全贯彻落实了斯多葛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课题分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对物质最低的要求,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很痛苦吧?而颜回却感觉很快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并不在乎,不改其乐。

回想起第五章里谈论志向的时候,颜回说:无乏善,无施劳。他总是能够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对外在有非常小的需求。这种聚焦的生活状态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也是各种畅销书所倡导的……

6.12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冉求是个耿直的人,他说老师,您的道真挺好的,但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回怼道:借口能力不够的人,好歹是半途而废,你丫还没上手呢,光观望着就打退堂鼓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借口“力不足”,而连尝试都不尝试一下。有时候还是要push自己一下,去挑战一下自己,大不了“中道而废”,总比一事无成强吧。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可能是对“中庸”这个词最好的解释吧。中国的文化里特别讲究中道,讲究“度”,讲究文体两开花,讲究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常常讲既要又要,不过笛卡尔也说极端很有可能出问题,一旦在一个极端出了问题,容易偏离正确太远,所以他在决定打破自己既有认知重建自己认知体系的时候,也是选择在日常问题上走中道。这倒是非常符合儒家价值观的选择。只不过对于笛卡尔,这只是一个过度阶段,而对于儒家,确实终极的归宿。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一个人需要靠正直而生存;小人却需要靠侥幸而活着。不一定,有时候正直反而死得很惨……不过“死得惨”也是小人的说法,君子可能觉得自己死得其所呢。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鸡汤很多都是这种话术,需要警惕是不是资本家的诱骗。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但是对于工作,如果做不到「好之」,至少也要做到「知之」,这是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过也就可以到此为止了,毕竟人生不止工作。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大概就不会偏离正道太多了。文,是传统的典籍;礼,是过去的规矩。这句大意是说,学会先人们如何行事,大体上就不会出错了。

我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文和礼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评判,而不能一面地接受。“弗叛”是非常保守主义的目标,原来这样就挺好,改什么改呢?越改越乱!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一定有它的道理!

不错,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确实有它的道理,它服从于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权力结构,这是既得利益者对未得利益者的剥削。原有的规则不会让他们颠覆自己,所以作为被剥削者永远不会有翻身的一天。

社会始终在治与乱之间摇摆,左右之争永远不可避免,我们能够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让社会制度能够有一个良性自我调整的通道,而不至于总是经受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让不同的声音进行博弈,而我们也需要参与到这样的表达中来。这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特别硬核。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广泛施惠于百姓,周济众人,那他算仁人吗?我天,还仁什么人啊?这是圣人啊!尧舜都不能完全做到啊!

这里出来对于“仁”的定义比较值得我们参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仁”的核心是处理和他人的关系,该如何待人。

「左」「右」为难——该为谁立雕像

今天看了电视上一小段对法国“国民阵线”头头Marine Le Pen的访问,其中讨论到了一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左”“右”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Marine Le Pen被视作是法国的“极右派”(1)政治人物,曾在2017年和现任总统马克龙角逐总统大位败北,现在仍然被认为是马克龙在2022年竞选连任时的最大挑战者。

这个话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美国前一段时间开始的BLM运动,这场运动也延烧到法国,并且由于最近出现的警察暴力执法案件而得到发酵。这场运动中有一个标志性行为就是推倒“伟人”塑像——因为他们常常也被认为是殖民和奴隶制的拥护者。

马克龙在最近的一次访谈节目中说道:“我们应该为黑人英雄也树立雕像,为阿拉伯人的英雄也树立雕像”。马克龙的理由是法国是一个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地方,法国应该致敬的历史人物不仅仅应该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白人),而同样应该致敬现在同为法国人的非洲裔、阿拉伯裔的名人,认为这样才能够弥合现在种族间的分裂,这样才更符合法国的立国理念。

Marine Le Pen对此嗤之以鼻。她认为,马克龙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本身就在加重分裂。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是依靠一个人的肤色和种族来选择是否向他致敬了?我们为一个人树立雕像、致敬一个伟人,是因为他/她配得上这样的荣誉,是因为他/她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接着她举了居里夫人的例子,居里夫人被致敬,是因为她在物理上做出的贡献,是因为她得了诺贝尔奖,而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来法国的移民。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这个议题非常好地向我们呈现了「左」「右」两方对于“平等”这个概念持有的不同态度。如果我是马克龙,该如何回击呢?

我可能会说:如果按照贡献来算,那当然是白人的贡献更大,因为多年以来,在欧洲黑人、阿拉伯人等少数族裔就是中下阶级。他们没有在科学、哲学等等方面做出贡献不是因为他们不行,而恰恰是因为这是“种族歧视”带来的结果。现在我要找到他们历史叙事中的英雄,为他们树立雕像,恰恰是为了站在当下的视角,重新反思这种白人叙事。

起跑线已经不同了,还谈什么公平竞争?

可如果我是Marine Le Pen,我又会怎么回应呢?

我可能会说:这么多年来,黑人、阿拉伯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他们证明了自己一点也不比白人差,而你却试图用这种蹩脚的补偿方式试图把他们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对不起啊,是我们当时亏待你们了,我们向你们道歉!”这种耻辱感,不但无助于弥平隔阂,反而会加剧偏见——少数族裔因此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成绩而被人认可,即便他们足够优秀也会被认为是平权政策的宠儿。你觉得你这样树立出来的雕像,是会被人尊敬,还是被人翻白眼呢?

这一种辩论不仅仅出现在种族之间,也出现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出现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同样是达到“平等”,它鲜明地反映了“左”“右”两方对于平等不同的态度和达到平等不同的途径。我认为这个“雕塑问题”背后所呈现出的叙事方式,代表着左右之分的母题之一。

我没有办法说哪一方更有道理,两方都各有各的道理。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得到自己受众的支持,那就要站死一条叙事逻辑,绝不放松;但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引入更多的变量,而不陷入二元视角的拉锯之中,比如时间,有些手段,长期来看虽然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但是短期来看能够抚平民众的怒火,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推出一个一揽子方案,协调这种短期方案的负面影响。

政治的艺术和政策的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1)关于“极右派”的标签,我是表示犹豫的,因为我不爱贴标签,可是似乎不这么说又很难呈现出她的样貌,所以只能在此做个注解,“极右派”的帽子当然是被她的反对党们扣上去的,又加上媒体普遍偏向“左派”,所以她的“极右派”标签很难摘掉,就和川普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