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谈谈方法》——方法,不止方法

# 说明

笛卡尔的这本小书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

  1.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2. 笛卡尔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
  3. 从这种方法里引导出来的几项行为守则
  4. 笛卡尔证明神存在,证明人的灵魂存在的那些理由
  5. 他研究过的一些自然哲学的问题
  6. 他对自然研究发展的看法和写这本书的理由

我也采取逐章分析的方式来写这一篇笔记。

# 第一部分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 一 理性之平等

笛卡尔从分析人的理性和良知出发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他认为“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是人人均等的。

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仔细品品,我们的理性真的是人人均等的吗?会不会有的人更理性一点有的人更不理性一点呢?我不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不太了解现在的科学对人的理性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但是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如果我们面向自己,我们是否承认自己拥有理性(当然了,这可能又涉及到了自我意识的话题,如果这么延伸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我想我们常常是承认的。

笛卡尔之所以从这个话题引发出去,恰恰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理性的审视——他希望我们在内心告诉自己:“对啊,我是有理性的,我们都是有理性的!”

这有什么稀奇的?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可能还真的不那么显而易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观念体系下是忽视淡化理性的,当时的话语权被基督教经院哲学所掌握。

经院哲学玩弄的是逻辑游戏,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那一套,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怎么用,经院哲学从一些看似“毋庸置疑”的前提出发,经由三段论的推理,推出一套结论来,但是从来不必面对前提的真伪和推理的意义。在商务印书馆版本的《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前言部分,王太庆总结道“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这不妨让我想一想,我们现在面临的言论环境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环境,是不是有一些前提,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毋庸置疑”的前提又推导出了多少经不住考量的结论呢?

“针尖上能站几只天使”不只是一句嘲讽经院哲学的笑谈,它更应该用来自我警醒。

## 二 笛卡尔谈学习

接下来笛卡尔开始讨论他对于各门学问的看法。

在他研读了各种学问之后,他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在一个宗教思想制霸的时代,提出这样的看法无疑是颠覆性的,这里的学说是否也包涵神学呢?

可是旅行过久就会对乡土生疏,对古代的事情过分好奇每每会对现代的事情茫然无知。何况寓言使人想入非非,把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想成可能。就连最忠实的史书,如果不歪曲、不夸张史实以求动听,至少总要略去细枝末节,因而不能尽如原貌;如果以此为榜样亦步亦趋,每每会同传奇里的侠客一样陷于浮夸,想出来的计划每每会无法实现。

学得越多,笛卡尔越是对学到的内容表示怀疑。可是这种怀疑是否是有效的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掌握,所有的细节都呈现,这种取舍是我们必须要经由的过程。同时,这种取舍也势必使我们离真相,全部的真相,更远。我想这是笛卡尔想要借由此说明的问题。

关于哲学我只能说一句话: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所以我不敢希望自己在哲学上的遭遇比别人好;我考虑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都有博学的人支持,而正确的看法却只能有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笛卡尔的怀疑观的第二个来源,在我看来就值得讨论了,他认为存在决定的终极真理,“正确的看法只能有一种”。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更相对主义一些,我认为不存在“正确的看法”,只要我们观察了,就会存在视角,即便是我们把所有的视角均匀的呈现,也不可能达到对一件事情的“唯一正确的看法”,因为往往“对事件的看法”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不能少了对于讨论它产生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如此下来,深究下去可说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总是得在某一个地方打住,在“部分正确的结论”下打住,所以这些结论一定是各执一词的。

最后,笛卡尔说了他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于是趁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取得教益。

这或许能够给我们启发,获得真知不仅要通过书本,更要走到世界中去。这种务实的方式在当时可能也是完全和经院哲学所倡导的那一套完全相反,令人耳目一新的。


# 第二部分 笛卡尔方法的主要规则

## 一 拼凑的次品

在第二部分的开篇,笛卡尔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察:“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他由此观察出发,发现个道理似乎在很多问题上都能得到验证(也就是说,这个命题似乎可以从归纳的方式得出)。

最终他希望用这条前提证明的是:“既然是多数人的分歧意见逐渐拼凑堆砌而成的,那就不能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的简单推理那样接近真理。

这为他接下来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推导自己的形而上学建立基础。

但是这个基础建立的过程,在我看来似乎有点牵强。很难说多数人的分歧意见拼凑堆砌而成的道理,就一定不如一个有良知人对于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做出的简单推理。

这条三段式的推理弱点就在它的前提,前提中的弱点是“完美”,“完美”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这使得这条推理成立但无意义,因为无法证伪。

不过,我仍然希望退一步来理解笛卡尔究竟缘何发此推理。我认为他实际想批评的是那种不经自己思考,只是接受被灌输的结论的态度。他再一次试图强调个体理性的意义和价值,他希望读者能够和他一起,“正本清源”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而不要被歪理邪说蛊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笛卡尔在做的工作属于一种祛魅

## 二 保守的笛卡尔

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笛卡尔强调了自己的保守和务实。此处的保守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他并没有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颠覆什么既有的框架,他只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试图通过自己的理性,推导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的打算只不过是力求改造我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基地上从事建筑。

论语19 - 公治长 - 孔子的志向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关于这一章,有一点想要过度解读一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儒家是讲入世的,但是孔子也假想过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这里指出的就是他如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怎么办。反问我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在外面闯荡闯不下去了,我要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和我一样——回家,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村庄,自己长大的地方、疗伤、积蓄能量。

但是孔子没有这么说,他没有说:“道不行,我就回家种田”或者“道不行,我就回家教书”。孔子说,他要到乘一叶扁舟,到海上漂流,要去流浪。在我看来,这说明孔子的归宿不是鲁国、自己的家乡,他内心的归宿在远方,在无尽的大海。我严重怀疑这段对话就发生在海边,这是孔子看到无边无际、容纳百川的大海时发出的慨叹。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争议的地方在“非尔所及也”,按照杨逢彬老师的注释,这句话如果翻译成“不是你能做到的”更加符合训诂,而翻译成“不是你已经做到的”更加容易说同。

毕竟大家不愿意相信孔子给自己这么优秀的一个弟子下一个定论——“仁”的核心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做不到的!你我自问可比得了子贡,他都做不到,我们可怎么办?

我倒觉得不妨往这个方向想想。孔子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做不到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子贡是否有自己的苦衷呢,或者是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在加诸于人自己不欲的事情,而他没有办法从这种事务中脱身。毕竟子贡能力非常强,在鲁国官场上也很能混。

我们知道往往摊子大了就会滋生那种人加诸于我我不欲的事情,我继续把锅甩给别人的现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讲的不单单是讲对待别人不要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一种承担——那些痛苦和错误,到我这里为止,我不会再把它传递给下一个人。我认为这是避免平庸之恶的唯一方法。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一句的理解方式也很多,我存而不论吧。

5.22 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今译:溜了溜了!我家小弟牛逼得很啊,一套一套的,说的我都无语了!

不做分析,就这样陪孔子高兴一会吧~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我也以此为耻。在得到的留言下面看到拍马屁的太多了,拍得出花,我都不知道在想这些人是不是自己都拍得自己都信了。不过话说回来,不真心拍马屁的人,往往拍不到马屁,会被一脚蹬开,因为常常被拍马屁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真心的马屁,什么是违心的马屁,违心的马屁可能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的志向最具体,车马衣裘,都能在眼前浮出画面来,可见他是真的一个讲朋友义气的人。

颜渊是一个很在乎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不希望自我夸耀,这是对自己的约束,也不希望为他人制造麻烦。另外,他的这两句话都是否定的语气。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他的志向里照顾到了老少和自己同龄的所有人。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唉。难啊!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好学,可见他真的非常珍视这种品质。毕竟论语的第一句说的就是“学”。

论语18 - 公治长 - 三人行(下)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産:公孫僑,字子産,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執政於鄭簡公、鄭定公時,達二十二年。其時,正晉、楚兩國争强,烽火四起之際。鄭國地處衝要,子産對外不卑不亢與兩强周旋,爲國家贏得尊敬和安全;對内整頓田制、軍賦,並鑄刑書以“救世”,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老百姓歌頌他道:“我有子弟,子産誨之;我有田疇,子産殖之。子産而死,誰其嗣之?”

孔子借由评价自产,又再一次丰富了君子的意涵——对待自己不马虎,对待君王尊敬,对待人民施恩惠,使用人力讲道义。

孔子看到今天劳动人民经受资本家的剥削应该很生气吧,现在的管理者反思一下自己行为检点吗?对待上司尊敬吗?对待员工有足够的恩惠吗?使用员工的时候讲武德吗?

恐怕……就能发现自己的“平庸之恶”了,“恶”就来自于那一句“我也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呀,别人都……”

诚然,社会的改变不能靠一个人,但是它恰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评价齐国大夫晏婴。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智)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蔡”指的是占卜用的大乌龟。臧文仲这哥们花大力气给大乌龟建房子,搞得郑重其事,这是聪明吗?小聪明罢了。

现在不也一样有很多取悦上级的政绩工程吗?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文多次被任命又任免,但是每次交接都恪尽职守,算得上是忠了,但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陈文子跑了好几家公司,觉得自己的上司都不是东西,算得上是清白了,但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

又是两个不是仁的案例,这次连“智”都不算。总结一下,就是仅仅是终于自己的工作,算不上智和仁;道德洁癖也算不上智和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常用的俗语,常常用来劝人不要过早的做决定——说得再直白点,其实就是让对方不要这么做……所以,我们常用的意思已经完全不是《论语》在这里说到的意思了。

这里说的是,不要想太多而妨碍了行动,适度的考虑就需要开始行动了,想得太多反而有反面效果。这里不得不cue一下37%法则了,意思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评价宁武子,这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邦无道”时候的“愚”。我们常规的理解大概是说他比较“会做人”吧,邦有道的时候就发挥才能,邦无道的时候就明哲保身。但是,也可能未必是这样哦:朱熹《集注》的一段話有助於我們瞭解甯武子的“愚不可及”:“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難險;凡其所處,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爲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明哲保身”的说法我们听起来太舒服了,但是这种态度真的值得我们推广吗?面对问题,逃避问题,保全自己,我不认为这是孔子会鼓励的做法,我宁愿相信朱熹的解释。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因此人们对他们的怨恨就少了。看了《伯夷列传》,不觉得《史记》里写他的故事能和这一章的内容有什么连结。但是念不念旧恶,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念旧恶和不念旧恶都能找到理由,关键是看怎样做对执政者更有利了。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里孔子借微生高的案例辨析“直(爽)”的概念,有人找他打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反而去邻居家借了打给他。据说(《庄子》)他还约定和女子在桥下见面,女子毁约,他就一直等到自己淹死。

这是直爽吗?这是作。

论语17 - 公治长 - 三人行(中)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弟子做出了评价。我不是特别在乎这些评价,倒是比较在乎这三个人之间的共性那就是“不知其仁也”。从这句话反过来看,能在千乘之国当国防部长,算不上仁;在百乘之国当总理,算不上仁;在政府当一个智囊,算不上仁。

再接着往回看,孟武伯说的是“子路仁乎”,又问,“求也何如”,“赤也何如”。「又问」让我困惑,又问什么呢?又问一遍子路仁不仁吗?

我的猜测是,他把问题具体化了,他又接着问“子路有什么能力啊?能当何大任呀?”于是乎,孔子做出了和“不知也”不一样的回答。

他回答了孟武伯想要听的内容,也就是他们分别能当什么任,又同时强调:仁不仁,我不知道。

所以,我据此猜测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实际上是在向孟武伯表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是不能反推出他是不是“仁”的。仁是更高级的东西,不能这么简单的做出判断;同时,国君在选拔“仁”才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功利的那一面,而是他更加内在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孔子的这一点主张就和法家的“循名责实”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

5.9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来比较,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有不同的解释,如李零老师的断句,解释为“我同意你,你确实不如他”,经过杨逢彬老师的考据之后解释为“我和你都不如他”。但是抛开这个不谈,这句话的大意是明白的,这是在夸颜回。

所以,至于谁到底如不如他,我觉得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夸颜回什么——闻一以知十,这可比举一反三厉害多了。

反而对于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人深究一下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闻一知十”?到底该不该“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到底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闻的是什么而知的又是什么呢?通过“闻的一”,推出的“知的十”经得住逻辑推理、经得住事实检验吗?

我对这个说法保持谨慎的怀疑,我认为“闻一知十”是一个非常托大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这种能力属于归纳总结和类比应用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往往流于表面,流于“思维哲学”,流于鸡汤,什么都能搞出一套可以复用的底层原理。

我认为能做到“闻一之一”已属不易,切不要搞什么“闻一知十”。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天睡觉的宰予被痛骂。不过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因为白天睡觉才被骂,宰予一直是一个比较“反面”的角色,他在守丧是否要三年这个问题上也与孔子有过交锋。我认为白天睡觉没什么问题,实在是小题大作了……

至于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转变,也算是孔子痛的领悟。我们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那是我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别人要能把言和行分开来看待,这是不被坑的基本素养……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评价申枨。贪婪的人还讲什么刚毅呢?刚毅就是要能够不被利益诱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啊!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所听闻,还没有来得及去做,唯恐自己又所听闻。我就缺乏这种态度,什么都没干呢,唯恐自己没有所闻,生怕自己漏掉了重要的东西没听到,其实“行”才是最重要的啊!

说到底还是贪,学习也需要戒贪,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慢但是走得远。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既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孔文子,也是对谥号“文”做出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爱好学问,还不耻于问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

“下问”这个词不应该存在的,在现在的交流界面,应该是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业务范围,不存在什么高下才对。拿级别的观念来对话,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什么别的好处……

关于正念的两条思考

停止冥想几年了,但是关于正念Mindfulness的思考一直不断地在我脑中徘徊。每当我觉得生活失去控制感,或者感到疲惫和焦虑,我就会回到对于正念的思考上来。

# 思考一

正念,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真的非常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正念一切”:

  • 正念工作:工作的时候一次只关注在一件事上。
  • 正念听歌:听歌的时候只听歌
  • 正念吃饭:吃饭的时候只吃饭
  • 正念写作:写作的时候不做自我批判

正念,不代表唯一正确的方式,也不代表合适所有人的方式。它理论上是一种让人摆脱焦虑的工作方式,但其实往往会增添另外一种焦虑

比方说,有一个综艺节目更新了,我想吃饭的时候顺便把它看了;或者反过来说,看的时候顺便把饭吃了。其实这样对我来说很舒适。

倘若非要让我吃饭就是吃饭,吃完才能看综艺,我吃饭的时候心里就会焦虑啊:快点吃,吃完赶快看,害,为啥不现在就看呢,又耽误十分钟!

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有一个神圣的声音就会告诉你:你的焦虑不在于吃饭的时候看不看综艺啊,而是在于这个综艺到底值不值的看,有没有必要看,也许吃完饭之后,你发现:哎?我吃饱了,心里很满足,不想看综艺了,想干点正事呢!

结果我们发现,其实饭前想看综艺或许也是身体饥饿反应到大脑的一种表现方式。

正念在最初并不能解决问题,它会揭示出新的问题,这个新的问题可能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它常常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如果我们不能真的解决,就会长期的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状态。

所以面对正念之后的那个新的问题,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吃完了饭,我还是想看综艺,那就说明我真的想看,如果是确认真的想看,内心可能会少点纠结。

不过问题也可能反过来,那就是综艺我是想看的,其实我是不想吃饭,不敢面对难吃的食物?不敢面对一个人吃饭的寂寞孤独?总之,总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在背后需要解决。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第二波疫情之前,我一周会去一到两次公司,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拒绝和同事一起在餐厅吃饭,我自己把饭带到工位上吃。吃的时候我就听点看理想,但是每次听也听不进去太多,吃也吃不好。

其实是我不太敢面对在工位上吃饭这件事,我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既正确又错误,如果不用耳机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我会很难受。

这个问题我是怎么解决的呢?还没有解决,就又封城了hhh

# 思考二

不妨往深了想一想什么事情最累人,以我的经验,有两类事情最累人。一类是异步沟通类的;另一类是长时间低强度的工作。

异步沟通,不一定是真的沟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立刻有结果,而是需要等待一会才会有结果,就很麻烦。如果在等待的过程中空耗,很累而且很难说服自己这样;如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做别的事情,可能两件事情都受影响。不管怎样,结果一定是——累。

比如,编译程序,或者测试程序的时候,常常需要一些必要的等待时间,如3分钟的启动时间。如果一下午测试10次,那么就会有10个3分钟的时间空档,这半个小时就像毒药,几乎直接能毒害掉我所有的精力值……

长时间低强度的工作,我们往往无法说服自己只使用大脑的20%,让剩下的80%空置。比如看剧的时候,尤其是国产剧,节奏一般比较慢,我常常是一边看剧一边刷手机玩玩不费脑子的游戏。总觉得不干点什么,光是看剧的话,有劲没处使。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看剧占据了大脑的%40,玩手机占据了大脑的80%,大脑超负荷运转了几个小时,最终累得不行……

仔细想想,最舒适的工作,要么是一件事情能够占据大脑的100%,比如写作,或者编程的时候,这种时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心流”时刻;要么就是事情的组合能够正好占据大脑的100%,比如在做饭洗衣服的时候听得到,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样让我做饭和洗衣服变得更加专注了。事实上是做饭和洗衣服填补了我听得到的时候的思维带宽缺口。

所以所谓一个好的状态,就是大脑被完全占据。如果我们任务的配比不合适,往往就会超负荷运转,一旦超负荷运转就会累。所以我们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也会觉得累,其实不一定是这件无聊的事情累,而是我们同时无意识在做的其他事情,占据了更多的带宽,导致了大脑的超负荷运转。

这样回过来再思考正念,就发现它其实是在走一条简单的路,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专注,让我们主动地把思维配置到最合适的状态。

# 总结

把第二条和第一条结合起来,再深入一步,不妨问问自己:

  • 为什么我会做那种占据大脑不到100%的事情呢?他们值得做吗?比如看剧,看综艺。
  • 为什么我不能“主动地”让每一件事都占据思维的100%呢?比如全身心投入到烹饪中去,或者充分享受食物的滋味。

慢慢地似乎就贴近了「正念」的本质~